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其中的原因,离不开俄乌战争和中东地区的持续对峙。美国的武器库存已经因为多线作战而捉襟见肘。那些曾经储存在地下堡垒中的亚太决战高级武器,像是ASSM-ER联合空对面导弹、LRASM远程反舰导弹、AGM-154滑翔炸弹等,正在被紧急调运到也门的战场上。
又是调遣航母,又是部署隐身轰炸机,乍一看以为美军在红海要打大仗了,结果又遭到“拖鞋军”暴击,无奈之下,美军做出一项重大决定。
(准备应对“亚太战争”的杀手锏,被迫转移到中东地区)
1、美军折戟红海,关键时刻掏出决战武器
在这片红海战场上,美军前前后后消耗了价值高达10亿美元的弹药!然而,即便把手上的“重家伙”用到极致,美军也没能彻底打服胡塞武装。
这其中的原因,离不开俄乌战争和中东地区的持续对峙。美国的武器库存已经因为多线作战而捉襟见肘。那些曾经储存在地下堡垒中的亚太决战高级武器,像是ASSM-ER联合空对面导弹、LRASM远程反舰导弹、AGM-154滑翔炸弹等,正在被紧急调运到也门的战场上。
原本,这些武器是为未来可能发生在南海、东海等关键区域的冲突而准备的,如今却在也门这个交火点上“抛头露面”。
(美军的导弹库存有限,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不得不提的是,这种调整策略对于美国来说实属无奈之举。一边是俄乌战争消耗掉的标枪、毒刺防空导弹、155毫米炮弹等武器,一边又要不断援助中东盟友以色列。为了应对这些复杂的局势,美国只能选择临时调整部署,将亚太地区存储的高端武器调配到了中东。
2、美国内部分歧严重,分为3个阵营
美国面对全球开花的战争态势,国内高层也开始对资源调配产生了严重分歧。一派人高呼要保卫亚太小岛。他们认为,亚太地区是未来大国博弈的前线,“一丝一毫”都不能让步。毕竟,无论是经济、地缘政治,还是军事价值,亚太对于美国来说都至关重要,半点差池都可能酿成大祸。
另一边则有人主张把目光转向“家门口”,他们强调,本土安全才是重中之重,还提出一个大胆计划:夺取格陵兰岛!格陵兰岛不仅仅是一块巨大的冰原,它还是扼守大西洋和北极航道的战略要地。然而,这一计划实施的难度可想而知。
(美政府内部产生分歧,三大阵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还有一派,以色列坚定支持者声称,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立足点,是保障美国利益的基石。因此,无论如何,美国都要“死保”以色列,用一切必要手段捍卫这个盟友。
然而,这三派各执一词,相互内耗。某种程度上,正如那句话所言:“狡兔三窟,人心难测”。在这种局面下,美国无法集中力量,全力应对任何一方冲突。资源分散、决策迟疑,以及内部纷争,最终可能导致美国在每条战线上都只能勉强支撑,却难以彻底取胜。
3、特朗普要对胡塞武装,换一套“打法”
当军事手段在也门胡塞武装面前碰壁时,他决定换一套“打法”:通过外交手段试图解决问题。
美国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胡塞武装开出了一个条件——停止对红海美国军舰的袭击,以换取美国停止对也门的空袭。听起来似乎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但胡塞武装对此却不屑一顾,为什么?因为美国并没有触及对方的核心诉求。
(特朗普“打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的招式,不好用了)
胡塞武装的要求一直很明确:首先,以色列必须完全撤出加沙,并停止对巴勒斯坦的所有军事行动;其次,美英等西方国家必须停止对也门的轰炸,以及敌对行为。这些才是胡塞眼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不是仓促提出的某种“停火建议”。
特朗普的这一操作,倒真像是他的“拿手好戏”——惯常利用强硬手段遇挫后,再试图“谈判解决”。但事实证明,美国一贯的帝国主义傲慢心态,让这次“和谈”显得格外生硬。正如特朗普自己言行之间的矛盾,也深深根植于数十年来美国对外政策的内部逻辑错误。
如此看来,美国陷入了一个令其尴尬的僵局:一方面,大量军事资源消耗在红海,但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外交尝试也在胡塞武装的坚决拒绝下无疾而终。因此,这个局势就像是美国版的“进退维谷”,无论怎么走,都难免叫人叹息。
来源:兵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