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器辅助”主要是指引入了“算法”,用机器代替了更多的人工。效果如何?从相关报道来看:客观、高效。过去制作标书,企业资质、业绩、人员等信息需逐个填写,费时费力。如今系统自动导入,大大节约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30余家投标企业线上完成标书解密、开标、评标等环节,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4月7日,湘潭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行政监督部门、业主代表、交易中心的共同见证下,雨湖区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机器辅助下顺利完成招标。
“机器辅助”主要是指引入了“算法”,用机器代替了更多的人工。效果如何?从相关报道来看:客观、高效。过去制作标书,企业资质、业绩、人员等信息需逐个填写,费时费力。如今系统自动导入,大大节约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30余家投标企业线上完成标书解密、开标、评标等环节,亦减少了大家对“关系后门”的担忧。
招投标是经济领域内一个敏感地带。传统模式的资质审查、专家抽选、标书评估等环节,都存在成为权力寻租温床的可能。如果“打招呼”“量身定制”成为潜规则,制度设计的公平性便形同虚设。湘潭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此次采用的系统通过“算法”模型,将招标条件转化为不可篡改的代码逻辑,用数据流抑制人情流,用参数匹配替代主观判断,可以说在程序正义上实现了突破。其实质意义是重构了市场参与者的竞争格局:当资质认证、业绩评估等关键环节由机器执行时,竞标企业不可能通过资源去构建“关系网络”,市场准入门槛被技术拉平。同时,这也是一次技术赋能的效率革命。据悉,湘潭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采用的系统自动生成标书内容,将评标时间大大缩短,行政成本大幅降低。
这次“算法”运用的实践称得上成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算法”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类似的案例还会越来越多。在这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广、不断完善,对营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意义非凡。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技术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替代人类,而是通过构建不可逆的规则体系,让“打不了招呼”成为招投标等市场竞争领域中的常态。因此,技术治理的深化仍需制度智慧的护航,“算法”技术推进市场公平的制度设计有待不断完善。例如,如何防止“算法”带来新型围标串标?当技术故障发生时,怎样保障救济渠道畅通?这都是后续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