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2025年重庆非遗传承保护怎么做?“非遗焕新计划”来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1 20:16 1

摘要:荣昌夏布制成的星空投影灯月销破万件,梁平木版年画化作动态手机壁纸下载量超50万次,磁器口老街的非遗体验馆里,00后们排队体验大足石雕数字化建模……这些鲜活案例的背后,是重庆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荣昌夏布制成的星空投影灯月销破万件,梁平木版年画化作动态手机壁纸下载量超50万次,磁器口老街的非遗体验馆里,00后们排队体验大足石雕数字化建模……这些鲜活案例的背后,是重庆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

4月11日,重庆市非遗保护协会2025年度工作会暨“非遗在校园”教育实践成果展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召开。会上,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幸军表示,2025年,重庆将实施非遗焕新计划,通过数字化升级、跨界融合等等工程,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机。

2024年,亮眼的成绩单

2024年,重庆非遗保护工作的成绩单有多亮眼?幸军用翔实的数据一一道来——

截至目前,重庆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4人;命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51人;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381项、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408人。相比2023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长25.4%,区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长4.1%,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长6.3%。

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包括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在内的5所院校入选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高校,8个项目入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非遗在校园”教育实践成果展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内开展。记者 李晟 摄

“非遗在校园”工作持续推进,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坚持将非遗课程以“专业必修+全校选修”的模式,打造川江号子、巴渝民族民间舞蹈、秀山花灯、沙磁乱针绣、三峡文化等非遗课程20余门,设立校级大师工作室10个。

与此同时,重庆的非遗也频频出圈,不仅登陆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累计曝光量超7.8亿次,还在第九届非遗博览会上带动销售6000万元,巴渝非遗文创集市成为市民文化消费新地标。而“非遗在社区”活动更是覆盖600余个项目,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2025年,数字化建设成为新方向

2024年交出亮眼成绩单,2025年重庆的非遗保护工作又将有哪些新突破?

幸军介绍,2025年,重庆市将构建非遗保护“1+3+N”工作体系,重点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重庆市非遗馆建设。计划完成“十五五”非遗保护规划编制,启动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评审,并筹备第二次全市非遗普查。

“青年传承人培育成为关键,我市将举办大足石雕文创等5期非遗研修班,推动非遗专业档案建设,完善三级非遗名录体系。”幸军说。

“非遗在校园”教育实践成果展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内开展。记者 李晟 摄

与此同时,重庆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将持续加码,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力争通过国家级验收,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工作同步推进。此外,4个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制定专项规划,推动区域文化系统性保护。

同时,数字化建设成为新方向,重庆非遗数据库和“高品质文化生活圈”非遗板块将启动。

重庆将深化“非遗焕新计划”

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将成为今年重庆非遗保护的年度主线。为此,重庆将深化“非遗焕新计划”,培育特色品牌,推出非遗购物月活动,开发兼具传统与创意的非遗产品。非遗体验中心、工坊将嵌入景区、街区,打造10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推动“非遗进景区”常态化。

“非遗在校园”教育实践成果展在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内开展。记者 李晟 摄

作为长江流域非遗保护协同机制秘书处所在地,重庆将牵头制定2025年长江非遗保护行动计划,并在长江文明论坛期间举办非遗交流展。今年,川渝合作也将进一步深化,巴蜀非遗品牌大会、川渝曲艺展演等活动将陆续落地,共塑巴蜀文旅新名片。传播层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非遗年度人物评选等将常态化开展,推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营造全民参与保护的社会氛围。

幸军说,2025年,重庆将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取得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文旅标志性成果,为新时代文化旅游强市和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贡献更多非遗力量。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