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董宇辉在接受采访时说"当直播时因画面抖动影响观感,他听从员工的建议,毫不犹豫先后投入200多万升级各项设备。“
董宇辉和老俞的这种巧合,难道是上天的安排?
俩人前后发表关于“爱护年轻人”观点,一个是精于算计的权衡,一个是敢于托举的胸怀,高下立判。
董宇辉在接受采访时说"当直播时因画面抖动影响观感,他听从员工的建议,毫不犹豫先后投入200多万升级各项设备。“
对于员工的想法,董宇辉懂得“被支持” 比 “被考核” 更有力量;年轻人要的不是 “你应该怎么做”,而是 “你想怎么做,我陪你试”。
这种把 “试错成本” 换算成 “成长投资” 的胸怀,让每个创意的种子都有了破土的勇气。真正的“爱护”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蹲下来倾听的诚意。
但同样的 “爱护” 二字,在另一块土壤里却变了味道。
董宇辉在某选之时,作为年轻人,意外爆火之后,他不仅让某选的股价涨了70倍,而且使直播间确立了“文化”调性,树立了“助农”品牌,让“文旅”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些都是董宇辉的个人价值和贡献,在某选走向成功的路上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样的一位功臣,他得到了什么样的“爱护”呢?
他的顶头上司小孙在接受采访时说出“董宇辉夸夸其谈可以,做管理他没戏” 的评语;
某次董宇辉和老俞一起直播时,他借古喻今说起李林甫弄权的教训,表达出 “皇帝不能不上朝”。
老俞却说 “评论区说你在教我做事”,冷笑中带着威压,像极了朝堂上帝王对臣子的敲打,展现出上位者的傲慢,在权威面前,连年轻人善意的“真言”都成了越界。
老俞的矛盾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他在管理方面的拧巴:
既想用年轻人的热血点燃商业奇迹,又在制度层面拒绝给予实质尊重;既想收割个人 IP 的流量红利,又拒绝为核心人才的话语权松绑。
当董宇辉一个人挑起公司业绩的重担,却连集团庆典晚会上的一把椅子都没有;
当“董宇辉”三个字成为集团的“金字招牌”,却在决策桌上连发言的麦克风都没有。
这种撕裂感,让 “爱护年轻人” 沦为话术,让核心人才在情怀与现实的裂缝里,渐渐成了 “最熟悉的陌生人”。
董宇辉的设备升级故事,与老俞的 “教我做事” 片段,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两种不同的管理哲学:
一边是把员工的理想当作企业的未来,用信任搭建试错的舞台;一边是把人才的价值换算成数据报表,用情怀掩饰利益分配的失衡。
当企业把 “顶梁柱” 逼成 “局外人”,当董事长把 “守护股东利益” 喊成口号,消耗的何止是一个人的热情,更是整个组织的生命力。
毕竟,谁会为一个只把自己当 “工具马” 的团队,拼尽全力奔跑?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从来不是精于算计的权衡,而是敢于托举的胸怀。有一句话说得好:所有伟大的商业奇迹,都是价值观的胜利,你说对吗?
来源:老赵说房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