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来学通识课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的课程,旨在系统介绍未来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跨领域应用与案例及其在当代中国和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
从气候变化到科技风险
从地缘政治到环境危机
未来的图景既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兰州大学紧跟时代脉搏
推出集前瞻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创新课程
《未来学》
课容量为100人
开课时间:2025年2月17日-4月28日
引领学子们跨越传统学科界限
共同探索人类社会的未来之路
请大家定好闹钟
在选课系统中选择你心仪的课程吧!
1
课程背景
未来学通识课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的课程,旨在系统介绍未来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跨领域应用与案例及其在当代中国和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
未来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未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事物的未来为研究和实践对象,对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动态及前景进行研究和预测,探讨选择、控制甚至改变或创造未来的方式与途径。研究范围涉及未来学、国际关系、人工智能、经济学与科幻文学等多个领域。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学的发展历史与演变,培养系统性、长期性思考未来的能力。
在全球化、数字化、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科技风险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革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科技变革和气候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使得未来的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带来机遇。本课程将帮助学生应对这些挑战,培养他们在未来学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提升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未来学通识课》
学时:36学时
(理论授课33学时,研讨总结3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考核:平时小测试30%,课程论文70%
3
课程主讲教师
秦麟征
授课内容:未来学导论
秦麟征,1944年生,博士后,教授、研究员,未来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首席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
1979年起,相继担任中国未来研究会秘书长、常务副理事长、未来研究所所长、《未来与发展》杂志主编、名誉主编、社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委员,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士,国际未来可能性研究协会执行委员,国际性杂志《Future》国际顾问、国际编委、绿色世界网络大学实行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协会未来研究计划顾问,联合国大学美国理事会《千年研究计划》顾问委员会委员、策划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等社会职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归国留学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突出贡献归国留学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出版专著、论文集、调研报告、工具书等20余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文章近500篇。其中,《预测科学》《发展战略论》《破损的世界》《国外社会科学政策研究》等分别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国家级工程奖等奖项。
金灿荣
授课内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21世纪的国际格局
中美关系和世界的未来
金灿荣,美国问题研究专家,中美关系专家,1999年获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学位。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A岗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人民政协论坛特聘教授,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高级咨询委员,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专家,中央组织部咨询专家,中央统战部部聘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咨询专家,科技部咨询专家,商务部经济外交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主要从事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外交和战略等领域研究。已发表论文、评论和专访1000余篇;编写、翻译著作20多部,主要代表作为《大国远见》《中国智慧: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大国来了》《和平发展:大国的责任》等。
黄维
授课内容:铸就新质生产力 打造柔性电子强国
黄维,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的主要奠基者,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黄维是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的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常委、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欧美同学会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六届常务理事、江苏省侨联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江苏省青联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南京市欧美同学会(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会长、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江苏科技大学客座教授等。
黄维院士是国际上最早从事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显示研究并长期活跃在有机光电子学的知名学者之一。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致力于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和生命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有机光电子学这一国际前沿学科的研究,在构建有机光电子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实现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有机光电子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在有机光电子学、柔性电子学等领域取得了大量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刘益东
授课内容:AI大爆发与未来科技——致善创新的崛起
刘益东,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国科学院委员会副主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创新战略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及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理事及教育评价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科学技术史卷电子与信息技术史分支主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北京市科协人才奖项评审专家。
汪扬
授课内容:区块链与人工智能 技术特点与未来展望
汪扬,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数学家,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数学系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大数据生物智能实验室主任。曾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副系主任、密歇根州立大学数学系主任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主任。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组的一位关键成员,他为推动香港数字经济的创新和发展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他还是安徽省政协委员,长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
王革
授课内容:未来学与技术前瞻
王革,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国家科技创新高地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工业大学未来产业研究院院长。
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评价研究所所长、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目前兼任中国科学学和科技政策学会理事和技术经济学会军民融合分会理事。被国家信息中心聘为“中经视频”特聘教授,中国技术创业协会聘为“中国海归创业导师”等社会兼职,以及北京、上海等很多省市咨询专家。
顾朝林
授课内容:未来世界与未来科学响应
顾朝林,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中国未来研究会监事长。历任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教授、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首届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研究。出版 26 部专著,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 340 余篇。获 1989 年中国科学院首届青年科学家、2000 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荣誉称号。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民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等。
阎耀军
授课内容:未来预测和预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阎耀军,中国未来研究会顾问。历任中国未来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以自选项目成功申请了国内第一个以“社会预测学”为题的国家基金项目,并出版了全国第一本社会预测学基本原理专著,为这一学科的开创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预测理论、社会预警、社会发展评估及社会发展战略,并有讲授课程:《社会学概论》《公共危机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社会预测学原理与社会预警》等。已在《社会学研究》《预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国软科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两百余篇论文,并有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方竹兰
授课内容: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模式
方竹兰,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布莱顿大学做访问学者;社会兼职有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民政部城乡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电视新闻中心特邀专家、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计量学院兼职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转轨阶段的民众经济权利,社会资本理论,中国人力资本制度建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中国原始型创新的制度路线,中国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创新关系研究等。
吴岩
授课内容:科幻未来主义
吴岩,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方法论与文化产业教研室主任兼科幻创作工作室、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科幻创作与产业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科幻文学论纲》《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时代表现、类型与特征》等学术著述、《心灵探险》《生死第六天》《中国轨道号》等科幻小说和《云身》等科幻戏剧。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中国科幻银河奖和星云奖等奖项。作为中国科幻教育的先驱,开设中国高校第一个本科科幻课程、第一个科幻硕士方向,并于2015年将该方向提升为博士研究方向。主编过中国第一套中小学科幻教材《科学幻想:想象力与科学创新教程》。是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星球奖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分会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由于对中国科幻的发展和在国际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美国科幻研究协会(SFRA)Thomas D. Clareson奖,是该奖项的第一位亚洲获奖者。
未来学这门课上
你将培养起系统性、长期性的未来思维能力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导航
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预见未来,创造可能!
内容来源|教务处
编辑|黄芮博
责编|李晖
审核|张北辰 肖坤 李晖
开始选课!
来源: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