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日的阳光斜照进王家庄的杂货店,35岁的二狗子蹲在门槛上嗑瓜子,手机里循环播放着工地招工广告。这是他春节后第7次求职失败,也是第13次被媒人婉拒。村里像他这个年纪还没成家的后生,光这条街就有八个。
春日的阳光斜照进王家庄的杂货店,35岁的二狗子蹲在门槛上嗑瓜子,手机里循环播放着工地招工广告。这是他春节后第7次求职失败,也是第13次被媒人婉拒。村里像他这个年纪还没成家的后生,光这条街就有八个。
这种"单身汉成村"的苗头,正在广袤的乡村悄悄蔓延。彩礼单上的数字从"万里挑一"涨到"一动不动"(车房),酒席要从三十八桌加到五十八桌,金银首饰要按"三斤三两"称。二狗子掰着指头算过,按当地行情娶个媳妇,不算盖房得砸进四十多万——这够他在工地搬五年砖,还不包括烟酒钱。
村里姑娘们早就不按这个剧本走了。初中辍学的春妮在东莞电子厂打工八年,如今在县城开了美甲店。她过年回来烫着大波浪,给侄女的红包都是五百起,看二狗子们的眼神像看出土文物。"现在女孩都现实得很",村头张婶边纳鞋底边叹气,"城里小伙会哄人,手机一点外卖上门,咱村后生就会种地搬砖,哪个姑娘肯回来?"
经济账本上的鸿沟越来越深。留守种地的年收入不足两万,进城打工的月均五千,除去烟酒应酬剩不下仨瓜俩枣。二狗子们不是没尝试过改变,王庄有个后生学了厨师,结果在县城饭店端了三年盘子;李家小子报名了电商培训,直播卖自家种的苹果,结果快递费都赚不回来。
这种看不到头的挣扎,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进"躺平"的深渊。村西头老赵家的小子整天泡在麻将馆,输急眼了连屋梁上的腊肉都卸下来押注;南街刘三整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幻想哪天能成为网红。他们不是不想成家,是连做梦的勇气都被现实碾碎了。
专家们爱用"性别比失衡"解释一切,却对更尖锐的经济鸿沟视而不见。当婚姻成为需要举全家之力才能参与的"军备竞赛",当爱情被明码标价到小数点后两位,那些被甩出赛道的年轻人,终将成为时代沉默的注脚。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不仅是移风易俗的标语,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实招,是让年轻人看到希望的产业支撑,是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挺直腰杆的尊严。
来源:美好情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