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显然让买方——美国公司——贝莱德(BlackRock)也闯入了我们的视野。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几周前,李嘉诚想出售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这让他站上了风口浪尖。
还一共打包全球43座港口,作价228亿美元,准备卖给一家美国公司。
虽然,到我做完这期节目时,还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卖。
但这一爆炸性的消息,显然让买方——美国公司——贝莱德(BlackRock)也闯入了我们的视野。
它什么来头?
川普前脚刚刚说要夺回巴拿马运河,它就后脚搞定李嘉诚准备把港口买回美国?
查询后发现,它竟然是欧美网友口中,操控世界的黑手、世上最邪恶的公司、你不知道的阴谋,等等等等。
表面上看,它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手上管理着10万亿美元的资产,几乎是美国GDP的一半。
但剖开来看,它几乎掌控着,所有你能想象的品牌、公司和银行。
苹果iOS和谷歌安卓的争夺,背后竟然都站着这家贝莱德,它既是苹果的第二大股东,也是谷歌的第二大股东。
再看微软和IBM,它还是双方的第二大股东。
芯片领域,英特尔的第二大股东是它,英伟达的第二大股东是它,AMD的第二大股东还是它……
生活领域,麦当劳的第二大股东,肯德基东家——百胜集团的第二大股东,亚马逊的第二大股东,eBay的第二大股东,百事、可口的第二大股东……
银行领域、制药领域,它几乎控制着所有的主流美国银行和世界级制药商。
还有娱乐19、媒体领域,各种CNN、CBS、福克斯、NBC,迪士尼、华纳这也都是他主要持股的公司……
另外,像特斯拉、沃尔玛、戴尔、惠普、美孚、PayPal、Visa、万事达、meta……
它的商业版图遍及全球,甚至是,中国的百度、美团、阿里巴巴、腾讯、网易、小米,这也都是他的触及之处,只能说,从你昨晚点的外卖,到你今天刷到我的影片,没有它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你以为的商业竞争,你以为的自由市场,背后竟然都是它的触手……
另外,它的创始人——拉里·芬克(LarryFink)甚至能帮美联储走出困境,几乎被誉为,操控世界的男人。
然而,继续深挖之下,他的背后,却又似乎站着一台,早已超出我们想象的AI系统——阿拉丁(Aladdin)——正在从你每一笔交易信息,刷视频的数据流量信息中疯狂的学习、预测和掌控着一切……
而这所有的恐怖呢?
从500万美元起步,芬克仅仅用了36年而已。
所以,这背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
犹太财阀的家族?
世界精英的组织?
还是早已掌控世界的隐秘AI技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故事……
1952年·美国洛杉矶故事,要从1952年的美国洛杉矶开始,穿过洛杉矶城西北方的费尔南多山谷,一大片名叫范奈滋(VanNuys)的盆地像世外桃源一般,在美国西部大开发末期(1910年代),很多欧洲移民跟随着荷兰裔农场主兼企业家牛顿·范奈滋(IsaacNewtonVanNuys)来到这里,开发土地,他们大多靠农场和经商致富。
其中那些商人,毫无疑问,也像古老的欧洲一样,大多是犹太人在经营。
而我们故事的主角儿——拉里·芬克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中产的犹太鞋匠之家当中。
母亲是一位英语教授,父亲经营着一家前店后厂的鞋店?
或者说,鞋企吧。
因为,在芬克7-8岁时,雪佛兰工厂来了,洛克希德工厂来了,小镇一下子就繁荣了起来,老爹的鞋店生意,也直接变成了鞋企。
小芬克就在这种欣欣向荣的大环境中长大,他说,鞋店收银台是我的第一个交易台,社区图书馆是第一个投研中心。
我在鞋店中观察商业运作,学会了管理库存和服务客户的技巧。
我还通过收银、找零训练出强大的心算能力,这段经历我愿称之为,"最早的现金流课程”。
而小镇的社区图书馆呢?
由于有不少洛克希德和雪佛兰的工程师、技术员光顾,小芬克又在这里耳濡目染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而且,受妈妈英语教授的影响,小芬克从小就好学、爱听、爱说,这让他真的从图书馆里学到了很多有用没用的宝贵知识。
这怎么看都是一个过于标准的犹太孩童成长之路。
如果不出意外,他将来一定能将老爹的鞋企进一步扩大,甚至成为世界级品牌?
