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党在上海的大人物,被杜月笙暗杀,杜月笙也因此落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08 08:08 1

摘要:无论走过多少春秋岁月,经历多少风雨的磨砺,汪寿华这个名字始终在我党的伟绩史书中熠熠生辉,他短短26年的人生,书写了不屈与伟大。直到死,他都在为工人阶级流血流汗,他就是汪寿华,一个值得被永远铭记的共产党斗士,虽因蒋介石和杜月笙的记恨,身遭惨死,但他的死也让杜月笙

无论走过多少春秋岁月,经历多少风雨的磨砺,汪寿华这个名字始终在我党的伟绩史书中熠熠生辉,他短短26年的人生,书写了不屈与伟大。直到死,他都在为工人阶级流血流汗,他就是汪寿华,一个值得被永远铭记的共产党斗士,虽因蒋介石和杜月笙的记恨,身遭惨死,但他的死也让杜月笙由此落魄,从此不敢再回上海。

年少确立新思想,之后的二十年间他砥砺前行,加入共产党,远赴莫斯科,多次领导了工人阶级的武装起义,一生追求正义与公平,却因误入鸿门宴,惨遭杜月笙毒手,1927年被活埋于沪西枫林桥,年仅二十六岁。

汪寿华倒了在黎明前最冷的夜风里,最后的时刻没有刑场也没有绞架,军阀的棍棒打断了他的肋骨,打不断他的傲骨,那是从小就刻进骨子里的信念,是要为人民,要为工人阶级,要为生生不息的中国新力量奔走一生的傲骨。

好在新中国不曾忘记他,上海工人也不曾忘记他,解放后,在上海总工会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大家一致同意通过决议:立即派人奔赴浙江诸暨寻找他的遗孀和后代,接到上海生活,他本人的事迹也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做出多次展览,这个城市不曾遗忘他,工人同胞们也不敢将这位烈士忘记。

同时,杜月笙更不敢忘记他,在杀害他的当晚,杜月笙将他的死作为投名状,彻底倒向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队伍,但上海解放前,直接参与杀害汪寿华的凶手们两人早已身死,被抓的两人在逸园被万人公审后于沪西枫林桥被枪毙,以告慰汪寿华在天之灵,杜月笙看了这篇报纸后直接得了重病,一病不起,这个盘踞了旧中国数年的黑社会首领从此再也不敢回到那个熟悉的地界,最终在香港离世。

汪寿华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清末秀才的家里,受家庭影响,他从小便展示出了优越的读书能力和杰出的才智,但他幼承八股却又本能式地讨厌死板的之乎者也。天生性格激越开朗的他还是一个爱打抱不平,具有强烈正义感的少年。

1917年,他考取了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那一年,在中国全国范围内,新思想的思潮正翻涌而来,学校的进步氛围更是浓厚,而他正是在这个时候接受了来自国外的先进思想,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他从那时候起,就立志做国家新一代的根基。

他爱读《新青年》和《星期评论》等书籍,几乎每期必买,翻看他当时的日记,“勤学,日训”之类的自勉之词满溢其间,对自己始终严厉,将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当作自己的行事准则。在学校里他还联合同学们一起组织了“书报贩卖团”,积极推销全国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

1920年初,汪寿华追随学长来到上海,并顺利进入外国语学校学习俄文,于同一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第二年,为去苏俄学习更先进的社会思想,也为了感受最新的国际局势,汪寿华打算远赴莫斯科。而这趟旅程,他选择从上海乘俄国货轮至海参崴,再转赴莫斯科,此路线条件艰苦但为多数学生选择,他抵海参崴后却因白匪切断西伯利亚铁路,无奈滞留当地。

好在中共驻海参崴负责人杨明斋赏识其才干,安排其负责工会工作,主要协助中俄革命者秘密往返两国。汪寿华随后担任赤塔远东职工会中国部主任、海参崴职工苏维埃委员,建立多条秘密交通线,并创办“海员俱乐部”“五一俱乐部”,为革命者提供资金、食宿及越境支持。

