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文书名译作《卓有成效的组织》,想来还是与作者的本意有些出入的。并不是说作者不希望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因此)拥有一个高效的组织——why not,但他却也没有花许多笔墨在如何才能打造卓有成效的组织上。而是以极为生动的口吻,把他对组织这个“奇特生物”究竟如何运转的
|作 者:杨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来 源:《卓有成效的组织(全新升级版)》重磅导读
“组织起来”的毕生智慧
中文书名译作《卓有成效的组织》,想来还是与作者的本意有些出入的。并不是说作者不希望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因此)拥有一个高效的组织——why not,但他却也没有花许多笔墨在如何才能打造卓有成效的组织上。而是以极为生动的口吻,把他对组织这个“奇特生物”究竟如何运转的深刻洞察,删繁就简,娓娓道来。究其笔法,很像随笔漫话,但有着极强的归纳概括性,读进去,读完后,一种少有的因为全貌感而带来的智识酸爽,油然而生。他的文风,你绝不会将他的文风跟其他作者混同,因为实在独特,恣肆妙语不断,让你叫绝称快。再追求规规矩矩的读者也会暗暗地包容他的梗密与嘲侃,间或咧嘴一笑,笑完叹服入心,端的因为他是——明茨伯格。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20年前我自己曾译过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而非 MBA》,也满心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读他所有的文字。我自己打心眼里喜欢他作为管理学者的真诚,喜欢他的绝不故弄玄虚,喜欢他以还管理工作真面目为己任,喜欢他的冷面笑匠笔触,喜欢以他为榜样。
明茨伯格是1939年生人,这本书的前身是1983年他44岁时写作的——注意,不是前一版,而是前身版,内容大不同——40多年过去了,他决定升级一下,加上“多年对组织的观察、咨询和体验”,呈现给当下的读者。他并没有换上一整套新词汇新框架,事实上,不少词汇他40年前已写就(并影响了后来大量的组织研究和实践),不少故事他也一讲再讲(不排除你听你的老师或者老板讲过,他们也许并没有特别提到出处),但他笃信“深刻的见解就像好酒一样,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但这一次他把“finally”放在了这本书的英文书名中,还是挺让人感慨的。如果直译的话,该是《到头来终于搞懂组织这回事儿啦》,或者是,“你一路读了那么多关于组织的长篇大论,终于,你读到了手上的这一本”。当然,已经奔九的他,对于“finally”的理解,可能与我们很多年轻的读者会很不同。而带着这个“finally”,他却并没有写大厚本,但称得起是集大成,因为每一章、每一页、每一段都很耐读,耐琢磨。可以说这是一本组织智慧之书,按照明茨伯格的说法,“与其说它是对大量研究的综合,不如说是我对组织的毕生经验的总结”。
智慧满地,也需要“组织起来”才更有力量。既然是一本讲“结构”的书,书自身的结构水平就是最好的例证——尽管管理学院自身的管理经常会充当反例。跟前身版的美好数字“五”不同,明茨伯格这回用上魔力数字“七”来概括组织结构的种类(准确地说是四加三),以及核心力量 (也是四加三),并仍然保持着形式上的美感;他成功地让七这个魔力数字贯穿着整本书,并更合理有力。
透过明茨伯格的自述,让我明白了他多年的朋友杰里迈亚·李(Jeremiah Lee)对他写作此书的影响,并心怀感激。这位李先生希望明茨伯格的写作更接地气,别受制于什么学科分隔,而能够对于管理工作相关的组织、战略、决策之种种进行某种面向实际的整合,并以更有活力的语气来阐述内容。这个要求算不算过分呢?这么说吧,对于绝大多数管理学者来说这都是个大难题。但李先生这么提,正是因为对明茨伯格有信心。结果如何呢?读着这本书,你就会认同,老朋友的嘱托,明茨伯格做到了。讨论组织时,明茨伯格所自然而然带入的战略与决策内容相互映衬,更立体地解析着管理工作的全貌与本质。第11章的那张表格具有极强的自我表达能力,也把战略、决策和管理方式有机纳入,让人印象深刻,不能挪开目光——这张表格“含智量”极高,建议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或是做成电脑壁纸。而说到活力,明茨伯格的活力是天生的,各种信手拈来,动辄一剑封喉,鲜明生动,又实事求是,“我们最好都不要自欺欺人,认为其他人都是官僚。事实上,我们都是官僚——你和我,我们都为了维护某种秩序而坚持遵守着规则”;“当我靠近一个组织时,我确实能听到它的尖叫声——有欢乐的,也有绝望的”。说句实话,读到这些文字的我,很多次很多次地暗暗想象着这样的句子其实是我写出来的——那该有多好啊。