然而,学着学着,十七八岁少年芬克却忽然跟老爹说,我要投身政治……
原来,这些年,他已经靠出色的口才和广博的学识以及精明的头脑,成了学校里的领导者,他似乎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于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政治系就读。
但学着学着,芬克天生的犹太基因又告诉他,经济、金融这才是未来真正左右世界的东西,然而,学了一段时间后,他还是觉得这些东西太空了,不落地,于是,在硕士期间,他又选择了更切实的专业领域——那就是——房地产。
他成了一名专注于房地产的MBA——工商管理硕士。
MBA毕业后,1976年,24岁的芬克以优异的成绩,入职一家位于纽约的顶级投资银行——第一波士顿(FirstBoston)。
随后,在这里,芬克一展拳脚,很快就搞出了一个日后足以撼动美国的“大发明”……
初到第一波士顿,芬克负责债券交易,可当时的债券业务可不像现在啊,是投行业务皇冠上最耀眼难的那颗灰尘而已。
累死累活不赚钱,还随时可能因为鸡肋而被裁撤……
但芬克决定搞个“大发明”,他要向美国人民证明——什么叫华尔街的一粒灰,落下来,也是你们头上的一座山。
这不,芬克MBA学得是房地产吗?
第一份工作又搞得是债券交易。
那,芬克化身PIKO太郎,Ihavea房贷,啊~,Ihavea债券,哦~,房贷债券(MBS)。
所以,这是什么?
管它是什么,反正美国人民很开心啊,华尔街把我的房贷拿去打包,变成债券出售,这炒房效率,不要太高,我0首付住大house,租金都够月供了,房价还蹭蹭蹭的往上涨。
华尔街也很开心啊,靠,皇冠上的那颗灰,怎么如今越看越耀眼呢?
这真的跟开了印钞机一样,歘欻欻的从空中生钱,33岁时,芬克的债券部门,已经为第一波士顿赚了10亿美元,妥妥的未来CEO之星,他身上有一切华尔街之狼的品质:狡猾、勤奋、混蛋,以及驾驭同类,和“怜悯大众”的手腕。
他是全美第一批打着“为美国人民降低购房成本”大旗而出售房产债券的鳄鱼。
而也正是他这一发明,在日后2008年,引爆了美国的次贷危机……
这都是后话,而但凡我多考虑一秒未来的事情,那我就不是一匹合格的华尔街之狼。
就这样,踌躇满志的芬克在34岁这年,获得了未来CEO的试炼机会。
他认为,野心、狡诈与贪婪,这都不是自己登顶的法宝,真正要带领第一波士顿登顶华尔街,那就必须信仰——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你们看啊,如果计算机能变得和人脑一样聪明,能瞬间分析数万万条量化参数,那我们的交易得变得多威猛?
相信我,计算机才是金融市场的未来……
然而,面对一脸懵的投行长老们,要知道,这可是1986年啊,就像我们前面节目聊过的一样,发明AI的辛顿教授这个时候都还是科学家眼中的异类、怪物。
你区区芬克,又如何能让电脑像人类一样交易呢?
果然,1988年,芬克由于错误反判断了市场风险,再加上计算机又出了亿点点“小毛病”,芬克仅仅一个月就帮第一波士顿亏了1亿美元……
这,10年赚10亿,1月亏1亿,很显然,试炼结束了,芬克从此与华尔街CEO失之交臂。
几乎是被扫地出门。
芬克却决心继续在华尔街高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相信我,相信我的电脑,在未来日趋复杂的交易和风险评估中,它绝对可行。
当时,芬克身边聚集了8虎将,据说其中4人都是技术出身,这让他们看上去十分怪异。
但当时最大的投资集团——黑石(Blackstone)却还是决定让他们试试,不过投资一台2万美元的电脑工作站而已。
然而,就在这台2万美元的工作站上,一个名叫阿拉丁(Aladdin)的怪物就要诞生了……
当芬克团队在办公室睡了4个月后,他决定将新诞生的这套交易风险评估系统命名为——阿拉丁,他们都相信这就是自己的神灯,能满足你三个愿望。
第一个是,资产翻十倍;
第二个是,资产再翻十倍;
而第三个则是,再来三个愿望,如此循环,阿拉丁将是金钱的永动机……
然而,这台金钱永动机却不过被放在黑石办公室的冰箱与饮水机之前,人来人往,4个月来,都没人正眼看过一眼,这8个在茶水间工作的怪胎。
可是,芬克抓住一次与黑石大佬——苏世民(StephenA.Schwarzman)同乘电梯的机会说,借我500兵马可好,我为您攻城略地。
500兵马?