他广泛结交华侨和国际友人,其中包括避居苏俄的东北“红胡子”,同时也不忘强化地下网络。赵世炎、陈延年、任弼时等数十名革命者均曾受其接应,如郑超麟回忆称,滞留期间汪寿华常带他们至华侨区看戏聚餐,账挂其名下;赵世炎等人则由其安排翻山越境返东北。虽是无奈滞留,汪寿华却顽强地以海参崴为枢纽,在极端环境下为中共早期国际联络及人员输送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3年,汪寿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再次前往苏联出席了国际反帝同盟会议,与共产国际进行了密切交流,探讨了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从此他的革命信仰更加坚定,也迎来了思想的又一次巨大的飞跃。

回国之后的汪寿华接到了党组织的通知,他要作为海参威中国共产党支部的代表,赴上海参加中共四大,从此就要留在上海工作了,他与上海工人的命运也就此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今后的日子里,他的名字将在上海工人的口中传扬数十年。

1923年这一年,由党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被军阀狠狠镇压,士气低下,革命陷入了低潮,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工人阶级的力量再一次被蓄积,无产阶级的地火在地底下川流不息地奔涌,只待那一点星火,那一点星火便是1925年的五卅运动惨案,时年20岁的共产党员顾正红在日本人开的内外棉厂被日本大班枪杀,就此拉开了上海市民“三罢”运动的序幕。

汪寿华当时正在上海总工会担任宣传科主任,这次运动中他负责的正是组织宣传的工作,还联络了上海商会,号召商界人士慷慨解囊来支援工人与学生的斗争,在他的辛劳奔走中也第一次争取来了上海商界领袖的共同支持。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正是这次商界领袖的支持,物资才得以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来,也让没吃没喝没收入的工人和学生们挺住了投降的诱惑,英国统治者不得已答应了罢工工人的一些要求,也随之释放了不少人。

此刻统治上海的是军阀孙传芳,他届时正在被英国和日本的在华代表用巨款收买,孙传芳开始加紧对付共产党人,在这样的风声鹤唳中,汪寿华在四川北路的家成为了当时上海总工会机关的秘密地点。

彼时的汪寿华冒着巨大的风险,并且当时他已经成家,日本人的警车接连在他家的外面呼啸而过,他的妻子赵兰花担心全家人的安危,日夜不成眠,汪寿华劝慰她说 :“我一旦被害,你就做针线活来维持生活。但千万不要哭,哭了抓我

的反动派就会得意,而我的同事与朋友反倒会丧气。你带着孩子回诸暨老家,总能生活下去......”,忍着慌张和恐惧,他和他的家人为上海工会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巢穴。

时间来到了风云巨变的1926年,这一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决定开始北伐,迅速攻下了南昌后,上海成为了北伐军下一个目标,而汪寿华正是当时上海工人第一次和第二次武装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在这一年,上海工会迅速壮大,第一次开始碍蒋介石的眼,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

1926年在上海除了工人外一共有两股力量在反抗北伐军,其一是商会力量,它拥有一支500余人装备精良的武装商团,其二是国民党驻沪特派员,他号称拥有一千人的武装队伍,汪寿华在这个时期根据上海区委的安排,跟两股力量同时接洽,他们准备在1926年的10月24日发起起义活动。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国民党驻沪特派队早已暗藏心思,始终态度模糊,按兵不动,商会力量又因事前准备不足,两位首领先后牺牲,这一次之后,汪寿华更加确定了只有工人阶级才能作为主力军积极行动。

第一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后,第二次于第二年的2月再次进行,汪寿华依然作为主要领导者四处奔走,在他的努力下,第二次参加罢工的工人已达35万,但因为北伐军的安排,他们在打下杭州后便按兵不动,想让工人做炮灰,跟军阀白白火拼,消息的不流通导致孙传芳在这次行动中当场杀死了40余人,逮捕了300余人。

汪寿华感到愤怒不已的同时也只能按下心痛以上海总工会名义下令复工,他说,“我们今天并非因退让而复工,乃为准备更大的斗争而复工。”

痛定思痛之下,第三次武装起义由陈独秀领导,他这次打算以全党之力全力以赴,在这次的行动中,汪寿华与周恩来等四人负责第一线指挥,他主要负责南市和浦东的起义,因为有了前两次的宝贵经验,汪寿华这次轻车熟路地拜访了上海滩所有知名人士和各界领袖,为组长汇集了大批社会人士的支持。

