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苹果褐斑病(绿缘褐斑病)是苹果树上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管理方式不当,苹果褐斑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逐年增加。病害传播途径既能通过初侵染引发病害,又可多次再侵染,导致苹果树抗病能力减弱,因此,本研究对保障果品质量和提升果农效益具
苹果褐斑病的成因及防治策略分析
李 萍等
苹果褐斑病(绿缘褐斑病)是苹果树上发生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管理方式不当,苹果褐斑病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逐年增加。病害传播途径既能通过初侵染引发病害,又可多次再侵染,导致苹果树抗病能力减弱,因此,本研究对保障果品质量和提升果农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苹果褐斑病的发病原因分析
1.1 气候条件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在苹果栽培过程中,春季和夏季的降雨频率和降雨量是病菌侵染的关键因素。春季的多雨天气为病菌提供了适宜的传播环境,特别是降雨早且频繁的年份,病原菌的初侵染发生较早,导致病害发生早且严重。苹果褐斑病的病原菌在春季降雨后开始活跃,病菌孢子通过雨水溅射至树冠下部叶片,形成初侵染源。
夏季的高温高湿环境也是病害加剧的主要条件,7 月通常是病原菌累积和传播的高峰期,病菌大量产孢并进行多次再侵染,进一步积累了侵染菌源。由于病菌的潜育期通常为 6~12 d,当降雨间隔较短时,叶片上的病斑会迅速扩展,导致苹果树体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幅下降,树势衰弱,影响果实的发育与品质。在早春降雨频繁或夏季持续高温的情况下,苹果树的抗病能力大大削弱,病菌的传播速度加快,应及时采取预防和防治措施,以防病害扩散。
1.2 栽培管理与抗病能力的关系
栽培管理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果树的抗病能力,栽培管理不当往往会显著削弱苹果树的生长势,进而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在过于密植或修剪不当的果园,果树枝叶茂密,通风不良,湿度较高,为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枝叶间的空气流通不畅会导致叶片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这使得病菌容易通过叶片表面侵入并引发病变 。
当果实负载量过大时,树体的养分供给会被大量果实消耗,导致树体营养分布不均,生长势衰弱,抗病能力下降。在地势低洼、排水系统不完善的果园,土壤过湿会使果树根系无法正常呼吸,导致树体生长受阻,抗病能力显著下降。相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系统可以确保果园土壤的适度湿润,既满足果树的水分需求,又防止土壤过湿带来的病菌滋生风险。
2 苹果褐斑病的症状表现与传播途径
2.1 叶片、果实及叶柄的症状表现
苹果褐斑病在苹果树的叶片、果实及叶柄上均可表现出典型症状,叶片是受害最严重的部位,病斑主要分为针芒型、同心轮纹型和混合型三种。
(1)针芒型病斑。通常表现为针状斑点,呈放射状向外扩展,斑点小且数量较多,形状不规则,病斑中央逐渐变黑,病斑周围的绿色区域仍保持健康状态。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逐渐变黄,病斑部位隆起小黑点,这些黑点是病菌孢子盘,叶片后期极易脱落。
(2)同心轮纹型病斑。初期表现为黄褐色的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病斑中央呈黑褐色,周围为黄色,边缘有明显的绿色晕圈,病斑背面中央深褐色,四周浅褐色,轮纹状的黑点是病菌分生孢子的集中地。
(3)混合型病斑。为暗褐色,斑点较大,形状不规则,多个病斑可融合形成更大的不规则病斑,其表面同样散布黑色小点。随着病情加重病叶逐渐变黄,但病斑边缘仍保持绿色,严重时叶片提前脱落,影响苹果树的正常光合作用(图 1)。
图1 混合型病斑
果实受到褐斑病侵染时,病斑通常表现为淡褐色的小点,逐渐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病斑轻微凹陷,直径 4~6 mm。病斑表皮下的果肉组织变为褐色,质地疏松,呈现干腐海绵状(图 2)。随着病情的发展,果实的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出现黑点病或果实畸形,果肉变软,难以储存。叶柄感染后出现长圆形的褐色斑点,病斑会阻碍叶柄正常的养分输送,导致叶片迅速枯死并脱落。
图2 果实褐斑病症状
2.2 病原菌的传播与侵染机制
苹果褐斑病的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的形式在落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和降雨开始时,病菌进入活跃状态,分生孢子在雨水的作用下溅射至树冠下部的叶片表面,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在叶片上萌发后,通过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细胞侵入叶片组织,随后病斑逐渐形成并扩展。这种初侵染通常发生在春季 4—6 月,当降雨频繁且湿度较高时,病菌孢子萌发速度加快,侵染过程迅速,病斑很快覆盖大量叶片 。
