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杯酒,死亡风险降20%?不仅能降低死亡风险,还能防痴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3 13:40 2

摘要:夜深人静,灯光昏黄,一杯小酒在手,独处时的仪式感瞬间拿捏了。有人说,“小酌怡情,不醉不归”,仿佛人生就该微醺着过;也有人摇头叹气,“酒是穿肠毒,喝多伤肝肾”,一句话浇灭了浪漫的泡泡。

夜深人静,灯光昏黄,一杯小酒在手,独处时的仪式感瞬间拿捏了。有人说,“小酌怡情,不醉不归”,仿佛人生就该微醺着过;也有人摇头叹气,“酒是穿肠毒,喝多伤肝肾”,一句话浇灭了浪漫的泡泡。

可最近,关于“深夜这一杯”到底是福是祸,竟扯上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色——胆固醇。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一项覆盖超5万名日本人、长达10年追踪的大型研究[1]揭晓了一个颇为反转的结论:适量喝酒的人,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了、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了;而戒了酒的人,胆固醇水平反而变差了。

如果把血管比作城市中的道路,那血脂中的两种主要成分——LDL-C和HDL-C——就像在道路上穿梭的不同“交通工具”,负责运输胆固醇等物质。就像城市交通要想顺畅,就得有秩序;我们的血管也一样,血脂的“运作”必须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其中,LDL-C更像是一群“不守规矩”的货车,它们把胆固醇从肝脏运往身体的各个角落,但如果数量太多,就容易在“沿路”乱丢货物——胆固醇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久而久之堵塞血管,所以它也被称为“坏胆固醇”

相比之下,HDL-C则是“城市环卫车”,负责把多余的胆固醇从血管壁清理干净,送回肝脏处理,是名副其实的“好胆固醇”。

问题来了,喝酒,到底是让这些“交通工具”更加有序,还是彻底打乱了交通秩序?

研究人员首先把目光锁定在那些“开始喝酒”的人身上(队列1),看看每天多喝一杯(约含10g纯酒精)会不会对血脂造成什么影响。

结果令人很意外,这些刚开始喝酒的人,“坏胆固醇”(LDL-C)下降了,“好胆固醇”(HDL-C)反而上升了。而且无论是啤酒、葡萄酒还是烈性酒,都表现出类似的效果。换句话说,不挑酒,关键在于“喝”了没

不过,研究团队并不满足于知道“喝与不喝”的区别,他们进一步“掰开揉碎”来分析不同饮酒量的效果,结果发现饮酒量和血脂水平之间,藏着一条剂量-反应曲线

更为形象地来理解,这好比一场“胆固醇的交通改造工程”:每天多喝一杯酒,路上的“堵车货车”(LDL-C)就会减少一点,而“城市环卫车”(HDL-C)则越来越多。

话说回来,如果喝酒能让“好胆固醇”提升,那戒酒会不会反过来让血脂变差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戒酒几乎等同于“重获新生”:肝脏清爽了,皮肤好了,血脂也该恢复元气了吧?但这项研究的结果再次让人“震碎三观”。

当人们停止每天1杯酒的饮用习惯后,LDL-C(坏胆固醇)不降反升,HDL-C(好胆固醇)则会下降。而且这种趋势也并不取决于酒的种类,只要戒酒,血脂就有可能“跑偏”。

简而言之:戒酒与LDL-C水平升高和HDL-C降低相关。之前喝得越多,戒得越猛,血脂波动也越大

对于其中潜在的机制,研究人员指出,在酒精依赖人群中,戒酒会降低IGFBP-1(一种与脂代谢相关的蛋白),从而影响HDL-C的水平。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点懵:那到底还要不要戒酒?别误会,戒酒从长远来看仍然对身体有益,尤其是肝脏、胰腺和癌症风险等方面

总的来看,这项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开始喝酒的人,LDL-C有所下降,而HDL-C则上升;而一旦戒酒,这两个指标反而朝着相反方向变化——LDL-C上升、HDL-C下降,并且这种变化还呈现出“剂量-反应关系”。

这听起来或许让人有些意外,但其实也并不是孤例。关于“适度饮酒可能带来健康益处”的讨论,在科学界早已有过不少声音。

比如,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就对91万余名成年人长达12年的追踪研究,探讨了喝酒量与健康风险的关联[2]。该研究表明,当前轻度至中度喝酒者(女性每周≤7杯、男性≤14杯)的全因死亡风险较终身不喝酒者降低13%-23%,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及流感相关死亡风险降幅显著。[注:这里的1杯酒相当于含有14g酒精≈490-700mL啤酒(酒精度数为3.5%)≈210mL红酒(酒精度数为13%)≈70mL烈酒(酒精度数为40%)]

从下图来看,当每日饮酒量在1杯左右的时候,全因死亡风险达到最低值,约降低20%

而哈佛大学的另一项曾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研究[3]发现,相比不喝酒或极少喝酒(每周少于1杯)的人,轻度到中度饮酒者(每周1至14杯)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要低22%。

研究者进一步指出,适量饮酒似乎可以长期降低大脑的压力信号水平,从而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值得关注的是,JAMA Network Open上曾发表的一项涵盖超393万人的全国回顾性队列研究[4]又道出了适量饮酒的另一好处:与不喝酒的群体相比,持续轻度和中度喝酒的人罹患全因痴呆症的风险降低。此外,如果从不喝酒逐渐培养起轻至中度饮酒的习惯,也能表现出全因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病风险下降。

也就是说,每天喝一点,反而可能对大脑有“保护”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一个人原本滴酒不沾,但后来养成了“偶尔小酌”的习惯,也能看到风险下降的趋势

研究团队进一步指出,轻至中度喝酒可能通过激活某些“促生存”通路、减少神经炎症,从而对认知功能起到保护作用。这就像是为大脑撑了一把伞,帮它们抵御时间和病变的侵袭。

不过,看到这里,“无酒不欢”的“喝酒党”们先别着急举杯庆祝。研究也明确指出,一旦饮酒量过大,风险就开始“反转”。重度饮酒者患痴呆的风险不降反升。而且,“适量”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人的“安全剂量”并不一样——性别、体重、基因代谢能力(比如乙醛脱氢酶的活性)都会影响酒精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即便是“适度”,也可能悄悄给身体带来其他伤害,比如增加癌症风险。

并且研究[2]也能看出“小酌”虽怡情,但“大饮”真伤身。具体而言,相较于终身不喝酒的群体,重度喝酒的人(女性每周喝酒量> 7杯,男性每周喝酒量>14杯)患癌死亡风险增加了24%,甚至远高于轻度喝酒者。

所以,本篇内容并不是在鼓励大家为了健康而去喝酒,尤其是节假日聚会扎堆的时节,切记“不过量、不劝酒、不硬喝”,别把“适量”变成“失控”

仍需指出的是,上述几项研究均不能直接推断因果关系。

来源:创意民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