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贾思勰出生于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
人物简介: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青州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北魏末年官员、农学家、思想家。
贾思勰出生于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544年)间,贾思勰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
贾思勰在思想上把天当作自然物,主张认识、利用并改造它,反对“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他把生产活动与人们生活联系起来,强调顺应自然,“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初步认识到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贾思勰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之本,“是为政首”,只有发展生产,才是富民强国之道。他主张采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革耕作制度,兴修水利进行灌溉。贾思勰治学态度严谨。《齐民要术》中引用大量古代的农书、杂著,参酌前人的农学研究成果。广泛收集民间的谚语、歌谣,访问有经验的老农,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亲自进行观察、试验。全面地总结了农、林、牧、副、渔各业在耕作、育苗、育种、嫁接、饲养、加工制作等方面的方法、技术、经验和规律,也是中国最早的农书。
人物生平:
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北魏青州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
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间,贾思勰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全书凡10卷92篇,11万多字,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范畴。卷首有“序”和“杂说”各一篇。“序”是全书的总纲,“杂说”则被认为是后人所作。该书主要内容有:土壤耕作和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园艺和植树技术,包括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和畜牧兽医;农副产品加工和烹饪技术等。书中引用了100多种古代农书和杂著的内容,使《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及《陶朱公养鱼经》等一些佚失著作的部分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史料记载,贾思勰曾任北魏青州高阳郡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及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主要贡献:
贾思勰的主要贡献
1. 编撰《齐民要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内容全面性:
全书10卷92篇,涵盖农、林、牧、副、渔五大领域,包括谷物栽培、蔬菜种植、牲畜养殖、食品加工(酿酒、制酱)、纺织染色等技术,甚至涉及笔墨制作等手工业。
首创“农业技术+经济+生态”的综合体系,提出“顺天时,量地利”的耕作原则,记载绿肥轮作、选种嫁接、病虫害防治等创新方法。
历史地位:
中国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比欧洲同类著作早800余年,被《四库全书》誉为“标新领异,总括群言”。
现代生态农业理念(如堆肥技术、生物防虫)与其记载高度契合,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重要参考文献48。
2. 农业思想与方法论的革新
哲学与生态观:
主张“因地制宜”,强调农业需顺应自然规律,如“秋耕欲深,春夏欲浅”“大豆改良土壤”等具体实践。
反对“生死由命”的命定论,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技术改进提升生产力。
方法论突破:
实证精神:融合文献考据、民间谚语、老农经验与亲自实验(如寒冬夜守灶观察酒曲发酵温度)。
数据量化:精确记录耕作深度、播种量等,开创中国农学定量研究先河。
3. 经济思想与民生理念
多种经营与市场导向:
提出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如《货殖篇》指导农民“力少而得谷多”,倡导农、商结合的多元经营模式。
强调农业是“为政首”,主张通过推广技术、改革耕作制度、兴修水利实现富民强国。
4. 对后世及国际的影响
中国农学传承:
后世农书如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农政全书》均以其为蓝本。
国际传播:
19世纪传入日本,推动江户时代农业改革;英国学者李约瑟称其贡献“堪比《天工开物》”。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