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问错了:王耀武杜聿明入朝作战,真打不出令人满意的战果吗?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1 20:23 2

摘要:在《特赦1959》中,黄埔军校和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双料毕业生、蒋系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因为在战犯管理所中表现不好,被王耀武排除在“美军战术研究小组”之外。

在《特赦1959》中,黄埔军校和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双料毕业生、蒋系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因为在战犯管理所中表现不好,被王耀武排除在“美军战术研究小组”之外。

康泽以为自己黄埔三期同期的同学王耀武会给自己一点面子,结果王耀武毫不客气地给他吃了闭门羹。于是他就跟同样表现不佳的蒋系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黄维成了难兄难弟——其他“同学(战犯互称)”热火朝天地为志愿军做炒面,康泽黄维两人孤零零地一边烧锅炉一边下象棋。

憋了一肚子气的康泽发狠:“就应该马上把他们派到朝鲜战场上去打仗,让他们戴罪立功,特别是王耀武,就让那小子带队……”

康泽还没说完,黄维就满脸不屑地打断:“那不可能,人家有自己的将领,比他们高明多了。杜聿明和王耀武如果去了朝鲜,能打出现在的战果?”

康泽幸灾乐祸:“打不赢也好啊,让他们都死在战场上,马革裹尸,省得费大力气改造他们了!”

康泽进了战犯管理所依然恶习不改,这也是他们战败的根本原因之一,他们自己也曾写打油诗嘲讽:“撤退转进其疾如风,迂回包抄其徐如林。烧杀劫夺侵略如火,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敌军部署难知如阴,缴械投诚动如雷震。”

编这首打油诗的人,肯定看过《孙子兵法》,《军争篇》的原话是这样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老蒋的嫡系确实大多数都是酒囊饭袋,长腿将军比比皆是,但也不全都是无能之辈,黄维把杜聿明王耀武贬得一文不值,确实有失公允,起码不能算全对,他那句话可能问错了:黄维这句话问错了:王耀武杜聿明上朝鲜战场,真就打不出令人满意的战果吗?

黄维那番话可能只对了一半,康泽、徐远举、周养浩、沈醉等特务出身的将军,上战场肯定不行,但是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郑庭笈等人却绝非泛泛之辈,他们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都是可圈可点,尤其是王耀武,除了没有参加过远征军之外,几乎打满了抗日战争全场,其“抗日有功”,那可是国共双方都承认的。

王耀武在内战时确实比较消极,但是在抗日战场上,却是不折不扣的铁血悍将,被吹得了不得的张灵甫,在王耀武面前,连弟弟都算不上——王耀武打出来的抗日铁军七十四军,改为整编七十四师后,被张灵甫在孟良崮全部断送。

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生晋升速度无人可比,这可不全是因为他会为人处世,而是一刀一枪杀出来的。

上高会战,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首战鸡公岭,毙敌一千余;再战白茅山,七次敢死冲锋,毙敌两千余;将残敌包围在官桥镇,巷战中毙敌六百余,击毙日军第三十四师团少将指挥官岩永。

雪峰山战役,已经晋升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的王耀武指挥三十万大军,激战两个月,毙敌两万八千余,仅缴获的战利品,就超过了二十吨。

王耀武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在对外战争中也有敢死的勇气,而且还肯跟部下同甘共苦甚至同生共死,这一点,他跟其他蒋军将领是有本质区别的:别的将领都吃空饷喝兵血,王耀武则是自己做买卖,既向上维护关系,也肯拿出一些钱来补贴军需——老蒋的部队拖欠军饷是常事,但王耀武长袖善舞不差钱,所以七十四军的战斗力一直比较强悍。

王耀武从店铺伙计做起,一步一步杀到集团军司令、绥靖区司令、山东省主席,在战略战术上都有两下子,连《粟裕文选》也留下了这样的评价:“王耀武的指挥才干,在蒋军中是较为突出的。我们在部署攻济作战时,必须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对付济南守敌,既要斗力,更要斗智。要靠正确的谋略和巧妙的战术,造成敌人的失误,错乱敌人的部署。”

