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58岁这个男人走得太快,查出来是脂肪肝晚期引发的肝功能衰竭,家属谁都没反应过来。
十年前体检查出轻度脂肪肝,医生只是提醒他注意控制饮食,别喝酒。
他说自己从来不碰酒,也没乱吃补药,每天吃三顿,晚饭还算丰富,怎么就撑不到退休?
医生在看他的饮食记录时,直接摇头,说出一句话:他这种晚饭吃法,肝脏根本撑不了5年。
肝脏从来不是“吃坏”的,而是“吃累”的。真正的问题是日复一日的负担,让肝细胞无法正常完成代谢、清除、转化、解毒这些工作。
脂肪肝从来不是简单的“油多了”,而是肝细胞内部的脂质代谢失衡。很多人一看到“脂肪肝”三个字,就以为是肥肉吃多了。
其实最关键的不是脂肪,而是摄入的能量总量超过肝脏处理的限度,尤其是晚饭。
晚餐这顿饭对肝最伤,不在量多,而在错时间、错内容、错方式。
这男人每天晚上最常吃的四样东西,正好是最容易把脂肪肝推向不可逆阶段的组合,医生一看就知道后果。
第一个是夜里吃高油主食。他特别爱吃锅巴、煎饼果子、葱油饼、炒粉、炒面这类晚餐食品,一份热量基本都在600到800千卡之间,主要由碳水和油组成。
这类食物会迅速升高血糖,加重胰岛素负担。胰岛素一旦过量,就会促使肝脏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肝细胞中,形成脂肪沉积。
长期晚饭这样吃,即使体重不变,肝里的脂肪也在增长。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基于8907人饮食习惯的调查发现,每周晚餐以高脂主食为主的人群,其脂肪肝发生率是控制组的2.6倍。
并且,这类人即使控制总热量摄入,只要时间和食物结构没调整,肝脂指标依然持续上升。
最严重的是晚上吃完这类食物后他就坐着看手机、不运动,肝脏一整晚都在处理大量脂肪合成指令,没得休息。
第二样是晚饭必备咸肉腊肠。他说这类菜下饭、有味道、吃得香,常常是一盘青菜、一份咸肉或者炒腊肠。
问题不是在肉,而是在这类肉的加工方式。腌制肉制品不仅脂肪含量高,而且含有大量亚硝酸盐、香精、防腐剂、盐分等添加物。
肝脏是负责解毒和代谢这些添加剂的主要器官,大量摄入这类食物会提高肝酶水平,刺激肝细胞处于持续应激状态。
一项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的研究指出,脂肪肝进展为肝纤维化的患者中,72%存在晚餐频繁摄入加工肉制品的饮食习惯。
这类人血清AST/ALT比值持续上升,说明肝细胞损伤不仅是脂肪沉积,还有毒素负担叠加。
这位男子肝功能恶化前最后一次体检就出现过转氨酶轻度升高,他没当回事,以为不痛不痒就没问题,实际肝已经累坏了。
第三样是饭后吃甜点。他爱吃点心,尤其是红豆饼、奶黄包、糯米糕这类高糖、高GI的小甜品。
有时候饭后还来一杯热豆浆或者低脂牛奶配点饼干。甜味是放松剂,但对肝脏来说却是压力。
尤其是果糖,是肝脏代谢的主要单糖来源之一,摄入后几乎全部由肝处理。
如果晚饭后摄入大量果糖,肝脏就会被动进入脂肪生成状态,把多余的果糖转化为甘油三酯,进一步形成肝脂积聚。
有数据显示,长期每日摄入果糖超过50克的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上升接近三倍。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实地跟踪调查中发现,每天晚饭后有甜点习惯者,其平均肝脂含量比普通人群高出约23%。
这类人往往肝脏超负荷运转,却毫无症状,等查出时就已经进入中度或重度脂肪肝状态。
第四样问题是晚饭配酒精。他自己不喝烈酒,但经常小酌,一瓶啤酒配晚餐,觉得解乏、助消化。
问题在于,这类低浓度但高频率的酒精摄入,比一次性饮酒更容易诱导脂肪肝恶化。
酒精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酒精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这两个代谢酶会消耗大量NAD+。
影响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导致肝细胞中脂肪无法被代谢,堆积形成脂肪小泡,逐步演变为脂肪肝。
酒精不仅让肝处理脂肪变慢,还会破坏肝细胞线粒体功能,让修复机制受阻。
更严重的是酒精会刺激Kupffer细胞释放促炎因子,诱发慢性炎症,成为脂肪性肝炎的触发点。
中国CDC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每周饮酒超3次、每日饮酒量在25克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提高了近4倍。
这种低烈度、高频次的“生活酒”,恰恰是最难戒也最具破坏力的肝脏杀手。
医生后来总结,这个男子的脂肪肝发展为肝炎、再进展为肝纤维化,最后导致肝功能衰竭,用了不到5年。
他整个过程几乎没有症状,没有黄疸、没恶心、没明显食欲减退,直到最后体重骤降、腹胀、全身乏力、查出白蛋白严重下降才住院。
肝脏形态已经改变,肝脏CT显示脂肪变性伴明显结构性萎缩。
真正的问题不是他吃了什么,而是他不认为这些吃法是问题。
大家都在盯着油腻、红肉、糖精,却没看到最危险的是那些“吃得很正常”“不过量”的晚饭习惯。
不是暴饮暴食毁掉肝,是重复错误一点点掏空肝细胞的能力。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不叫、不痛、不提醒,但当它发出信号时,多半已经晚了。
转氨酶升高只是表面,甘油三酯高、HDL-C下降、尿酸升高、ALT/AST比值变化,这些都比脂肪肝本身更重要,可惜很多人只盯着B超那一个词。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陈冯梅.7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肥胖和代谢健康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关系,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11-21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