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的关税大棒,也挡不住中国制造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1 21:54 3

摘要:在敕令中,拿破仑指责“英国不承认全体文明国家所普遍遵守的国际法规则”,因而要“宣布不列颠诸岛处于封锁状态”。

1806年,为了降服英吉利海峡对岸的宿敌,拿破仑在柏林颁布了著名的“大陆封锁令”:

所有欧洲国家,不准和英国进行贸易。

在敕令中,拿破仑指责“英国不承认全体文明国家所普遍遵守的国际法规则”,因而要“宣布不列颠诸岛处于封锁状态”。

此后几年,法国的封锁取得了效果。英国货物出口锐减,一度陷入经济危机。

然而,拿皇万万没想到的是,封锁令对法国的伤害更大:

英国的海上反制措施,让法国工业从海外市场获得原材料,变得艰难无比。1804-1805年间,一磅棉花是4.5法郎,到1810年竟涨到11法郎,翻了一倍多。

很快,大量法国工厂倒闭,就业工人数从1810年的26.4万人,锐减到19.8万人。最难的时候,法国人不得不用菊莴苣代替咖啡,用葡萄汁代替食糖。

更让法国头痛的是,走私活动开始疯狂出现。

由工业革命锻造出来的英国“工业克鲁苏”,输出庞大的产能,疯狂推高英吉利海峡两岸巨大的价格差。

俄罗斯带头,对封锁令阳奉阴违,导致大量英国商品绕路俄国,源源不断流入了欧洲市场。风浪越大鱼越贵,壁垒越高,利润也就越丰厚。

为了强迫俄罗斯遵守封锁令,1812年,愤怒的拿破仑亲率大军远征莫斯科,结果遭遇惨败,这也成为法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主导的欧陆体系随之崩溃。

作家茨威格在记述这段历史时,提到一个细节:

在从莫斯科败退的严寒中,由于工业品短缺,很多法军士兵连御寒的冬衣都没有。

拿破仑开启了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发起经济封锁的先例,但他也用失败证明了一个道理:

市场的力量,绝不是强权能轻易左右的。

200多年后,太平洋彼岸的78岁金发老人,想出了跟拿破仑如出一辙的手段。

这一次,对手成了中国。

按照白宫最近确认的数据,目前美国对中国的加征关税已经到了145%,这个数字是要奔着彻底脱钩去了。

但没想到,第一波受到暴击的,却是美国的普通消费者。

受害者们已经扎堆出现。在社交平台上,众多美国网民发起了“关税附加费大对账”,集体诉苦:

一笔411.71美元,其中就包含了44.09美元的“关税附加费”,相当于在原价基础上,直接涨价了12%。

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事实上,很多人不知道,加税的额外成本,未必是全部由出口方来承担。不少美国企业宁可涨价买中国货,也不愿意采购本国的替代品。

为什么?原因是没得选。

前段时间,有个美国农民格雷格在Titok上发了个视频,说就算关税加到天上,自己还是更愿意买中国货。

背后的成本账很简单。播种机,美国产的4万美元,中国同款关税后才7千美元;除草机,美国产的2.8万美元,中国算上运费才9千美元;碎木机,美国产的6万美元起步,中国只需要1.5万美元……关税得再加200%-450%,两者价格才能到同一水平。

更何况,中国制造的售前售后服务,更是在激烈的市场中拼杀出来的,一口一个“亲”,给方案、做设计都贼快,从不挑三拣四,跟美国企业简直天上地下。

这价差还不是最悬殊的。在光伏领域,中国产的182mm的单晶硅片(光伏主流尺寸),2023年底的均价是每片2.7-2.8人民币,折合美元也就0.38-0.40美元。而就在短短十几年前,美国、日本动辄要卖20-25美元一片,价格被打下来了几十倍。

