时代交响:王伯祥与潍坊寿光菜盐文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19:08 1

摘要:在莱州湾南岸潍坊寿光的土地上,蔬菜的绿意与盐田的银光交织出独特的文明图景。这里既是农圣贾思勰著就《齐民要术》的沃土,又是盐圣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故乡。千年农耕智慧与海洋文明的碰撞,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迸发新活力,孕育出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的菜盐文化,而将这两种文化

在莱州湾南岸潍坊寿光的土地上,蔬菜的绿意与盐田的银光交织出独特的文明图景。这里既是农圣贾思勰著就《齐民要术》的沃土,又是盐圣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故乡。千年农耕智慧与海洋文明的碰撞,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迸发新活力,孕育出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的菜盐文化,而将这两种文化熔铸成时代丰碑的,正是被百姓口口相传的“伯祥书记”。

1986年,43岁的王伯祥接过寿光县委书记重担时,这个农业大县正深陷发展困局。寿南的蔬菜流通和销售遭遇重重困难,寿北的盐碱滩上流传着“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的民谣。1989年,面对三元朱村17名党员对大棚技术的犹豫,他立下“搞砸了县里担着”的军令状。3个月后,冬暖式蔬菜大棚在三元朱村试验成功,顶花带刺的越冬黄瓜以每斤10元的价格上市,17个大棚造就了17个“双万元户”。如今,15.7万个蔬菜大棚如翡翠镶嵌大地,“寿光标准”输出全国,仅蔬菜生产产值就突破百亿元,实现了“一棵菜兴起一座城”的传奇。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资料图)。

当寿南百姓因大棚致富时,王伯祥又把目光投向贫瘠的寿北。1987年秋,20万干部群众开进盐碱滩,在放牛老汉的草棚里安营扎寨。45天风雨同舟,他们创出“挖沟降盐碱”的台田模式,把百万亩“不毛之地”变成“聚宝盆”。经过连续5年的开发,20万亩虾池碧波荡漾,40万亩盐田银光闪烁,60万亩棉田遍布乡野。那些当年推小车、住窝棚的老党员常说:“看到杨树排成行,就想起当年的王伯祥。”

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面对当年潍坊工业会议上“倒数第三”的刺眼排名,王伯祥带着70人南下取经,一年后便投资1.5亿元上马77个项目。1991年离任县委书记时,他留下的4854家企业托举起全国百强县的桂冠,更留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

时光流转,改革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寿光蔬菜价格指数”成为蔬菜价格的风向标,年交易量突破900万吨。在昔日盐碱滩上崛起的化工园区里,综合利用让海水“滴水成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蓝色动能,盐化工业逐步形成了八大系列100余个品种,处于全国、全省领先地位。菜和盐在这里演绎着“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从一滴海水到一颗精盐”的产业奇迹。

在潍坊市党史教育馆,王伯祥事迹陈列展于近日开展。展品中,王伯祥当年工作手记上的一段话清晰可辨:“牢记自己是寿光的县委书记,是党的形象在寿光的体现;牢记自己是寿光人民的儿子,要报答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情。”榜样是一个地方的坐标,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菜和盐不光是寿光产业发展的支柱,更成为这座城市最深厚的文化底蕴。王伯祥把寿光推向了菜盐协同发展的快车道,也孕育出以“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为主要特征的菜盐文化。电影《王伯祥》(山东影视集团2012年出品)、三集纪录片《蔬菜改变生活》(央视2021年播出)等作品,将改革精神具象化。《盐诺》《盐碱地》等文学作品,构建起菜盐文化传播矩阵。

当晨光过农圣贾思勰塑像,清晨的物流园早已车流如织,寿光人正以勤劳与智慧续写着“齐民要术”的新章。在这里,大棚里的滴灌系统与《齐民要术》的古法种植相映成辉,盐化工车间的现代机械与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遥相呼应。正如王伯祥在寿光的实践所印证:唯有以敢为人先的改革勇气将人民情怀融入时代脉搏,才能让千年农耕智慧焕发新生机,让百姓情怀与发展脉搏同频共振,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力。

通讯员:赵德彦/文

记者:贺德良/图片搜集

编辑:杨晓通

一审:侯芳

二审:江波

三审:张岳华

来源:光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