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一幕,看得身边的人目瞪口呆:咱皇帝老年痴呆啦?一边准备立人家的儿子为太子,一边却杀了准太子的母亲,这智商,脑袋里装的都是浆糊吧?
汉武帝翻脸的速度比翻书还要快,前一秒钩弋夫人还是他怀中的小乖乖,后一秒可怜的女人就稀里糊涂被他送上了仙位。
这一幕,看得身边的人目瞪口呆:咱皇帝老年痴呆啦?一边准备立人家的儿子为太子,一边却杀了准太子的母亲,这智商,脑袋里装的都是浆糊吧?
切!汉武帝不屑一顾地嘲笑道:你们这群“愚人”懂个屁,自古以来国家动乱的原因就是“主少母壮”,小太后独断专横、淫荡不羁,没人能阻止得了,就像当年的吕雉。
“尔曹愚人”们恍然大悟:乖乖,皇帝就是皇帝,考虑问题角度的刁钻、解决问题手段的毒辣,真不是俺们这些啃菜帮子的人能比得了的。
这段记载于《史记》,但却不是司马迁的手笔,因为司马公在这件事发生前三年就已经去世了。这段记录出自于褚少孙的《史记增补》,而且与《汉书》的记录存在矛盾之处,所以其真实性是存在疑问的。
但后人却大多对褚少孙的记载深信不疑,原因就是它太“接近真相”了,而且“趣味性”十足,传播指数十级,以至于后来变成了一种残忍的“政治惯例”——立子杀母。
天赐六年(409年)十月,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下旨册立拓跋嗣为皇太子,同时赐死拓跋嗣的生母刘氏。对此,拓跋珪的“革命理由”就是汉武帝的“主少母壮,国家所以乱也”。
从此以后,“立子杀母”就成了北魏政权的国策,延续了一百多年,以至于后宫形成了一个骇人的现象:女人们都被逼成了杀害亲儿子的毒妈!
在拍摄《火烧圆明园》时,编剧根据这段历史,特意添加了咸丰皇帝临终前也想杀掉慈禧的桥段,您可见“立子杀母”的影响力有多大。
站在君主们的立场上,他们死后,国家确实要面对“主少母壮”的格局。这种情形下,年轻的太后们就会顺理成章地走上台前,并被一群利益集团所派遣的“粉蓝军团”所攻陷。
权力这东西一旦不受限,必然会变成胡作非为的帮凶,加上“床头交易”,于是太后们就成了啃噬国家利益的带头人。
似乎汉武帝们的逻辑没毛病,主少母壮,年轻的太后必然掌权。小太后不甘寂寞,一定会淫乱自恣。结果就是,一群以太后为核心的蛀虫倾覆了江山社稷。要想根除这棵毒草,那就得手段狠一点,立子杀母,别无他法。
真的是这样吗?恐怕未必,“立子杀母”是表象,本质是如何解决老皇帝去世后的权力分配问题,在小皇帝抓不住皇权的那些年,如何保持“皇权代持”状态下的平稳过渡。
也就是说,汉武帝临终前必须替儿子搭建好“主少”状态下的权力结构。他做出的决策是“杀母”,并将皇权拆分,由霍光、上官桀、桑弘扬、金日磾等辅政大臣分别代持。
应该说,这种模式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显然偏颇之处,尤其是后来的结局也表明,“托孤”其实是走钢丝。
首先,汉武帝以吕雉为反例就是一个错误,事实上,如果不是吕雉代行皇权,大汉帝国大概率会夭折。
由于“立场问题”,史书拼命黑化“女主称制”,愣是将吕雉描绘成倾覆大汉江山的罪人,更是将陈平、周勃发动的政变说成是“诸吕之乱”。
事情的真相其实是功臣势力不甘心被边缘化,趁吕雉去世发动了对吕氏集团的灭门之战。在这场事变中,吕氏集团既没有“反”的动机,也没有任何动作,相反功臣集团却杀光了吕氏,以及汉惠帝的血脉。
既然你说“诸吕作乱”,杀了吕氏就行了嘛,干嘛杀了皇帝?分明作乱的就是周勃、陈平!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吕雉挤压了功臣派的生存空间,激起了功臣派的反抗。那么,吕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不是吕雉想这么做,而是刘邦想这么做,吕雉只是他身后的政策执行人。
后人都说,刘邦想换太子、想废掉吕雉,还弄出个商山四皓逼宫的桥段,其实都是扯淡。如果您能读通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刘邦晚年最大的心病就是如何剪除功臣势力对皇权的威胁,吕雉是他精心挑选的操盘手。
比较一下戚夫人、刘如意和吕雉、刘盈这两对母子组合,除非刘老三得了老年痴呆才会选择前者。从吕雉执政的效果来看,当“主少”之时,“母状”何尝不是帝国之福?正是因为吕雉的去世,才给了功臣派作乱的机会。
说到底,所谓皇权的问题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母状”的结果是“肉烂在锅里”,“托孤”的结果却往往“便宜了外人”,你说哪一个对一姓江山更有利?
