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背后,生物医药冷战箭在弦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2 20:03 1

摘要:上周末开始,美国政府开始进入疯狂模式。首先是对全世界进行关税方面的大规模加码。随后与中国进入连续的关税大战之中,到了北京时间4月10日上午,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已经被美国总统喊到了125%,而中国方面对美国的关税也已经涨到了84%。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份最新报告,足显美国对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焦虑与恐惧。

撰文丨吟游诗人

美国似乎想在生物医药上打一场冷战。

上周末开始,美国政府开始进入疯狂模式。首先是对全世界进行关税方面的大规模加码。随后与中国进入连续的关税大战之中,到了北京时间4月10日上午,美国对中国的关税已经被美国总统喊到了125%,而中国方面对美国的关税也已经涨到了84%。

再细分到医药行业。一方面,特朗普呼吁对医药行业也征收关税,医药行业长时间的关税豁免权在这一阶段走到了悬崖边缘。

另一方面,美国参议院下属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NSCEB)发布了一份报告,不仅大肆渲染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崛起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甚至公然呼吁禁止中国机构访问美国诸多生物数据库。

特朗普称美国将对药品征收关税/图源:路透社官网

如此形势之下,形势紧迫性似乎比去年生物安全法案阶段有过之而无不及。正确看待如今多变的形势并且保持一定的战略定力,是一个生物医药从业者在当今趋势下应该做的。

拆解加税如何影响医药细分领域

先简单科普一个知识点。此前的药品产业供应链关税如何?

在1994年,部分WTO成员国拟定了一份“Pharma Agreement”(L/7430),根据1994年的协定及其后续审议,参与成员国承诺取消所有成品医药产品的关税及所有其他税费,无论其为散装销售还是以零售剂量包装销售(扑热息痛、抗生素、疫苗等),也包括医药供应链中使用的7000多种药物活性成分和化学成分。该协议大大增强了医药产业链之间的协作,降低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为之后数十年医药行业带来了蓬勃发展。

根据WTO官网数据,自药品协定通过以来,国际医药产品贸易蓬勃发展。过去20年,WTO成员国成品药(即零售包装药品和散装药品)的进口量增长了近14%,2018年进口额超过3500亿美元。药物活性成分和化学成分的贸易也稳步增长。

初始参与成员国/图源:L/7430文件

如今特朗普扬言要加征关税,无疑是对该协定的打破。

而中国的医药出口方面,美国仍然是我们的最大客户。根据《医药经济报》援引的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2024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1079.64亿美元,同比增长5.9%。

其中,对美国的出口额最多,出口190.47亿美元,比第2-4名的总和(186.21亿美元)还多,占了我国医药出口总额的17.6%。简单来说,美国出口额对医药行业总体出口额占比目前约20%。另外,对美出口增速也很惊人,2024年同比增长11.7%。

然后细分到各个领域,中国西药类产品出口额为539.56亿美元,大约占总医药出口产品的一半,其中最主要的出口物为西药原料药,大约占到了西药类产品的80%,占到了总医药出口产品的40%。

现状大抵如此。不过目前美国加征关税的清单中,超过90%的医药产品(包括化药制剂、疫苗、抗体等生物制品)以及维生素类、氨基酸类等大宗原料药仍被纳入豁免清单,仅布洛芬、去甲伪麻黄碱等少数原料药未获豁免。

然而由于特朗普扬言美国将很快出台对药品征收关税的政策,所以后续的影响还需要再判断。

而目前来看,稍微安全的避风港无疑是那些不以产品形式出口的行业,例如外包服务的CXO,无形资产形式出口的创新药。CXO方面,以药明康德为例,其最新的回应表示,目前关税政策对公司影响暂不明朗,暂时可以维持此前的公司业绩预期指引,这算是一个还算乐观的信号。

创新药以管线这种无形资产的BD形式,目前来看不受关税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虽然我们现在看BD总金额动辄十亿美金以上,但其实首付款大多小几千万美元,与出口额几百亿美元的原料药相比,这个体量的金额不易被注视。更为重要的是,出口管线资产是将自身的先进技术出口给美国,这并不会受到美国所谓的“盗窃美国技术”舆论的影响。

