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我复员当工人,放倒几人后辞职,父亲做的决定,我后来才懂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21:21 4

摘要:"老康,跟你说那事儿没完!上个礼拜你小子喝多了,又提起你当年那事,嘴上没个把门的!"老杨一进来就嚷嚷,我赶紧递了根烟过去。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老康,跟你说那事儿没完!上个礼拜你小子喝多了,又提起你当年那事,嘴上没个把门的!"老杨一进来就嚷嚷,我赶紧递了根烟过去。

"哎呀,那都是老黄历了,四十多年前的事儿了,有啥好提的?"我故作不屑地摆摆手,给自己倒了杯茶。

老杨接过烟,不紧不慢地点上,抖了抖烟灰:"那可不,你当年那个脾气,简直是......"

我心里一动,记忆的闸门被打开了。八一年那年,我二十出头,从部队复员回来,心高气傲,浑身是劲儿。

在部队那会儿,我是步兵连的班长,每天带着几个兵练队列、擦枪、跑步。虽说苦是苦了点,但日子过得充实,战友们也处得不错。老马是我们班上的炊事员,每次休息的时候偷偷给我们加个鸡蛋,美得我们直流口水。

复员那天,指导员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康,你在地方上好好干,别辜负了咱们部队培养你这几年。"

我拍着胸脯保证:"指导员,您放心,我肯定不给咱们连队丢脸!"

结果回到地方,县里把我分配到一个小机械厂当了个普通工人,感觉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上。

厂里那会儿条件真不咋样,一个大车间,机器轰隆隆地响,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味,比我们部队的装备库还闷热。车间里放着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下班了大家围着看《新闻联播》,然后接着看《西游记》,那可是八十年代最火的电视剧。

"小康,把那个扳手递一下。"老钱是我的师傅,五十来岁,手上的茧子厚得能刮胡子。他的工具箱上贴着一张褪色的明星照片,听说是邓丽君。

"来了!"我麻利地递过去,心想在部队练的那些端枪、打靶的本事在这儿可派不上用场。

车间里有个叫胡彪的工人,是车间主任的远房表弟,整天耍威风。他穿着喇叭裤,头发留得老长,跟我们部队的板寸头完全不是一个风格。

有一次,我正在装配零件,他故意把我摆好的工件踢散了。

"哎呀,不好意思啊,没看见。"他嘴上道歉,脸上却带着幸灾乐祸的笑。

我当时火冒三丈,但还是忍住了。在部队那会儿,指导员总教育我们要遇事冷静,"先分析情况,再采取行动,不能一上来就莽撞",这是我们连队的口头禅。我硬是把火气憋了回去,默默地把零件又收拾好。

车间里的师傅看出了我的不爽,偷偷跟我说:"小康啊,刚从部队出来不容易,别跟这种人计较。他就是个二杆子,仗着有点关系,你别搭理他。"

我点点头,回宿舍的路上买了两瓶汽水,一毛五一瓶,那时候可是不小的奢侈。我一个人坐在厂门口的石凳上,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自行车,突然有点想念部队的集体生活了。

部队里虽然条件艰苦,冬天洗澡要去两公里外的澡堂子,排队打热水;夏天蚊子多得要命,我们只能点蚊香熏;但战友们都在一起,谁有点啥好吃的都会分享,谁有困难大家都帮忙。现在倒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连说话的人都少。

有天晚上,我正在宿舍叠被子(这习惯是从部队带出来的,豆腐块似的),胡彪带着几个人闯了进来。

"哟,还叠被子呢,真是兵痞子!"胡彪嘲讽道。

我没理他,继续整理我的内务。在部队,内务不合格可是要被罚站岗的。

"听说你在部队是班长?怪不得这么拽!"胡彪走过来,一屁股坐在我刚叠好的被子上。

我的火气一下就上来了:"起来!"

"怎么?不愿意?"胡彪挑衅地看着我。

我深吸一口气:"起来,不然别怪我不客气。"

"哟,还挺横啊?有本事咱们下班后小树林见。"胡彪站起身,临走时还故意把我的盥洗盆踢翻了。

那天晚上,我在厂后的小树林等他。我心里想着指导员交代的话:"打架是最下策,有事先沟通。"但胡彪带了三个小跟班来,看样子是打定主意要给我点颜色看看。

"小子,今天让你知道知道,在这厂里谁说了算!"胡彪摩拳擦掌。

我冷笑一声:"来吧,我倒要看看你有几分本事。"

在部队,格斗课可是我的强项。班长考核我拿过第一名,连队比武也得过奖。胡彪挥拳就向我打来,我一个侧身,顺势一个扫堂腿,他就倒在地上了。另外两个人见状也冲了上来,我几下就把他们都撂倒了。

"服不服?"我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

胡彪捂着腿,咬牙切齿地说:"算你狠!"

这事儿很快在厂里传开了。有人说我"不愧是从部队回来的,身手真不赖",也有人说我"太不懂规矩,刚来就惹事"。

厂里的老师傅们看我的眼神也变了,有的敬佩,有的担忧。老钱叫我去他家吃了顿饭,他媳妇做了一桌家常菜,有红烧肉、清蒸鱼,还有我最爱吃的地三鲜。那味道,比部队食堂的大锅菜香多了。

"小康啊,你要想在厂里站稳脚跟,得学会忍一忍。"老钱一边给我夹菜一边说,"年轻人有股子火劲儿是好事,但也得看场合。"

我嘴上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在部队,有理就不怕事,被欺负了就得还手,这是我们班的规矩。

没过多久,胡彪找来了五六个社会上的混混,在我下班路上堵我。

"小子,上次是我大意了,今天让你尝尝厉害!"胡彪躲在人群后面叫嚣。

这架打得挺激烈,我虽然放倒了其中几个,但自己也挨了不少拳脚,嘴角破了,眼睛也肿了。最后是路过的师傅们把我们拉开的。

第二天,厂长把我叫去了办公室。他是个老同志,戴着花镜,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参考消息》。

"小同志,听说你又打架了?"厂长推了推眼镜。

我把事情经过讲了一遍,还强调是对方先动手的。

厂长叹了口气:"我知道你受了委屈,但你这样解决问题不对。你是复员军人,应该起带头作用。你看看你,这才来几个月,就打了两次架,这成何体统?"