也就是500万美元咯?
苏世民都笑了,还以为这小祖宗要什么飞机大炮呢,原来区区500万美元而已。
苏世民当即划给芬克小组500万美元授信,让他用阿拉丁试试。
然而,仅仅1年后,芬克和他的阿拉丁,就带着2.7亿美元的管理资产重新走进了苏世民的办公室。
苏世民问,你的公司叫什么名字来着?
芬克答,黑岩(BlackRock),出于黑石,而胜于黑石的意思。
苏世民估计也没看过,完颜阿骨打给自己部落取名大金的故事,说是,阿骨打还在大辽皇帝手下打工的时候,辽是镔铁的意思,阿骨打取名,大金,这也是,出于镔铁而胜于镔铁的意思,后来金把辽灭了。
好了不扯远了,总之,这一轮汇报后,黑石在黑岩中的占股比例确定为40%,芬克有了自己的资本。
随后,到了1994年,黑岩就已经掌控着230亿美元的资产,在资本市场里进行着各种变形与组合,一方面依靠芬克华尔街之狼的本色,另一方面也依靠芬克背后的那台阿拉丁,它已经越来越强大,能分析出各种最优的投资组合。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年,芬克与苏世民最终因为股权纠纷不欢而散,芬克团队咬牙跺脚,以2.4亿美元的价格为自己赎身。
而苏世民本以为自己赚到了,可日后,总有人调侃说,老苏这辈子最失败的买卖就是把那500万美元的授信,用黑岩变成了2.4亿现金,他竟然真的把黑岩卖掉了……
随后,芬克也把黑岩的正式译文名,全部按音译,改为贝莱德,以示与黑石的区别。
从此以后,芬克、贝莱德,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之路。然而,这一路上却充满了神秘……
从公开信息中,我们只知道1999年,贝莱德在纽交所上市。
随后,它开启了疯狂的并购之路,截止到2009年,并购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它一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
同时,由于巴克莱是当时全球最大的ETF供应商,被贝莱德并购后,贝莱德也就成了ETF领域的霸主。
而至于ETF究竟是什么?
这种商业模式,就真的有点儿让人不爽了。
通俗的说,就是商人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有些商人天生异禀,能够算清世间一切变化,于是,他神鬼一般,把鸡蛋几乎放到了所有篮子里。
ETF投资,就相当于购买一个国家的国运,比如,美国标准普尔指数,就是每天大盘多少点,多少点的那个大盘,它其实也并非统计所有的美国上市公司,而是统计最主要的500家公司,所以叫标普500。
而这500家公司中,又有88家是重中之重,那好,ETF投资,就是把这88家公司全都买一遍,再更进一步细分,这88家当中的前9家又占整体权重的35%左右,我就又把这9家都买成第一、第二大股东……
如此一来,只要美国不崩,理论上,我贝莱德的投资就不会崩。
然后,你问我哪儿来这么多钱买股票?
这还不简单吗?
我以我股神的战绩成立一个ETF基金,你们都来买我这个基金啊,基金赚钱了我分一些给你们,基金亏钱了,那就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至于谁买这些ETF基金?
当然也不能靠散户那些碎银子,贝莱德的最大客户,竟然是美国养老基金,然后是各种银行储蓄金、保险储蓄金、政府资金等等,大概如这张饼图所示……
这真是,用美国人民的钱炒美股——金融永动机啊。
然而,最重要的问题是,贝莱德究竟如何能撬动这些国家级资金?
神秘的发展之路,在这时似乎分成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暗线那条其实就隐藏在前面那些大公司的股票持有人身上。
仔细查看,为什么贝莱德都是它们的第二大股东?
原来,第一大股东全都是一家叫先锋(Vanguard)的投资公司?
而细查先锋,你又发现,它还是贝莱德的第一大股东……
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难道一切芬克、贝莱德也都是台前演员?
