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确实是科技带来的便利,让我们能随时随地和关心的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老祖宗的智慧,传了千年,依然在理。
这话放在咱们今天这网络时代,尤其是微信群里,一点儿也不过时。
微信,现在成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
亲人群、老友群、同学群、小区群、兴趣群……
一个个群聊,把我们的生活编织得更紧密,仿佛天涯若比邻。
这确实是科技带来的便利,让我们能随时随地和关心的人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
但是,朋友们,凡事有利就有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特别是咱们过了50岁的朋友,人生阅历丰富了,想法也多了,有时候在群里说话、做事,可能就没那么周全了。
一不小心,就可能好心办了坏事,不仅没捞着好,反而惹人嫌,伤了和气。
今天,咱们就掏心窝子聊聊,过了50岁,在微信群里,有两件事最好少做或者不做。
这不是说要咱们变得冷漠,而是要活得更智慧,更通透,让自己舒心,也让别人舒服。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一、少做“意见领袖”,别把群聊当“讲坛”
咱们到了这个年纪,风风雨雨经历了不少。
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还多,走的桥比年轻人走的路还长。
心里头啊,藏着不少经验、感悟和看法。
这是咱们的财富,也是咱们想“传帮带”下一代,或者跟同龄人分享交流的资本。
这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微信群毕竟是个公共空间。
群里的人,背景各异,想法不同,需求也千差万别。
你觉得是金玉良言,别人可能觉得是噪音干扰。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人?
在群里特别活跃,不管大家聊什么话题,他总能插上几句嘴。
而且一开口,就停不下来。
要么就是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今天说这个养生不对,明天说那个教育方法不行。
要么就是抓住一点社会现象,长篇大论,口若悬河,仿佛自己就是洞察一切的智者。
还有的,就是把群聊当成了自己的“情绪垃 圾桶”。
家里长短,工作不顺,邻里矛盾,一股脑儿全倒出来。
起初,可能还有人安慰几句。
时间长了,大家一看是他发言,要么直接划过,要么心里默默叹气:“又来了……”
为什么这种行为特别容易招人烦呢?
首先,没人喜欢被“教育”。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判断标准。
过了50岁,我们更应该懂得尊重二字。
你的经验是你的,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
强行输出观点,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容易让人觉得你好为人师,有种压迫感。
其次,负能量是会传染的。
群聊本来是交流感情、分享快乐的地方。
如果一个人总是抱怨、吐槽,散播负面情绪,整个群的气氛都会变得压抑。
大家上微信,是想放松一下,不是来听你诉苦大会的。
再者,显得自己“格局小”。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是讷于言而敏于行。
他们懂得倾听,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
而不是像个话痨一样,时时刻刻都想刷存在感。
历史上的孔子,被尊为“圣人”,他周游列国,传播思想,但你看《论语》里,他更多的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而不是搞“一言堂”。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在微信群里同样适用。
你不喜欢别人对你指手画脚,那你就别总去指点别人的江山。
老子也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意思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轻易发表言论,到处夸夸其谈的人往往缺乏真知。
这话有点绝对,但提醒我们,话不在多,在于精,在于恰当。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不是说完全不能发表意见,而是要把握分寸。
分享,而不是说教。
用平和的语气,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加上一句“个人浅见,仅供参考”,效果会好很多。
关心,而不是窥探。
看到别人有困难,私下里问候一句,比在群里公开“指导”要温暖得多。
参与,而不是主导。
融入大家的讨论,贡献有价值的信息或有趣的观点,而不是试图控制话题走向。
最重要的一点:学会倾听。
看看别人在说什么,感受群里的气氛,再决定自己要不要发言,以及怎么发言。
“智者惜言如金,愚者口若悬河。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何时沉默,何时开口,用尊重换尊重。”
二、不传“小道消息”,守住信息“过滤网”
现在这网络啊,信息爆炸。
每天眼睛一睁,手机里就涌进来无数的消息。
养生秘诀、社会新闻、名人八卦、内部消息、紧急通知……
真真假假,鱼龙混杂。
很多朋友,尤其是咱们这个年纪的,心肠热,看到觉得“有用”、“重要”或者“惊悚”的消息,就习惯性地随手一转,发到各个群里。
“快看!这个吃了能长寿!” “紧急扩散!XX地方又出事了!” “内部消息!XX政策要变了!”
