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麦克拉克伦一直把自己称为“痴迷自然的人”。她在南非长大,并将那里形容为自然的天堂——“窗帘上挂着螃蟹,鱼塘里有蛇,树皮上爬着蝎子”。开花的欧石南灌丛上飞舞着太阳鸟,灌丛短翅莺不分昼夜地鸣唱,而黄腹绿鹎总是最后一个起床。
▌(美国)珍妮弗·阿克曼 著 曾晨 译
麦克拉克伦一直把自己称为“痴迷自然的人”。她在南非长大,并将那里形容为自然的天堂——“窗帘上挂着螃蟹,鱼塘里有蛇,树皮上爬着蝎子”。开花的欧石南灌丛上飞舞着太阳鸟,灌丛短翅莺不分昼夜地鸣唱,而黄腹绿鹎总是最后一个起床。
当麦克拉克伦还是一个高中生时,她就通过研究掌握了黄腹绿鹎在清晨的习性。为了完成科学项目,她与一个朋友研究了眼睛大小对鸟类晨鸣时间的影响。英国科学家曾在论文中对此提出了相关性,而这两个学生打算探究南非的鸟类是否符合这一理论。麦克拉克伦说:“该理论表示,鸟类的眼睛越大,则进入眼球的光线越多,眼中的世界越明亮,开始晨鸣的时间也就会越早。”尽管“黄腹绿鹎实在令人恼火,长着一对大眼睛却总是最晚开始鸣唱,导致了大量的离群值”,这对小伙伴还是找到了符合预期的相关性。
这两个14岁的青少年几乎每天都要在天亮之前起床,他们都发誓再也不做跟鸟类有关的事情了。不过,麦克拉克伦认为那确实是一项振奋人心的工作。就在第二年,她又想出了另一个与鸟类鸣声相关的项目。最终,麦克拉克伦前往剑桥大学学习生物学;在为博士论文选题时,黄翅澳蜜鸟突然浮现在她的脑海中。她说:“这种鸟的鸣声非常极端,一定会是一个有趣的研究对象。”
麦克拉克伦将黄翅澳蜜鸟称为她的“小线人”。她说:“我经常外出徒步旅行。在澳大利亚,若是周围有猛禽出现,或是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澳蜜鸟都会告诉我。它们的侦察力和警惕性值得信赖。去了英国或其他国家后,我就像是失去了一种感官。”
而其他许多鸟类也依赖黄翅澳蜜鸟——这可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罗布·马格拉思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从事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监管着许多博士生的研究项目,其中也包括麦克拉克伦的项目。他说:“鸟类的世界充满危险。小型鸟类生活得就像是《侏罗纪公园》里的人类。它们总是紧张不安,必须时刻提防捕食者的攻击,比如体型比自己大10倍或20倍的猛禽。”
因此,鸟类进化出了多样的预警策略。马格拉思和他的学生发现,有些鸟类能够利用翅膀来发出报警信号。冠鸠的飞羽具有特化结构,能在它躲避捕食者的同时发出清晰的声音,刺激其他鸟类逃离。有时候,鸟类的警报并非鸣声,也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寂静。平日里喧闹不已的红翅黑鹂群体突然安静下来,便是周围有危险的强烈信号。但是大多数鸟类都以鸣声作为警报。我们都曾听过这样的告警声:冠蓝鸦发出快速、重复、嘶哑的鸣叫,主红雀发出响亮的、具有金属音色的“切、切”声,旅鸫发出的尖利、短促的鸣声,而大山雀发出单音节的“嘻”声。
几十年来,关于鸟类告警声的调查都运用了录音回放的手段。这种实验方法在研究鸟类鸣声及其功能上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科学家们用扬声器播放提前录制好的鸟叫声,随后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
麦克拉克伦在她的研究中加入了视频记录的方法。这使她能够更好地观察小型鸟类,捕捉平日里难以觉察的细微反应。
麦克拉克伦说:“我想,或许我能通过拍摄来得到更多的信息。”因此,她设计了一个“不太雅观”的实验装备,将大量仪器都安装在自己身上——肩膀上架着麦克风,脖子上挂着望远镜,腰上系着回放鸣声的扩音器,最初她还在帽子上绑了一台摄影机,一只眼睛完全被机器的屏幕挡住了。“我必须确保屏幕中的画面正常,并且镜头始终对着鸟。这样,我就能确切地看到它们在做什么,并记下它们的反应时间。” (2)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