中国制造的强悍,其实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在懂王和他的MAGA团队看来,通过加关税让制造业回归美国,太简单了。甚至鄙夷中国人是只会生产廉价商品的“乡巴佬”(peasants),只要把关税提上来,很快就会没生意做。

但这群草台班子忽略了,中美在制造业上的成本差距,可能比拿破仑时期的英法还要夸张。

几十年的产业空心化,让美国已经丧失了规模化生产许多商品的能力,很多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也依赖进口。整体算下来,先不说质量如何,成本就比中国要贵上几倍不止。

2017 年,一个名叫Purism的美国团队曾经发起众筹,宣布要独立制造一款不受任何巨头控制、完全“美国制造”的手机。结果,东拼西凑造出来之后,售价高达:

2000美元

要知道,最新款的iPhone 16基础版售价也不过799美元,依托的正是全球190多个供应商的成本优化体系。

今天,中国在工业能力上已经堪称是怪物级别,不仅种类齐全,产业链的成本优势也非常明显,在全球的主要经济体内找不到对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在遭遇关税战后,第一反应是:

对美涨价!

就在4月3号,美国宣布对中国加征34%的关税后,江苏昆山有一家企业硬气宣布,所有出口至美国的货物,涨价34%。这家上市企业,主要出口一种名为香兰素的香料,对于食品和化妆工业极为重要。目前中国生产全球70%的香兰素,很难找到替代品。

不接受涨价,只能等着断供了。随着关税战的加码,懂王丢出去的回旋镖,最后痛的是谁,真不好说。

现在,特朗普明显已经怂了,松口宣布对所有没有采取反制措施的国家暂缓90天征收对等关税。

这一下,更是在事实上为这场关税战开了个大口子:

转口贸易。

打了七八年关税战的中国企业,早就对货物“洗澡”门儿清,通过各个国家的组装、再加工,进入美国市场。

你可能会说,懂王已有防范,在向东南亚、拉美一些国家施压,要求他们提供“原产地证明”,否则将不会给予关税豁免。

但这一招,上一届拜登政府不是没用过,所谓的“友岸外包”策略,找一堆美国的盟友承接自己的制造业需求,还要把中国排除在产业链之外。

问题是,懂王上任两个多月来的所做所为,实在过于败人品:

在俄乌战争上转向,惹怒欧盟;

在加拿大问题上大放厥词;

在关税上开地图炮,得罪全世界;

……

任何想要配合制裁中国的国家都会心中疑虑:下一个挨揍的,会不会是自己?

更重要的是,这两年不少中国的制造企业,已经在海外高度本地化了,做到真正的全球化布局、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就拿家用电器行业来说:

美的在全球43个主要生产基地中有22个布局海外;

格力在巴基斯坦、巴西等国都有生产工厂;

海尔拥有21个海外工厂,甚至美国也有基地;

中国制造,已经深度融合到全球的产业链体系中,升级为“全球化制造”。在广大的亚非拉甚至欧洲,都有无数企业和劳动者融入了中国制造的庞大网络。

你可以禁止货物“洗澡”,不可能把当地生产的本土产品一棒子打死吧?这等于是砸掉全球饭碗,死路一条。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企业已经在浩浩荡荡的全球化潮流中,积累了足够的韧性与智慧。

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后,不少企业更加积极出海,扛过第一轮风暴,斗争经验变得更加丰富。

十几年前,美国市场的波动可以决定众多外贸企业的生死,但如今,情况不一样了。

从最早的“三来一补”工业,到劳动密集型的世界工厂,再到如今在很多高端领域弯道超车,中国制造从一穷二白到成长为参天大树,绝非可以轻易撼动。

市场经济的伟力就在于,只要有一丝雨露和阳光,商业文明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野蛮成长。

这是中国在发展中学到的最重要一课。作为西方的先行者,美国却似乎忘了这一铁律。

参考文章:

1、星海情报局:这场关税战,中国为何有底气“奉陪到底”?

2、爱范儿:在美国造iPhone,根本不现实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