明茨伯格刻在骨子里的清醒与祛魅洋溢在书中。在第三部分的这五章,我尤其推荐他对于四种组织基本类型夹叙夹议的评论,很多段落我一读再读,掩卷而思。比如,作者对个人事业型组织近年在政治领域的一种兴起的警惕,“由选举选出的痴迷于权力的民粹主义领导者的政府”;作者对现实中很多对程序化机器型组织进行变革的不以为然,“我们为什么要改变一个程序化机器型组织,让它做它不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让它在自己的强项上提升呢?它的强项是效率,而不是创新”;作者既看到专家聚合型组织高度抵制管理变革的保守性,也更点明其遭受苛待会产生的后果,“当外部影响者以错误的方式管理专家聚合型组织时,就会导致优秀的专业人士变得非常可怕”;作者珍视项目先锋型组织的含糊不确定性,“有效性是通过牺牲效率实现的,压榨团队提高效率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有些章节非常短,但却很震撼。以第17章“锚定组织形式”来说,“卓越的风险”一节启发性强,延伸思考空间大,对很多组织都有“过犹不及”的警醒。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不能再这样一直举例说明了,那样的话就只有大尺度地摘抄全书才行。说三点荡开来的杂想感受吧。
一是管理实践不可教条,得时时反思明茨伯格非常强调的结构本身的动态性。以英文书名的副标题来体会,他用的是“Structuring in Sevens”,跟他的《管理进行时》类似,他用动名词强调组织结构不是个静态的事物。作者引用了横山祯德在《建筑师看组织》中的看法,“有句老话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然而,对组织来说,从来没有瞬间的冻结。”作者在第19章用了不小的篇幅描述组织结构的生命周期,从诞生到衰亡,不同阶段在不同结构中的选择、变化,“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多数组织必须主动选择或被迫转变为其他结构”。创始人的变故、外部管制的变化、多样化经营的挑战、运营外包或自动化带来的便利等,作者说,“相信存在一种组织管理的最佳方式才是最糟糕的”,唯一最佳方法的思维模式往往会造成最坏的影响,比如常常推动各种组织将结构不恰当地转变为程序化机器型——近一年多来对于创始人模式兴起及其价值的探讨,正印证着这一点。结构(form)总是跟力量(force)相互作用,结构酝酿力量之源,力量促进结构之变。因此,相信组织管理模式会一成不变,也是最糟糕的,要有动态性的组织观。抱持刻舟求剑的思维,才会真正以为作者在第17章的开头真的说的是坏消息。同时,聪明的我们也未必就是最好的组织设计者,一方面组织设计要有一种横山祯德教授的大气:“更明智的方法是故意让新设计不完整,让生活填满这些空白”;另一方面,伟大的组织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造化和进化的产物,而且总是在进行时中。
另一个感受是,美妙的文字能翻译好太不容易。可以说是针对所有的翻译工作,但尤其是翻译明茨伯格的文字。他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一语双关之处颇多,给翻译造成难题还在其次,关键是服从于中文理解的翻译,就实在很难兼顾他英文原文精心建构的形式美感。比如,组织的四种基本类型,明茨伯格刻意用了四个 P 开头的词组,美感足,好上口,易传颂:个人事业型(Personal Enterprise);程序化机器型(Programmed Marchine);专家聚合型(Professional Assembly);项目先锋型(Project Pioneer)。明茨伯格的苦心推敲,中文只能忍痛取舍。再比如四种主导力量:整合(consolidation)、效率(efficiency)、精通(proficiency)和协作(collaboration),中英文的含义中最终难免还是有些个难以弥合的差异。所以在致敬译者的贡献的同时,我的建议是有条件的读者还是要中英文对应着看,能更帮助我们深化理解,这里也特别感谢译者和编辑老师给书中重要的术语都加了原文参照。
最后一条“见贤思齐”的感受,就是要学到老,深度思考到老,笔耕不辍到老,也能因此宝刀不老,思想不老。本尼斯教授、沙因教授、野中郁次郎教授,都是这样,思想从未退休,写书教学从未退休,感恩像明茨伯格教授他们这样的管理学“不老松”,给学界、业界和全人类,贡献了与时俱进、穿越时空并直击心灵的管理智慧。
满心欢喜地期待明茨伯格教授写给我们下一本新书。
官方正版,重磅首发
1979年,明茨伯格出版了《组织结构:研究的综合》,1983年推出该书的精编版本《卓有成效的组织》。这本著作内容流畅而连贯,明茨伯格一直将其视作得意之作——“它是我最珍爱的一部作品,也是我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40多年过去了,明茨伯格决定在原版基础上进行升级,加上“多年对组织的观察、咨询和体验”,呈现给当下的读者。
升级版90%内容全面更新,全新写作,全新翻译,为你隆重推介这本《卓有成效的组织(全新升级版)》!
来源:莹莹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