汉武帝认为,霍光、金日磾、桑弘扬、上官桀的出身都不够“豪”,他们的家族势力不会影响到皇权的归属。而外朝的文管集团却被关中豪强家族所左右,如果再左右皇权,很容易引发改朝换代。
这个考虑没错,但他却没想到霍光竟然会发展到大权独揽,霍氏家族权倾天下的地步。如果不是霍光守住了底线,以及后来的汉宣帝手段高明,谁敢说刘姓江山不会姓了霍?
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假如汉武帝选择和刘邦一样的棋路,用“母状”代替“托孤”又会怎样呢?
从政治角度思考,“母状”更重要的意义其实是“母族状”,即太后“身后有人撑腰”,这才是正解,因为权力绝不是个人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利益集团的相互抗衡。
从史书对钩弋夫人的记载来看,这位神奇美女出身于河北赵氏一个相对没落的旧士族阶级家庭。她的父亲因为受过宫刑,所以没有儿子,有点像汉宣帝的老婆许平君的出身。
这样的出身,更汉武帝“母状”的判断是不相符的。也就是说,钩弋夫人即使代掌皇权,赵氏家族也不可能像吕氏家族那样威胁到皇权。
按理来说,这样的钩弋夫人,汉武帝没必要杀了她,相反留着她还能起到保护儿子的作用。
那么,汉武帝杀钩弋夫人只有两个理由,一是史书记载有出入,赵氏家族其实并不弱。二是汉武帝过多考虑到“个人颜面”问题,不想被年轻漂亮的钩弋夫人抹绿了。
从汉昭帝登基后的追封来看,赵氏确实人丁稀少,除了钩弋夫人的父亲以外,还封了她的姑表兄弟,没有一个赵家人。由此可见,第一个理由根本不成立。
第二个理由呢?这个是在没法说,堂堂的皇帝,将个人颜面凌驾于江山社稷,自私到这种程度,还有什么可说的?
其实皇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外朝,即关中豪族势力。汉武帝用“四弱”合力对付豪强势力,这没有错。不过请注意,“四弱”在获得权力以后,也会变成“豪强”,也会与外朝勾兑,作为护花使者的他们也可能会变成摧花辣手!
后来上官桀反了,桑弘羊也反了,这就是血淋淋的证据。
假如汉武帝保留了钩弋夫人的“临朝”资格,掌握“盖章权”,哪怕她只是个橡皮图章,是不是也能牵制霍光们?
汉武帝的错误就在于,他认为“四弱”会代表皇帝的“内朝”,事实证明权力部分内朝、外朝,它只跟利益有关。
我们发现,历史上“主少母壮”的例子非常多,为何只有汉武帝闹出那么大争议?
这也不能完全怪汉武帝,因为他是摸着石头过河,别人是踩着他过河,先人的探索有时候虽然踩了雷,但那也是有意义的,至少它给后人树了一个此路不通的避险标志。
本质上,所谓“主少母壮”其实是典型的“外戚政治”的表征。
自从商鞅变法干掉了“分封制”后,原有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翻,秦王朝是一个建立在“政治荒漠”上的帝国,它没有皇权拥护势力,企图靠“法”构建的机械结构维持。
事实证明,国家治理不是一台机器,法家永远充当不了上层建筑的主心骨。
汉朝建立后,人们一直在试图找到拥护皇权的政治力量,于是“外戚”第一个登上历史舞台,后来“宦官”也粉墨登场。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历经千年,反复正当挤压。就在这种痛苦的冲撞中,士族阶级的种子在石缝和血泪中艰难地成长起来,最终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并伴随皇权走过了整个帝制历史。
汉武帝时期正是那个痛苦的探索期,所以千古一帝既没有答案,也没有历史环境,但他却从吕雉的经历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外戚”不行。
豪强威胁太大,那就试一试出身相对低微,忠诚度较高,又不乏经验的读书人呗。谁呢?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呗。
这就是汉武帝“立子杀母”,启用“四弱辅政”的原因,你很难说他对还是错,他只是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做出的所谓“最优解”而已。
来源:寻根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