在初侵染完成后,病原菌会进入快速繁殖阶段,病斑上的孢子盘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随着风雨传播到更多的叶片上,引发二次侵染。病菌的二次侵染通常发生在 7 月,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加,病斑数量不断累积,侵染菌源迅速累积,形成大规模暴发。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病菌孢子生长迅速,潜育期缩短至 6~12 d,病斑的扩展速度加快。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病斑的潜育期也会缩短,导致病害的扩展速度加快,特别是在夏季 7—9 月,病斑的大量积累和二次传播造成叶片大面积脱落,严重影响苹果树的健康与产量。
3 苹果褐斑病的防治对策
3.1 农业防治措施
3.1.1 加强土壤肥力管理 果园的土壤肥力管理是防治的基础,尤其是施肥过程中要确保氮、磷、钾的合理配比,避免因单一养分过多导致的树体虚弱。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增加树体的根系活力,从而提升树体的抗病性。合理使用生物菌肥也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群落,例如,适量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菌肥能够增强树势,从根本上减少褐斑病的侵染机会。
3.1.2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通过定期修剪可以减少果树枝叶的过度繁密,确保空气流通,降低果园的湿度,减少病菌滋生的“温床”。合理修剪不仅能改善果树内部结构,还能使果树的各个部位都能接受到足够的阳光,有助于增强树体的光合作用,提高整体的生长势。特别是在病菌易侵染的季节,落叶落果是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及时清除病残组织并进行集中处理,可以切断病菌的越冬“链条”,减少病原菌在果园中的存留量。
3.1.3 疏花疏果 通过合理控制果实负载量,可以避免果树因养分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的树势衰弱,进而提高树体的抗逆性。在果实发育初期进行疏果,能够确保每个果实都能获得足够的营养供应,减少果实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有利于树体的健康成长。疏果后及时清理果园,有助于恶化病菌滋生的环境,防止病害蔓延 。
3.1.4 加强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对防治苹果褐斑病也十分关键,果园应具备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保证在雨季或灌溉过程中不出现水分过剩的情况。同时,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中,这对保持树体的健康和提高抗病能力也有积极作用。
3.2 化学防治策略
常用的保护性药剂有波尔多液、丙森锌、代森锰锌(图 3)等,他们具有较强的黏附性,能够在叶片表面形成持效期较长的保护层。在病害初期或再侵染阶段,内吸性杀菌剂能够迅速渗透到叶片内部,杀灭病菌,同时阻止病斑进一步扩展。戊唑醇、腈菌唑等内吸性药剂是常用的化学防治药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苹果树套袋后的果实病害防治,戊唑醇因其内吸性强且对果实着色影响较小,成为主要选择。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内吸性药剂次数不宜过多,尤其是戊唑醇类药物每年最多使用两次,以避免产生药害和影响果实的着色效果。
在病害的盛发期,内吸性杀菌剂与保护性药剂交替使用,例如,氟硅唑与波尔多液的组合能够同时发挥治疗和预防作用,可减少病菌的再次侵染。波尔多液的常用配比为 1∶1∶100,即 1 kg 硫酸铜、1 kg生石灰与 100 kg 水。在喷施前,先进行小范围试喷,观察果树反应,确保药液比例适宜。在果园进入雨季时,波尔多液的配比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和降雨量进行适当调整,提高其防治效果。8—9 月,定期喷施 1~2 次波尔多液或类似的多宁硫酸铜钙保护性药剂,有助于保护叶片,防止病害的大规模暴发。
图3 代森锰锌
4 结 论
苹果褐斑病发生和传播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条件、果园管理水平以及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机制。在实际防治过程中,通过农业与化学防治的协同作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率,还能提升果农的经济效益,为苹果种植提供保证。科学合理的农业防治措施,结合化学防治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减少对果树的危害。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