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黔北深山处薄雾氤氲。早晨6点,54岁的三岔河镇狮子村茶农曾传美背着竹篓踏上泥泞山径,手指掠过沾满露珠的古茶树,指尖翻飞间,一芽两叶的嫩尖如绿蝶翩然入篓。“这一片古茶树最年长的有三百多岁,以前采了茶要走几小时山路去卖,现在家门口就能换成钱。”她布满茧子
清明时节,黔北深山处薄雾氤氲。早晨6点,54岁的三岔河镇狮子村茶农曾传美背着竹篓踏上泥泞山径,手指掠过沾满露珠的古茶树,指尖翻飞间,一芽两叶的嫩尖如绿蝶翩然入篓。“这一片古茶树最年长的有三百多岁,以前采了茶要走几小时山路去卖,现在家门口就能换成钱。”她布满茧子的掌心托起新采的茶青,翡翠般的色泽映着晨曦。
在习水县三岔河镇,这样的场景正在10个村民组次第展开。作为贵州古茶树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这里已确认古茶树3万余株,其中有3950多株树龄超过100年,树龄最大的已有1600多年。曾经“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珍稀资源,如今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春风中焕发新生——去年全镇古树红茶产量突破10吨,带动200多户茶农户均增收1.2万元,特级茶品更以每斤8000多元的价格香飘四海。
清明假期,记者沿着九曲回肠的盘山公路深入狮子村,醉人的茶香引路至“醉香丝”古树红茶加工基地。返乡创业者程胜兵正在检视萎凋槽中的茶青,深褐色的茶叶在他指间轻轻搓捻:“这片叶子要经历18道工序,温度湿度差0.5度都会影响风味。”木质墙外的山峦起伏如浪,车间里现代设备与传统技艺交织出独特韵律。
这位46岁的“茶博士”,曾是贵阳茶叶市场的风云人物,却在2015年毅然返乡。“那年清明回村,看见80岁的王奶奶冒雨采茶,背篓里的鲜叶只卖了15块钱。”程胜兵抚摸车间里悬挂的斗笠蓑衣,那是他创业初期收茶用的“招牌”。“过去在狮子村、三岔村、顺江村,村民守着满山的古茶树,但大家多是空闲时采摘来自己喝,很少变现。后来,古树茶凭借其纯野生特性和独特的口感,逐渐被市场认可,我就决心要让古茶树变成'摇钱树'。”
转型之路并不平坦。起初村民守着古茶树却不懂管护,程胜兵带着农技专家翻山越岭,为每株古茶树建立“健康档案”;面对传统工艺的局限,他三赴福建取经,将武夷山红茶制作技艺与本土古树茶特性融合创新。如今,他的工厂实现全流程标准化生产,古茶树鲜叶收购价从每斤8元跃升至45元。
在恒温恒湿的发酵车间,制茶师周哥正用特制木耙翻动茶叶,深红褐色的茶堆蒸腾着果蜜幽香。“这是决定红茶品质的关键72小时。”他轻捻一片茶叶,“你看这金毫显露,只有百年古树茶的芽头才能产生如此丰富的茶黄素。”透过显微镜,琥珀色的茶汤里悬浮着细密的“金圈”,正是高端市场最看重的品质标识。
品质革命带来市场裂变。在电商直播间,他们的主播手持检测报告向观众展示:“286项欧盟标准农残检测全部达标,我们的红茶连香港茶商都抢着订!”去年,“醉香丝”通过“黔货出山”工程打入香港市场,单笔订单最高达50万元。仓库里,定制精美包装礼盒、茶罐正在装车,将穿越山海抵达香港中环的精品茶行。
茶产业的勃兴重塑着乡村面貌。曾经的贫困户袁代芳如今是工厂的品控员,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新房照片:“采茶季三个月能挣两万多,儿子大学毕业也回来做电商了。”工厂里,程胜兵还将一间屋子装修成茶文化研学基地,外地客商会来这里品茶,村里的孩子们会在这里学习“茶百戏”,青花瓷碗中,古树红茶勾画的“绿水青山”图案徐徐舒展。
4月6日,暮色中的三岔河镇,古茶树林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程胜兵站在院坝里远眺,半山腰的现代化加工厂与原始茶林相映成趣。“每株古茶树都是活着的文物,我们要用当代智慧让传统瑰宝绽放新光彩。”他的身后,最后一缕夕阳为茶山镀上金边,仿佛预告着又一个丰收的黎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赵勇军
三审 刘皓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