学术数据禁用

美国似乎想在学术前沿领域打一场新的冷战。通读NSCEB的报告全文,整篇报告中强调了很多生物数据对未来学术研究的影响,而美国采用了一贯的手段——渲染中国威胁论:中国拿到这些生物数据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美国人种安全等。他们想要做到的,是把生物数据视为一种战略资源。

图源:NSCEB报告

具体来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已经在抢先下手,其发布了一份名为Enhancing Security Measures for NIH Controlled-Access Data(增强NIH对访问受控数据的安全措施)(编号:NOT-OD-25-083)的公告。

公告很简短:自2025年4月4日起,NIH将禁止位于受关注国家的机构进入访问受控的数据库。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含香港和澳门地区)、俄罗斯、伊朗、朝鲜、古巴和委内瑞拉。

这意味着中国的机构无法访问21个受控数据库,排名在前的多为dbGaP(The database of Genotypes and Phenotypes),主要存储基因型和蛋白质表达类型。

NIH此举,依然是对中国威胁论的具象化体现,恐惧中国用这些数据进行所谓“危害美国人种安全”的研究。

具体而言,还可以归结为近年来AI的蓬勃发展。数据、算力和算法是AI大模型的三大支柱。而根据NSCEB发表的报告:“中国最近在核心生物技术能力方面取得的成功,包括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和生物制造,表明他们可能很快就会超越我们。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美国可能永远无法赶上。在前几代人中,我们可能有几十年的时间来保持领先地位,但现在,采取行动的机会只有几年了。”他们对数据的禁用,无疑是希望以此桎梏中国生物医药AI的发展。

这样“政治挂帅”的举动,违反了科学无国界这项基本的科研界准则。

具体而言,从此之后,凡是发表的论文用到了受控数据库的数据,都将受到审稿机构的质疑。

当然,也有好消息。Pubmed等开放的文献数据库没有被禁用。学术研究目前来看不会受到质的影响,中国科研人员仍然可以自由查阅国际文献,当然,毕竟中国本身已经是国际学术文献的巨大贡献者了,很难想象在这方面进行封锁,对国际学术界造成的损失将会有多大。

虽是学术冷战,但仍然留了部分生机。

NSCEB的报告:美国的焦虑与恐惧

NSCEB的报告剑指生物制药安全领域,总体而言,表达了对美国生物技术领先地位受影响的担忧,以及对中国生物技术蓬勃发展的恐惧。该报告由美国国会下属机构发布,代表的是美国立法机构的官方立场。

图源:NSCEB官网

这份报告与其说是对中国敌视,不如说是对中国的恐惧,对中国生物制药科学发展即将超过美国的恐惧。在最开头的致辞之中,报告如是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在生物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形势正在迅速变化。一年多前,我们断言美国仍然领先,尽管中国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来超越我们。现在我们认为,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美国在新兴生物技术的关键领域正在落后。

国会在生物技术即将到来的拐点之前成立了小组。现在是时候采取行动,但没有时间等待。”

这篇致辞可以提炼出信息点:美国国会相关人员认为2024年是一个重要的拐点,2023年及之前,他们仍然自信美国断层式领先,而从2024年开始,他们也许是看到了中国海量的创新药在涌现,因此对中国biotech技术创新产生了恐惧感。

然后是对中国生物制药AI发展的担忧,其中提到中国AI驱动药物研发正在迅速超过美国,并点名国内某互联网巨头的biomap,其开源的蛋白质语言模型xTrimoPGLM是全球首个千亿参数的蛋白质语言模型,性能超越了ESM-2、ProGen2等此前业界领先的蛋白质模型。

此外就是药明康德了,算是对去年生物安全法案的老调重弹。

与此同时,这篇文章大幅度游说政府重视生物医药企业,对他们的创新进行激励,例如国会应向商务部拨款1.2亿美元,用于创建生物制药制造卓越中心,用于创新和推进生物制药制造科学,特别是对美国国家安全、卫生安全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产品(如基因疗法和抗体)等。

通篇来看,都是深深的焦虑感。这种游说我们去年已经在生物安全法案中见过一次,如今特朗普上台,它的贸易政策带来脱钩,或许会显得更加理所当然。以后在生物医药行业,两个大国之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或许将会持续多年。

来源:医学界影像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