先锋幕后的大老板们究竟是谁?
犹太?
财阀?
古老家族?
这个真的有点儿可怕,我们会员频道细说……
总之,这条暗线不好深扒,我们还是挖一挖公开可查的线索,看看芬克和贝莱德究竟如何起家?
时间来到2007年,这时,负责积攒人脉的芬克,和负责理性分析的阿拉丁都在等待一声巨雷的爆发。
这声巨雷,就是足以撼动美国根基的次贷危机,但别忘了,芬克早在1976年,32年前,就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他当然知道什么时候暴雷。
同时,他也当然没有必要把这一切提前预警,因为,他是贪婪的华尔街之狼,他知道,做多,靠股票升值,你能赚十倍,百倍,千倍?
天花板了吧?
但做空呢?
我今天找你借1000股股票,每股10元,借到就卖,落袋1万元。
等明天,这股票跌得只剩下0.1元,我再花100元,买回1000股还给你,1万-100,空手净赚九万九千九,这就是做空赚钱的原理,理论上翻翻倍数,无上限……
所以,那我芬克,何不在危机前早做准备,广撒人脉,就等那一声惊天巨雷,然后再看那钞票如滔天洪水,滚滚而来呢?
果然,2008年3月,危机爆发,像雪崩一样,美联储懵了,美联储身后一众大小银行家们也懵了,他们大脑一片空白,只看到雪崩越来越近。
如何是好?
赶紧抱团啊,而这一抱团,就让置身度外,俯瞰雪崩,又和谁关系都好,人脉广泛的芬克成了大危机中的“老好人”。
比如,这时,雪崩中还有几个巨人站得住桩,就成了众多大小银行家们纷纷求抱抱的对象,摩根大通银行就是其中之一。
接着,当雪崩中心的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哭天喊地的找摩根大通求抱抱时,摩根大通不动声色的请来了贝莱德为他们进行评估和咨询,说白了,就是请芬克出面杀价。
芬克也是沉得住气,根本不还价,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又是芬克出鬼主意,让摩根大通放出话,如果没有政府资金的支持,我们将不收购贝尔斯登……
这可不是儿戏,一个贝尔斯登倒下来,后面就有千千万万张诺米诺骨牌,急得时任美国财务部长的保尔森(HenryMerritt"Hank"Paulson,Jr.),于3月17日,周六,专程打电话给芬克,聘请他的贝莱德评估如何处理贝尔斯登的有毒资产,尽快促成收购……
这,真是伤透脑筋的难题啊,左手是客户,右手也是客户,如何是好?
很显然,在阿拉丁验算过上亿次后,芬克一脸中肯的说,这样,我自己左手和右手握个手就好了,收购价,300亿美元,交易就这样达成了……
到了2008年6月,贝莱德又被AIG——美国国际集团聘请,成为他们的资产管理顾问,因为,这家全球第18大的保险集团也急需求抱抱啊。
可谁抱得动如此巨无霸呢?
贝莱德依旧不慌不忙,到了9月,想象中的那个救世巨人终于还是沉不住气了——美联储来了,他们也聘请贝莱德来全权负责评估和处理AIG的收购事宜。
于是,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展开了,AIG和美联储双方代表,在谈判桌上锱铢必较,争得面红耳赤,可回头看看,大家都是贝莱德的同事啊,大家都在根据阿拉丁的计算出价啊,这可真难办啊,又是左右互搏……
就这样,没人知道贝莱德到底赚了多少钱,因为,在两场类似的,2008金融海啸大戏中,它参与过太多,这种即是裁判,又是双方运动员,还是在场全体观众的比赛……
大家只知道这之后,2009年,贝莱德忽然鲸吞巴克莱,成了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甚至开始管理美国养老基金。
所以,是那场危机中,那些谁也看中了芬克,对他委以重任?
这个我们就不瞎猜了,总之,在08年金融海啸过后,作为拯救美国经济的关键角色,贝莱德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有一台超级AI——阿拉丁,它能点石成金,还不快快与我合作?
