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警方也注意到了这个拍摄团队。经初步侦查,核心成员为视频发布者郭某和拍摄者杨某,而“主角”郭某并非真实“喜欢男生”,视频所述内容多为虚构和编造,目的是博取流量和关注度。4月10日晚,成都警方发布通报,郭某和杨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目前该案
□陈广江
近日,多段男子在成都地铁里“表白同性”的视频在网络传播。记者调查发现,视频背后是一个拍摄团队刻意炒作话题,蹭流量博关注。
成都警方也注意到了这个拍摄团队。经初步侦查,核心成员为视频发布者郭某和拍摄者杨某,而“主角”郭某并非真实“喜欢男生”,视频所述内容多为虚构和编造,目的是博取流量和关注度。4月10日晚,成都警方发布通报,郭某和杨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目前该案正进一步侦办中。
这又是一起因无底线博流量而自食苦果的典型案例。
郭某和杨某的行为,是对公序良俗底线和法律红线的双重挑衅,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纯属咎由自取。他们已知过悔过,但难逃法律惩罚。相较于个人言行失范,流量狂欢下的价值观扭曲和迷失问题,无疑更值得警惕、深思。
本次事件中,最刺眼的莫过于策划兼编剧郭某对流量的无底线追求。虚构人设、制造冲突、炒作争议话题,这是近年来“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的行为。对此,郭某不可能不了解,但在流量变相的巨大诱惑下,他不仅“顶风而上”,还将其视为“创新赛道”,极尽迎合低俗、猎奇需求之能事。深谙流量密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是注定要“翻车”的。
闹剧的代价远不止于涉案者的法律责任。视频中,成都地铁成为“搭讪表演”的背景板,城市形象在猎奇叙事中被悄然矮化。曾被郭某搭讪的年轻男子小李的愤怒——“因为他的这个行为,身边朋友转发给我这个视频,我很不开心”——道出普通人的无奈:公共空间中,谁愿成为他人剧本中的道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流量至上的逻辑,正腐蚀内容创作的初心,也正污染乃至恶化脆弱的网络生态。一旦虚假、炒作成为流量捷径,优质内容便很容易被边缘化,进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郭某的账号宣称“内容真实、无演员拍摄”,最终被证实为彻头彻尾的谎言。现实中,这种戏码不断上演,让网络空间变得乌烟瘴气,网友有切肤之痛。
要根治乱象,仅靠事后追责远远不够。平台作为信息分发的“守门人”,必须强化审核机制,而不能只做流量的搬运工。对明显侵犯隐私、扰乱秩序的内容,算法不应推波助澜。同时,需完善投诉渠道,及时下架违规视频,避免“小李们”的权益二次受损。
公众亦需保持清醒,面对争议、猎奇内容,少一分盲目转发,多一分理性质疑,以“用脚投票”的力量倒逼内容创作者摒弃流量至上思维,共同呵护网络世界的风清气正。
两名男子为流量付出的代价,给所有热衷“捷径”的人敲响警钟:无底线的狂欢,终将以自我反噬落幕。在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比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守住底线;比制造爆款更珍贵的,是敬畏规则。唯有如此,方能让网络空间少一些荒诞的剧本,多一些真诚的对话。
警钟长鸣,自媒体创作者该和“毒流量”说再见了。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