王耀武很不好对付,而且还很“明白”,他被俘后公开发表广播讲话,号召其他蒋军将领起义投诚,从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跟老蒋一刀两断,根本就不用担心他上了朝鲜战场心怀异志。

王耀武是一个称职的军人,起码在当年的指挥能力和战斗意志,不会比曾泽生差得太多——曾泽生带领属于老蒋杂牌的六十军在长春起义,改编为志愿军第五十军后,在朝鲜战场上,以一个军硬抗美三师、美二十五师、英二十九旅和土耳其第一旅,激战五十天,毙伤俘敌一万一千有余。

王耀武在忠于祖国方面没有问题,在指挥能力上也没有问题,如果是对外战争,他战斗意志和勇气更没有问题,所以黄维说他不行,似乎有失公允,至于杜聿明打美军会怎样,那就另说了:据郑庭笈回忆,杜聿明在指挥远征军入缅作战期间,指挥上不是没有瑕疵的。

郑庭笈在远征军中担任戴安澜二〇〇师少将步兵指挥官兼五九八团团长,他在回忆录中说戴安澜将军之所以牺牲,一方面是英军在战斗中背信弃义,另一方面也是杜聿明选错了撤退路线。

实事求是地说,杜聿明在指挥上是有一些失误,但那也是许多客观因素造成的,杜聿明的指挥能力,还是要高于其他蒋军将领的,比英军将领更是高出不止一个档次:杜聿明或许有些恐美,但是打英军或李伪军,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杜聿明是蒋军中少有的坦克专家,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经验极为丰富,他能指挥坦克,自然也会打坦克。

杜聿明当第五军军长前,也当过二〇〇师师长,那是一支拥有两万精兵、配备八十辆苏联九吨半战车、一百辆德国卡车,四百辆美国卡车和四十余辆哈雷摩托的全机械化部队。

当时的二百师师长是杜聿明,副师长是邱清泉、参谋长是廖耀湘,师长杜聿明带头学习战车驾驶和修理,还经常钻到车下修理底盘,把战士文化水平不高(当年都不高)的二百师训练成了第一支能够步坦协同作战的部队。

杜聿明在抗战期间也是打过几场恶仗的,1939年的昆仑关之战,第五军军长指挥以郑洞国荣誉第一师、戴安澜第二〇〇师、邱清泉新编第二十二师,从1939年12月打到1940年2月,击毙日军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四千余头,击落敌机二十余架。

杜聿明身体不太好,但是他的作战经验,尤其是在对付飞机坦克方面,还是颇有心得的,如果他的多种结核病都治好了,上了朝鲜战场,也可能会成为一员智将、勇将、悍将。

在内战中,不能全以胜败论能力,无论是在辽沈还是在淮海,杜聿明其实都是被老蒋坑了,要不然杜聿明打不赢,也还是跑得掉的。

杜聿明认为自己首先是中国军人,更不希望在对外战争中失利,在这方面,他的格局和品质,是远远高于黄维康泽文强的,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以过往战绩衡量,康泽和黄维都没有资格藐视杜聿明,更没资格轻视王耀武。

黄维和康泽当时心中都有怨气,所以他们对杜聿明和王耀武的评价肯定有失偏颇,于是留给读者诸君的问题就出来了:如果杜聿明王耀武当年及早在战场上起义,然后像曾泽生一样率军入朝作战,会不会打出雪峰山和昆仑关那样的战绩?

真正的军人,都是有家国观念的,跟康泽、黄维相比,王耀武和杜聿明作为军人更纯粹,这二位一个是足智多谋的悍将,一个是机械化作战专家,只可惜走错了路,跟错了人,如果他们及早改弦更张,您认为他们上了朝鲜战场,担任怎样的职务,能好地发挥作用?

来源:半壶老酒半支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