于是,继美国之后,日本政府率先出手,也聘请贝莱德成为自己的资产管理商,来管理全体日本人的养老保险资金,这又是上万亿美元……
随后,从201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都开始聘请贝莱德、使用阿拉丁,这让它一跃成了管理10万亿美元资产的超级巨无霸,更夸张的是阿拉丁,如果算上世界各国在它上面运行、计算的资金量,那么贝莱德的整体资产管理量高达20万亿美元。
甚至几乎可以说,你如今的每一笔消费,每一笔刷卡记录,这些看似机密的银行数据,搞不好就都被——阿拉丁在暗中,收集、学习,因为,他们都是贝莱德的客户,都是用阿拉丁系统管理数据……
这就是贝莱德的触手,另外补充一点,芬克在疯狂扩张的同时,也顺手买了几十上百万枚比特币和以太坊,甚至扬言,比特币会涨到70万美元一枚……
这太夸张了,简直让人无话可说。
然而,继续深扒,芬克和贝莱德背后,还有那些隐秘故事呢?
芬克最初的华尔街人脉从何而来?
原来,从一个名叫卡贝菲(KappaBetaPhi)的秘密结社中,我们发现了他的名字,与他同列的,还有各种高盛董事长、花旗CEO、纽约市长和美国商务部部长等等等等,这是一个传承已久的华尔街精英联盟,他们每年会举行一次黑色礼服晚宴,以接纳新成员。
同时,卡贝菲的名称由来,则是有意将菲贝卡(PhiBetaKappa)倒过来写的结果,而菲贝卡则是一个诞生于1776年的美国大学生学术交流联盟,自成立以来,其中诞生过17位美国总统、42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136位诺贝尔奖得主。
其名称的原始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ΒίουΚυβερνήτης,翻译过来,大意为,热爱学习是生活的指南(Loveoflearningistheguideoflife)。
然而,为什么这个华尔街精英结社要把菲贝卡倒过来写呢?
据说是,为了让年轻人们在一种酒吧欢乐的氛围中,更好的分享想法,而不是在更加正式和精英主义的沙龙中进行讨论,他们想创造一种更活跃的结社氛围。
其标识,比正版菲贝卡多了一个啤酒杯和高脚杯,正版中象征着智慧和学术的伯利恒三星,也变成了更加象征团结和荣誉的纯人造符号——五星。
他们自认为,是一群有别于学院书呆子的活跃青年,以“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吃和喝”(Dumvivamusedimusetbiberimus)为格言。
但据1941年迈阿密大学年鉴指出,卡贝菲字母代表“被学院诅咒”的意思。
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群早期被菲贝卡除名的学生,在各大学中秘密组织的一个反学院派结社,他们在大萧条后,被华尔街的秘密社团继承,并发扬。
总之,当年年仅24岁的芬克,为什么能在第一波士顿立刻化身PIKO太郎,发行房贷债券?
这个发明并不难,当时很多人都想到了,而芬克利用自己在卡贝菲的人脉,第一次将它做成了日进斗金的金融产品……
这是他起步的原点。
同时,芬克1988年36岁由于1月亏1亿事件失业后,为什么还有8虎将簇拥左右?
其实,他们8人也都是,卡贝菲的社员,他们就像早就得到任务,在坚定的执行创造阿拉丁,用电脑代替人脑交易一样……
或许,一切冥冥之中,早有更高层的安排?
如此庞大的全球之网,为何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或许,这和他们控制了几乎全球60%的主流媒体有关。
如果算上先锋和贝莱德这两大集团,他们控制着福克斯18%的股权,CBS16%的股权,康卡斯特(comcast)13%的股权,迪士尼12%的股权,等等等等,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在做出决策前,必须咨询并征得贝莱德的同意,同理,那些被它们控股的各大科技公司——掌控着新媒体和流量——也一样,像是facebook、Google、亚马逊、华纳,他们也不想让自己过多的暴露在这些新媒体上。
真不能往下说了,但愿你能看到我这期节目吧。
与此同时,这些媒体信息、舆论信息还将在他们的阿拉丁系统中与全世界的经济数据结合计算,预测选民行为,预判经济周期,以及逆向灌输媒体思想,也将对他们来说变得易如反掌。
阿拉丁真的如此强大吗?
