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春风骀荡,草木蔓发,又是一年芳菲时节。随着气温回升,空气中花粉浓度显著增加,成为诱发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常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涕、咳嗽、气喘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花粉还会导致哮喘急性发作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值此花粉过敏高发
春风骀荡,草木蔓发,又是一年芳菲时节。随着气温回升,空气中花粉浓度显著增加,成为诱发过敏反应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常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涕、咳嗽、气喘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花粉还会导致哮喘急性发作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值此花粉过敏高发之际,应该如何安然度过这段“敏感”时光呢?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应性疾病,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最为常见[1]。它以非感染性慢性气道炎症浸润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多由吸入性过敏原诱发,患者常出现喷嚏、流涕、干咳、喘息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呼吸衰竭[2]。以过敏性鼻炎为例,国内部分地区其患病率高达38%[3]。这不仅带来了高昂的治疗成本,加重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还会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质量[4]。更关键的是,对于哮喘和慢阻肺病患者,空气中弥漫的花粉也宛如“不定时炸弹”,暗藏危机。研究显示,花粉数量与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正相关,直径小于10μm的花粉能够深入下呼吸道,引发哮喘急性发作[5];而慢阻肺病患者接触花粉等过敏原,会加重气道炎症与呼吸困难症状[6]。因此,应对春季呼吸道过敏,可从预防与治疗着手。预防上,首要原则是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治疗上,过敏性鼻炎患者可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第二代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还可选择过敏原免疫治疗方法[7]。哮喘、慢阻肺病等慢性炎症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需规律使用稳定期治疗药物,按需使用缓解药物,定期检测肺功能[8,9]。哮喘急性发作时,需要额外给予缓解药物[8];慢阻肺病急性加重时,则需及时用速效支气管舒张剂,加用局部或全身糖皮质激素,必要时用抗菌药物以缩短康复时间,降低复发与治疗失败风险[10]。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呼吸道过敏性疾病还是慢性炎症性呼吸道疾病中,雾化吸入疗法都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通过将药物转化为粒径0.01~10μm的气溶胶微粒,雾化吸入治疗能够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从而迅速起效,有效缓解咳嗽、咳痰和喘息等症状。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全身副作用小,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或老人的健康[11]。尤其适合0~6岁自主吸入及配合能力有限的患儿,以及年老体弱、吸气流速低、病情较重或使用便携式吸入装置有困难的患者[9,12]。近年来,家庭雾化治疗日益普遍,这种治疗方式不仅疗效与医院雾化相当,还有助于提高治疗及时性,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时,能第一时间在家接受治疗以实现缓解。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与依从性。此外,家庭雾化治疗还能避免患者频繁往返医院,节省患者及其家属时间的同时,降低交叉感染风险[13]。全面盘点,把握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及其常见用法雾化虽好,但如果雾化吸入药物选用不当,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那么,目前究竟有哪些雾化吸入药物,不同药物适用于哪些患者呢?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包括雾化吸入用糖皮质激素(ICS)、雾化吸入用支气管舒张剂、雾化吸入用祛痰药物等[12]。1、ICSICS是气道局部抗炎药物,它通过影响炎症反应所必需的细胞和分子而发挥抗炎作用,主要适用于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1112]。目前国内已上市用于雾化吸入的ICS包括吸入用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12]。在哮喘管理中,ICS是维持治疗的一线药物[14]。雾化吸入ICS可作为治疗非危及生命哮喘急性发作时全身糖皮质激素的替代或部分替代治疗,减少全身激素的不良反应[12]。在慢阻肺病管理中,ICS和支气管舒张剂(包括LABA、LAMA)是一线维持治疗药物,规律应用这两类吸入性药物能降低慢阻肺的急性加重频率,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和肺功能[15]。2、雾化吸入用支气管舒张剂2受体激动剂目前国内已上市的雾化吸入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包括盐酸左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硫酸特布他林吸入溶液,适用于需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痉挛的患者[12]。SABA是缓解轻至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按需使用时应同时联合吸入低剂量ICS[8]。目前国内已上市的雾化吸入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包括富马酸福莫特罗吸入溶液和盐酸丙卡特罗吸入溶液,其中富马酸福莫特罗吸入溶液于2022年获批用于慢阻肺病患者气道阻塞的维持治疗。盐酸丙卡特罗吸入溶液于2023年获批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缓解以气流受限为基础的各种症状[12]。目前国内上市的雾化吸入用短效胆碱能M受体拮抗剂(SAMA)为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它可以与SABA联合应用,治疗急性或慢性哮喘引起的可逆性气道阻塞[12]。相关专家共识推荐,对于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可重复吸入SABA以快速逆转气流受限,当治疗效果不佳时,则可考虑添加SAMA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而对于重度哮喘急性发作,则应联合SABA与SAMA治疗[11,16]。3、雾化吸入用祛痰药物吸入用祛痰药物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稀释痰液、促进排痰、改善气道通畅性。目前国内获批的雾化吸入用祛痰药有2种,即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和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可在哮喘、慢阻肺病患者气道分泌物较多且粘稠时使用[12]。 小结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无论是呼吸道过敏性疾病还是慢性炎症性疾病,科学的管理都至关重要。家庭雾化治疗不仅疗效和安全性良好,还十分便捷,成为应对呼吸道疾病的有力武器。通过合理选择雾化药物,患者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春季呼吸道“危机”。
参考文献:
[1]董晓艳,张海邻,罗征秀,等.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医疗装置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2年)[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2,37(05):321-327.[2]徐国纲.气道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与综合管理策略[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5,27(01):13-17.[3]Zhang Y, Zhang L. Prevalence of allergic rhinitis in China.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 2014 Mar;6(2):105-13. [4]Dierick BJH, van der Molen T, Flokstrade Blok BMJ, et al. Burden and socioeconomics of asthma, allergic rhinitis, atopic dermatitis and food allergy. Expert Rev Pharmacoecon Outcomes Res. 2020 Oct;20(5):437-453.[5]李阳,任有凤,张蓉芳.花粉过敏原与儿童鼻炎和哮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24,22(07):156-159.[6]邢斌,林江涛,唐华平,等. 2013—2014年我国中心城市29家医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诱发因素的回顾性调查. 中华内科杂志,2018,57(1):21-26. [7]杨永仕,孙劲旅.空气污染加重呼吸道过敏性疾病[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2,16(4):432-434.[8]北京医学会过敏变态反应学分会. 过敏性疾病诊治和预防专家共识(Ⅱ).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11):1527-1539. [9]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43(12):1023-1048. [10]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23(6):578-602. [1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围出院期管理与随访指南(2024年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4,47(00):1-21. [1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制定专家组.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4):2696-2708. [13]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临床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4版)[J].医药导报, 2024, 43(9):1355-1368.[1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家庭雾化吸入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2025,63(1):15-26.[15]王娇,等.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福莫特罗在哮喘维持和缓解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25,52(1):17-21.[16]朱军,等. 202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对吸入药物处方的影响[J]. 中国医师杂志,2024,26(6):827-832.[17]杜光,赵杰,卜书红,等.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J]. 医药导报,2019,38(2): 135-146. 声明: 本文的采访/撰稿/发布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将发布于医学界、医学界儿科频道、医学界呼吸频道和医学界县域和基层医声频道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不得转发或分享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不得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号:CN-158055 过期日期: 2026-04-10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