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的喧嚣中,我们正目睹一场关于"如何爱国"的奇异战争。一边是所谓的"恨国党",他们似乎对祖国的任何成就都嗤之以鼻,热衷于放大每一个缺点;另一边是自诩的"爱国者",他们拒绝承认任何不足,将批评一概视为背叛。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立场,实际上共享着同样的思维缺陷—
近来,在浏览自媒体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爱国话题的言论,出现批评和赞美两个极端,互相掐架,莫衷一是。
在互联网的喧嚣中,我们正目睹一场关于"如何爱国"的奇异战争。一边是所谓的"恨国党",他们似乎对祖国的任何成就都嗤之以鼻,热衷于放大每一个缺点;另一边是自诩的"爱国者",他们拒绝承认任何不足,将批评一概视为背叛。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立场,实际上共享着同样的思维缺陷——都将复杂的爱国情感简化为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都将国家这个抽象概念人格化为要么完美无缺要么一无是处的存在。
这种极化现象背后,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认知危机。社交媒体算法不断强化我们的既有偏见,信息茧房使不同观点难以真正交流。当一个人长期沉浸在单一视角的信息环境中,他的世界观会逐渐变得扁平而极端。那些在网络上发泄不满的"恨国党",往往并非天生厌恶自己的祖国,而是在某个时刻经历了认知的扭曲——可能是个人挫折的投射,可能是片面信息的长期浸染,也可能是对社会快速变革的不适应。同样,那些容不得半点批评的"绝对爱国者",也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认知封闭,将爱国异化为不容置疑的信仰告白。
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但也不应沦为无休止的互相攻讦。春秋时期的晏子曾言:"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真正的和谐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不同成分的协调共存。对国家发展的讨论同样如此——既需要肯定成就以凝聚信心,也需要指出问题以避免盲点。唐代魏征敢于直谏,唐太宗能从谏如流,这才成就了贞观之治。一个自信的国家应当能够容纳建设性的批评,正如一个成熟的人能够坦然面对自身的不足。
当代中国的复杂性远超任何简单化的叙事。我们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这种压缩式发展必然带来各种问题的集中呈现。环境污染、收入差距、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确实存在,但高铁网络、移动支付、航天成就等进步也同样真实。只看到问题或只看到成就,都是对现实的扭曲。鲁迅先生当年批判国民性时可谓尖锐,但他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底色正是深沉的爱。批评与赞美本不该对立,它们都是关切的表达方式。
互联网放大了极端声音,因为温和理性的观点往往缺乏传播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警告:"极端立场的简单性对大众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那些非黑即白的言论时,需要明白那不代表大多数人的想法,而是算法筛选后的失真图景。大多数国民对国家的情感是复杂而多维的——为传统文化自豪的同时希望法治更加完善,认可经济成就的同时关注社会公平,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恰恰是健全公民意识的体现。
解铃还须系铃人,打破这种极化对立需要从重建对话文化开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认知与实践的统一。真正的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基础上的理性行动。当我们讨论国家发展时,能否少一些"你们""他们"的对立,多一些"我们"的共同责任?能否用具体分析代替笼统指责,用建设性意见代替情绪化攻击?一个允许理性批评的社会反而更有凝聚力,因为人们相信自己的关切会被认真对待,自己的参与能够带来改变。
爱国不是一场表演,不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或自我欺骗来证明。它应当是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沉的理解与担当——既能看到成就而自豪,也能直面问题而求进;既能传承文化的精华,也能开放学习他国之长。在全球化时代,健康的民族认同不是排外的堡垒,而是自信地与其他文明对话的根基。当我们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或许能重新发现,对国家的爱可以有无数种表达方式,而其中最珍贵的,永远是那份不完美的真实与不忘初心的建设性。
各位网友,你觉得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爱国与不爱国论调?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留言。
来源:半个盛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