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医生:脑梗出现和进展有3个时期、20个重点迹象,要警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3 00:39 2

摘要:脑梗死,不是一瞬间的灾难,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身体其实已经出现了明显信号,只是被忽视了。

在神经内科门诊,最让人惋惜的,是那些原本健康活跃的中老年人,突发脑梗,从此生活轨迹彻底改变。

脑梗死,不是一瞬间的灾难,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身体其实已经出现了明显信号,只是被忽视了。

脑梗的出现和进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极具提示性的症状,总计20个重点迹象,明确识别这些征兆,可能就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脑梗死(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软化坏死的疾病

在我国,它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300万人,其中约三分之二为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

这种疾病的发生与年龄、基础疾病、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更可怕的是,它的前期症状常被误认为“老了”“累了”或“小毛病”,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脑梗的三个时期包括:高危期、先兆期和发作期

高危期是指患者虽然未出现明显症状,但存在多种危险因素;

先兆期则表现为轻微但反复、短暂的症状,如短暂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

发作期则是脑组织发生急性缺血坏死,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

每一个时期都可能出现一些可识别的信号,若能及时识别并干预,脑梗完全可以避免或减轻严重后果。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总结出20个常见的脑梗预警信号,包括但不限于:一侧肢体反复麻木或无力、言语不清或发音困难、突然的视物模糊或一过性失明、走路不稳或眩晕、记忆力下降、持续性头痛;

面部歪斜、吞咽困难、意识模糊、反复跌倒、情绪异常、注意力不集中、夜间频繁醒来、四肢冰凉、血压波动大、心律不齐、突发性耳鸣、反应迟钝、手脚不协调、短暂意识丧失等。

这些表现往往是脑部供血不足的信号,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或吸烟史的中老年人,应高度警惕。

脑梗的治疗目标是快速恢复脑部供血,减少神经损伤,防止再次复发。在发病4.5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是当前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式。

若超过时间窗,还可评估进行动脉取栓治疗。此外,抗血小板治疗、降脂治疗、抗高血压治疗和控制血糖均是基础治疗措施。

治疗后的康复期至关重要,康复训练应在专业指导下尽早开展,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以最大限度恢复生活能力。

康复过程通常需持续6个月至1年以上,需家属耐心配合和鼓励支持

脑梗的预防远比治疗更为重要一级预防侧重于健康人群防止危险因素的形成,二级预防则针对高危人群阻止脑梗的发生。

控制高血压是防控脑梗的核心措施之一,研究表明,血压每降低10mmHg,脑卒中风险可减少约35%。此外,控制血脂、血糖,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规律作息,均是有效的预防策略。

饮食方面建议采用“DASH饮食”或“地中海饮食”,富含蔬果、全谷、坚果、深海鱼类和橄榄油,限制红肉和高盐食物摄入。

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运动方面,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等,对于高龄患者,可选择太极、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以安全为前提。

近年来,脑梗防治领域涌现出多项新技术。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卒中风险预测系统、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经颅磁刺激(TMS)促进神经康复等,均在临床中逐步推广。

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社区医院也具备初步筛查与转诊能力。此外,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使得个体卒中风险评估更为精准,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在家中应掌握脑梗的“FAST”识别法:Face(面部歪斜)、Arm(单侧无力)、Speech(言语不清)、Time(立即就医)

一旦发现类似症状,应立即拨打120,切忌自行服药或等待症状缓解。家庭护理方面,应关注患者营养摄入、心理变化、防止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等的发生

家属应定期协助复诊,调整药物方案,配合康复训练,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每年定期体检,特别是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颈动脉彩超检查。对于有家族史或曾经出现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人群,应列为重点监测对象。

避免久坐,保持情绪稳定,重视睡眠质量,是脑梗防控不可忽略的细节

总之,脑梗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迹可循,有法可防,也有机会可治。识别20个重点迹象,抓住3个关键时期,做到早发现、早就医、早康复,是每一个人都应掌握的重要健康知识。

在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公众健康意识提升,脑梗的防治效果将进一步改善,但根本仍在于日常生活中每一项微小健康行为的积累

参考文献与数据来源: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

2. 中国卒中学会卒中指南工作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2)》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4. 中国高血压联盟发布:《中国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曹医师健康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