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老人为女主播花光10万养老金,被赶出家后拾荒打赏:她们辛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07:48 2

摘要:2025年4月,广州一座天桥下的窝棚里,73岁的陈伯蜷缩在破棉被中,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着他布满皱纹的脸。

2025年4月,广州一座天桥下的窝棚里,73岁的陈伯蜷缩在破棉被中,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着他布满皱纹的脸。

他熟练地点开直播软件,将白天捡废品换来的几十元全部打赏给一位女主播。

评论区跳出一句“谢谢大哥”,他咧开嘴笑了,仿佛这声虚拟的感谢能驱散寒夜里的孤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这样的场景,已持续半年。7年前,陈伯退休后因妻子离世独居,偶然接触直播平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退休金到儿子给的赡养费,他每月雷打不动花两三千元打赏,累计超过10万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钱花光后,他开始向儿子要钱,甚至因索钱未果对儿子大打出手,最终被赶出家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他宁愿睡桥洞也要给主播送钱!”儿子小陈红着眼眶说。

陈伯的退休金本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如今却成了直播间的“榜一大哥”基金。

更让小陈崩溃的是,父亲甚至挪用两个儿子凑的“救命钱”打赏,理由是“主播们每天直播到凌晨,太辛苦了,我得帮帮她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社区工作人员多次调解,但陈伯态度坚决:“儿子给的钱就是我的,怎么花我说了算!”

而小陈的底线同样明确:“不改掉打赏习惯,就别想回家。”

这场“钱权”拉锯战,折射出两代人对“责任”与“自由”的认知鸿沟。

心理专家指出,陈伯的行为是典型的“心理退行”——

妻子离世后,子女忙于生计疏于陪伴,直播间的主播们用“家人”“哥哥”等亲密称呼,为他搭建了一个“被需要”的幻觉世界。刷礼物时的即时反馈,成了对抗现实孤独的“止疼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这种案例并非孤例。安徽一位61岁大爷为女主播两个月打赏7万元,连胰岛素都舍不得买。

上海张阿姨花光50万养老金,只因主播愿意听她“唠家常”。

这些老人用金钱购买的,实则是现实中稀缺的情感陪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平台算法比子女更懂老人想要什么。”一名前直播运营人员透露,系统会通过关键词捕捉用户需求。

例如,频繁搜索“孤独”“家庭”的老人,会被精准推送主打“陪伴感”的主播。

更隐蔽的是,平台设计了一套成瘾机制:打赏金额越高,主播互动越亲密;榜单排名刺激竞争心理,让老人为维持“大哥”身份不断充值

然而,当家属试图追回打赏款时,法律却成了拦路虎。

上海曾有一男子打赏78万元后被法院驳回退款诉求,理由是其行为属“自愿消费”。

信息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律师坦言,除非能证明主播存在欺诈,否则“人财两空”几乎是必然结局。

社区工作者正尝试新思路:组织老人参加书法班、茶话会,用现实社交替代虚拟依赖

心理医生建议子女“少给钱,多给时间”,哪怕每天一通电话也能缓解孤独感。

图片来源于头条图库

更紧迫的是制度层面的改革。专家呼吁,平台应设置老年人单日打赏限额,政府需加快“银发网络保护”立法。

而公众更需思考:当我们畅享数字生活时,是否无意中让父母成了“算法围猎”的牺牲品?

陈伯的故事它提醒我们:比“防沉迷”更重要的,是修补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撕裂的情感纽带

毕竟,再先进的科技,也替代不了子女握住父母手心的温度。

来源:小何天天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