皇天不负有心人,即使在这次的起义中,再次遭遇了北伐军的背刺,但工人纠察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在汪寿华和其他进步人士的有效领导下,成功切断了敌人饮水与粮食的供应,并且以破釜沉舟的勇气与北洋军阀激战了整整300个小时,歼灭了敌方5000余人,直接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上海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里,工人武装最终夺取了上海政权。

因为这次的突出表现和积累的威望,汪寿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点,他被推举为上海市的劳动局长,不久后更是直接被任命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

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曙光也是革命成功前夕最后的黑暗,可惜汪寿华却死在了那一夜的星光里。

经过三次武装起义,汪寿华早已组织起了拥有几千枪支的工人纠察队,这是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却是蒋介石的心头病,在1927年3月27日时他俩的初次会面中,蒋介石就记住了这个让他心头难安的有志青年,也记住了这股他誓要铲除的势力。

为除去这股势力,蒋介石早已暗中与上海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合作,利用青帮子弟冒充工人纠察队招摇撞骗,敲诈勒索,诿罪于工人纠察队,并在社会上散布工人纠察队要冲击租界等种种谣言。同时,蒋介石也没忘为自己壮大声势,不久,英文《字林西报》刊发具有煽动性的评论 :“他(蒋介石)是唯一有武力进攻激进分子,维持这里局面的人”,“他必须迅速而决断地行动起来”。

这一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蒋介石作为国民党右派势力迅速崛起,铲除异己是他此时的主要任务,为一举将汪寿华除掉,蒋介石先是委派自己的亲信将一块他亲笔题字的“共同奋斗”匾额送到上海总工会汪寿华的手中,更是悄悄去拜访上海“三闻人”之首的黄金荣,为达成目的不惜拜黄金荣为义父。

在蒋介石这疏而不漏的安排下,汪寿华走进了为自己量身定做的陷阱中,在黄金荣的指派下,杜月笙邀请汪寿华赴新建成的“杜公馆”一起吃饭,商谈要事。虽然汪寿华已经感觉到了事情有异,却也想借此机会了解一下对方的动向,带上工人纠察队的一位下属便前去赴宴。

杜月笙看到只身坦荡赴宴的汪寿华心中窃喜,寒暄几句之后就暴露了自己真实的意图,威胁他将工人纠察队缴械,汪寿华这时已经知道了自己真实的处境,但依然态度自如地拒绝了杜月笙的无理要求,据理力争。

旁边等候的打手张啸林目露凶光,眼见汪寿华不为威胁所动,当即暴喝发难。随着这声催命符,数十名持械打手如饿虎般扑出,将孤立无援的汪寿华围困在刀光棍影中。汪寿踉跄后退,脊背抵上冰冷石柱,仍强撑最后尊严高呼:"我是杜先生请来的客人!"话音未落,铁棍挟风而至,这位革命志士在血泊中颓然倒地。

暗夜中疾驰的汽车略过十里洋场的霓虹,被预估死亡的汪寿华被装至汽车中等待被抛尸,行至枫林桥畔,麻袋内突然传出微弱挣扎——濒死的汪寿华竟在颠簸中苏醒,但一切无济于事,生者被活埋的闷响惊破了那晚沪西的荒野。

噩耗传来,许多与汪寿华并肩战斗的工人们失声痛哭。次日凌晨,蒋介石便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汪寿华成为这次政变中第一位牺牲的共产党人。

杜月笙因此得到蒋的奖赏,被封为少将参议。但后来,杜月笙在香港通过报纸得知杀害汪寿华的直接凶手被枪决,心理压力非常大,不久就得了重病,1951年8月16日死亡。死前,他的愿望是葬在上海,但未能如愿,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

但汪寿华的名字却将永远流传下去,迟到的审判让革命先烈的英灵得以安息。他生前讲:“革命是追求真理的事业,我们应尽力地走我们现在应走的路。如果牺牲了,以后的路自会有人来继续走下去的。”

参考文献:

来源:三斤咸鱼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