转发的时候,可能还觉得自己是在为大家提供信息,做贡献。
但朋友们,这种不经核实就转发信息的行为,隐患真的很大!
第一,你可能在传播谣言,造成恐慌。
很多所谓的“内部消息”、“紧急通知”,都是别有用心的人编造出来的。
你一转发,就成了谣言的“二传手”。
轻则引起大家不必要的担心,重则可能扰乱社会秩序。
想想那些年我们一起转过的“XX食物致癌”、“XX地小孩被抢”的假新闻,是不是让人哭笑不得,甚至后怕?
第二,可能传播错误的健康知识,误导他人。
养生是好事,但微信群里流传的很多“养生秘笈”,要么是夸大其词,要么是纯属虚构,甚至是有害的。
比如一些所谓的“偏方”、“神药”,如果有人真信了,耽误了正规治疗,那后果不堪设想。
你的随手一转,可能就关系到别人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会降低你个人的可信度。
如果你经常转发一些后来被证实是假消息的内容,大家慢慢地就会觉得你这个人不靠谱,判断力不行。
以后你再说什么,别人心里可能都要打个问号。
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建立起来了。
第四,大量转发垃 圾信息,是对群友时间的极大不尊重。
每个人的时间都很宝贵。
群里如果充斥着各种未经筛选的链接、视频、文章,大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甄别,甚至被动接收很多无用信息。
这本身就是一种打扰。
历史是面镜子,可以照见现实。
司马迁写《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伟大的著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严谨求实的态度。
他对史料的搜集和考证极为认真,“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力求真实准确,不轻信传闻。
这种对信息负责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学习吗?
我们转发信息,虽不像史家著书立说那么严肃,但也关乎一份责任。
对自己负责,对群友负责。
那么,在微信群里,面对海量信息,我们应该怎么做?
守住第一道关:核实来源。
看到一条信息,先别急着转发。
看看是谁发的?是官方媒体?还是不知名的自媒体?或者干脆就是“听说”?
没有可靠来源的信息,宁可不转。
守住第二道关:思考判断。
这条信息符合常识吗?是不是太耸人听闻了?有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
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性去判断一下。
过于离奇、过于绝对的说法,多半有问题。
守住第三道关:搜索求证。
对于拿不准的信息,尤其是涉及健康、安全、政策等重要内容,动动手指搜一下。
看看官方有没有发布,主流媒体有没有报道。
现在搜索很方便,花一分钟求证,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守住第四道关:保持克制。
即使你觉得某个信息很有趣或可能有用,也要想想:这个群适合发吗?大家真的需要吗?
不是什么信息都适合往群里丢的。
“指尖轻点传谣易,明辨是非显真知。守住信息的底线,就是守住自己的信誉和对他人的尊重。”
结语:五十知天命,更应知言行
古人说:“五十而知天命”。
到了这个年纪,我们对人生、对世界,应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这份理解和感悟,不仅体现在我们如何看待生老病死、功名利禄,也应该体现在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包括在微信群这样的虚拟空间里。
少一点指点江山的傲慢,多一点推己及人的体谅。
少一点随波逐流的盲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清醒。
微信群,是沟通的桥梁,而不是炫耀的舞台或谣言的放大器。
管住嘴, 不做惹人烦的“意见领袖”,用温暖的关怀代替冰冷的指责。
管住手, 不做不负责任的“信息搬运工”,用审慎的态度守护一方清朗。
当我们过了50岁,更应该活得像一杯温润的茶。
有历经岁月沉淀的香醇,也有容纳百味的平和。
在微信群里,做一个受欢迎、有智慧的长者,用恰当的言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而不是因为一些不经意的行为,让自己成了别人口中那个“少惹为妙”的“麻烦制造者”。
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互相滋养。
在网络世界里,同样如此。
愿我们都能在喧嚣的微信群里,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活得通透,赢得尊重,让晚年的社交生活,更加和谐而美好。
朋友们,您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如果您也有同感,或者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来源:健康艾伯特9W9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