首先,这是一段,伊朗裔美国商人贝特-戴维(Bet-David)的揭秘,他曾是在华尔街工作过的局内人,他说,有一个机器人控制的财富,比地球上任何国家都多,它真正的总司令就是拉里·芬克。
接着,这又是一段德国媒体揭秘阿拉丁系统的暗访,原来,它不在豪华的大楼里,也不再核心的机房当中,而是跟随着285号公路,一直深入到美国西北部,记者们在华盛顿州的山地——韦纳奇(Wenatchee)找到了它。
它的硬件所在地和具体架构,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谜,但在这次探访中,记者们发现,它隐藏在一处苹果园之间。
那一大片灰白色的房子据悉就是阿拉丁的机房,占地面积相当大。
没人知道它里面到底有一台什么样的AI,只是主持人说,它给人一种监狱的感觉,守卫森严。
显然,探访中,记者还发现了他们拥有自己的发电厂,而在山上继续探访时,记者发现周围全部被围栏隔离,陌生人无法靠近。
从知情人那里获得消息后,记者们相信,这台阿拉丁系统,不仅可以记住过去地球上发生的各种事情,还能模拟和预测未来的场景,这是贝莱德之所有撬动金融市场的利器。
甚至记者还挖掘出这样一段有关阿拉丁的内部宣传片……
一种新型智慧,为了一种新型投资。
我是阿拉丁。
当这句话有拉里·芬克亲口说出时,你是什么感觉?
注意,德国记者的这段暗访发生在2017年,那会儿我们大众眼中,还没有OpenAI和ChatGPT,DeepMind的AlphaGo也才刚刚击败了李世石和柯洁。
但是,通过我们前面有关AI之父的影片梳理,大家应该不难看出其中时间线的端倪,因为,早在2012年,AI之父的辛顿实验室中就已经发现了用GPU训练神经网络的秘密,而贝莱德的触手本就深入英伟达和谷歌,他们会不会早就已经开始用GPU训练阿拉丁?
如果是,那我们真的无法想象,他们所使用的AI系统已经进化到了什么阶段。
会不会这才是AI之父——杰弗里·辛顿扬言毕生只干一件事儿,那就是狂喷AI的真正原因呢?
AI毁灭人类的方法?
辛顿也预言过,是借助商业竞争和国家博弈,在不断被放大的人类野心中,一点点壮大自己……
真的不敢想啊,如果未来贝莱德真的越来越强势,那似乎只能证明一件事儿,操控
着世界的男人,已经被他背后的AI操控……
回到2017年的暗访,德国记者在拍摄中,被安全人员阻拦,并被告知这是私人区域,请立即离开。
谁也不知道阿拉丁的内部究竟如何,是否已经有一个觉醒的AI正在悄悄的操控世界?
细听这句话,德国记者暗访时,挖出了这段拉里·芬克早在2012年就说过的话,最能驱使我的,不是对公司规模的追求,我为之自豪的是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前景和巨大的机遇……
所以,这是说他2012年就已经看到了未来AI精算一切,掌控一切的格局吗?
或许,想想也是,就像华尔街的贪婪从不思考未来一样,为了赚钱,他们每天制造出十万条能把自己绞死的绞索,而当金融海啸来临时,一半人不知道绞索是什么,另一半人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死亡……
这就是人性贪婪的真相,当它与AI结合时,我们指望华尔街操控AI?
恐怕真的想多了吧……
自2012年来,芬克每年都会向全球CEO发布一封公开信。
随着贝莱德管理的资产从2012年的3.8万亿美元飙升到2025年的11.5万亿,本来,已经有不少人都将其定位为“资本分配的中枢神经系统”,说它正在通过阿拉丁系统和金融工具重塑企业行为准则,是用华尔街语法重写社会契约。
还说,当贝莱德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日本GDP,这些信件不再只是投资指南,而是资本介入文明进程的宣言。
可是,就在2025年的公开信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芬克的突然转向,总结一下各年度阶段,他的公开信核心主张大致如下,发现没有,几乎年年都在说气候问题。
然而,就在今年,突然不强调气候了,开始主张能源实用主义了,说人类需要从石油能源转变到清洁能源的”桥梁能源“了,开始批判一刀切的清洁能源教条主义了。
这是为什么?
难道AI真的重新算出了某些更宏大的人类格局?
又或者,暗中有谁正在和芬克对抗?
但愿我们未来的脚本别真的都已经被AI写定了吧,我们进化了400万年,还是更习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进化了400万年?
或许真的不如AI进化4年……
来源:自说自话的总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