"那难道被人欺负了还不能还手?"我有点不服气。

"当然可以还手,但不是这种方式。你可以找工会,可以找领导,非得用拳头说话?"厂长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火气大是好事,但也得有分寸。"

我低着头没说话。心里却想:工会?领导?他们能管得了胡彪?就胡彪那个车间主任表弟的身份,谁敢得罪他?

厂长继续说:"这样吧,你先休息几天,等风头过了再说。胡彪那边我会处理的。"

回到家,父亲看见我的样子,眉头紧锁:"又打架了?"

我把事情经过告诉了他。父亲没有责备我,只是问了我一句:"你打算怎么办?"

"我不想在那个厂里干了!那点工资,还不够买几条好烟的。现在外面开放了,随便找个活儿都比这个强!"我愤愤不平地说。

父亲沉默了一会儿,点了一支烟,缓缓地说:"你先冷静几天,别急着做决定。"

我没听进去,第三天就去厂里递了辞职信。那时候辞职可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是要被批评教育的。但厂长看了看我,叹了口气,痛快地批了。我当时还有点得意,觉得总算摆脱了那个是非之地。

辞职后,我在县城里找了个修车铺干活,老板姓王,也是老兵出身,看我是复员军人,挺照顾我的。工资比原来高了不少,一个月能拿到六七十,比厂里的四十多强多了。但没有"五险一金"这一说,那时候也没这个概念,都是干一天算一天。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工作也轻松,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有一天,我回家看望父母,无意中听到父亲跟邻居聊天。他们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喝着自家酿的米酒,聊着家常。

"老李啊,我那个儿子,刚从部队回来那会儿,我就知道他会这样。在部队里当惯了班长,回来突然变成了最底层,肯定不适应。我本来想让他在那个厂子好好干,毕竟是国企,有保障。后面还能转正,分房子。可他这个脾气,唉......"

"那你怎么不劝劝他?"邻居问。

"劝有什么用?年轻人血气方刚,说多了反而起反作用。我想着让他自己去碰壁,吃点苦头,自然就懂了。现在外面那些个体户看着挣钱多,可有啥保障?将来上了年纪怎么办?"

听到这里,我愣住了。父亲是老工人,干了一辈子国企,我小时候总觉得他古板,现在才明白他的用意。

第二天,我跟父亲摊牌了。

"爸,我想回原来那个厂子。"我低着头说。

父亲笑了笑:"怎么,外面的世界不好混?"

"不是,是我想明白了。那个厂子虽然工资不高,但毕竟是个正规单位,有保障。我现在这个修车的,虽然钱多,但没有前途。"

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你能想明白就好。其实当初胡彪欺负你,完全可以用别的方式解决,非得动拳头,结果闹得不可收场。在部队里,除了教你们怎么打仗,不是还教你们怎么做人吗?"

我点点头,想起指导员经常给我们讲的故事:"真正的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明知道前面有困难还义无反顾地去面对。"

通过父亲的关系和老厂长的帮忙,我重新回到了那个厂子。不过这次把我调到了另一个车间,离胡彪远一点。胡彪也被调走了,听说是因为打架惹事,被厂里处分了。

重新开始后,我放下了架子,踏踏实实地干活,跟同事们也处得不错。厂里组织看电影,我主动帮忙搬凳子;车间搞卫生,我总是第一个到;师傅们下班后打牌,我给大家倒茶递烟。慢慢地,我从一个普通工人做到了班组长,后来又提拔做了小组长。

那会儿厂里有个文艺队,每到节假日就出来表演。我在部队里学过二胡,被发现后就被拉去参加排练。记得有次元旦晚会,我拉了一首《战友之歌》,台下掌声不断。厂长看着我,满意地点点头。

八五年的时候,我们厂里推荐我去市里的技校进修,学了两年机电一体化,回来后当上了技术员。那时候已经有了点儿技术职称,工资也涨了不少。每个月能挣一百多块钱,在厂里也算是个"大款"了。

后来厂里分了房子,我分到了一套六十平的两居室。结婚后,媳妇也进了厂,分在了车间当会计。日子过得踏踏实实,虽然没大富大贵,但也不愁吃穿。

想想当年那个莽撞的决定,如果不是及时回头,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那些当年跟我一起修车的师傅们,后来有的下岗了,有的转行做了小买卖,几乎没有一个有稳定工作的。而我,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每月有退休金,还有医疗保障,日子过得舒坦。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经退休,有时候闲来无事,就会想起当年那段岁月。父亲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而是让我自己去体会,去成长。这份智慧,我现在才真正明白。

老杨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老康,想啥呢?"

我笑了笑:"没啥,就是想起了当年那些事。你说咱们现在坐在这儿喝茶聊天,要是按照当年那个脾气,可能早就打起来了!"

"早就打起来了!"老杨接过话茬,我们两个相视大笑。

是啊,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什么事都冲在前面。等年纪大了,回过头来看,才明白很多事情需要长远的眼光。那年我从部队复员回来,以为靠一身本事就能闯天下,却不知社会的复杂。多亏了父亲的那个决定,让我看清了现实,踏踏实实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

想到这里,我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来,老杨,喝茶!现在喝的是茶,不比当年喝的汽水差!"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