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004年,北宋边关烽烟骤起,一位身披貂裘、头戴金冠的契丹女子策马立于阵前,身后的十万铁骑如黑云压城。
她,阴谋诡计残忍嗜杀;
她,人狠话不多,屡次违背誓约;
她,对大宋一次又一次发动战争,企图捞取更多好处;
她,让整个北宋军民闻风丧胆。
公元1004年,北宋边关烽烟骤起,一位身披貂裘、头戴金冠的契丹女子策马立于阵前,身后的十万铁骑如黑云压城。
一时间,汴京城里的文臣武将们听到她的名字,竟吓得连夜开会商量“保命方案”。
这位让北宋皇帝失眠、名将冒冷汗的奇女子,正是大辽第一美女——萧绰,后世尊称的萧太后。
那么,被称为大辽第一美女的她,集美貌与战力齐飞的“辽国顶流”,她是如何用颜值征服大辽,用智商碾压北宋,又为何能在史书上留下“北宋克星”的传说?
提起萧太后,杨家将注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篇章。
因为,萧太后与杨家将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对抗关系,是杨家不共戴天的仇人。
所以,有人说:杨家将的故事里面没有谁,都不能没有萧太后。
从此,萧太后在老百姓心中,就是一个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的反派小人。
但是,真实的萧太后真的是这样吗?
萧太后,本名萧绰,小名燕燕,是大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她在辽景宗耶律贤在位期间,就参与决策军国大事,并在景宗去世后,继续执政27年。
在此期间,她进行了多项改革,也使辽国达到了鼎盛时期。
众所周知,杨家将是北宋时期抵御辽国入侵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然而,杨家将与辽国的对抗中,萧太后是他们的主要对手。
历史上,宋太宗两次北伐辽国,均被萧太后击败。第一次是在979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之战中惨败;第二次是在986年,萧太后亲自督战,击败了宋军,生擒了名将杨业。
在后来的一些小说中,描绘了杨家将如何英勇抗辽,而萧太后则被描绘成阴狠毒辣的反派角色。这些故事在民间广泛传播,使得萧太后和杨家将成为了相互对立的文化符号。
在《辽史》中,用八个字形容萧绰:“姿容冠绝,聪慧过人”。
如果,你以为她靠脸就能混成“大辽一姐”的话,那你可太小看这位契丹版“甄嬛”了。
16岁嫁入辽国皇室的萧绰,开局就是“困难模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丈夫辽景宗体弱多病,朝堂上契丹贵族虎视眈眈。但她硬是把宫斗剧演成了大女主戏。白天替皇帝批奏折,晚上给大臣画大饼,生生把“代夫执政”变成了“全民认可”。
契丹贵族,在传统上还是比较排斥女性干政,但萧太后独创“美强惨”人设。
她一边流泪说“我一个弱女子,容易吗”?一边又把军权财权攥得死紧。
等到景宗去世时,她早已完成从“临时工”到“CEO”的华丽转身。
29岁守寡,带着12岁的辽圣宗开启“带娃治国”模式。
一时间,辽国上下,乃至贵族私下叫她“铁牡丹”——外表雍容华贵,根茎却带刺扎手。
这个传奇的女人,令人叹服!让北宋破防的“降维打击”,她的战场没有风花雪月。
如果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是温柔刀,那萧太后的战争艺术就是“狼牙棒配玫瑰”——又狠又香。
在汴京安插“美容顾问”当间谍,宋真宗换什么熏香,她比宰相知道得还快。不仅如此,还发明“季节性攻势”,专挑秋高马肥时南下,顺便把北宋的秋粮当“外卖”。
1004年澶渊之盟前,她给宋真宗送去一盒契丹胭脂,附言:“闻南朝多脂粉气,特赠君润色江山”。
真乃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赠送”辽国绢20万匹、银10万两,相当于花2个县的赋税买和平。
这笔账到底是赚是赔?宋朝百姓觉得值,士大夫们气得绝食。
萧太后能在男权社会杀出重围,靠的可不是宫斗剧里的下毒堕胎戏码。而是汉化改革的“反差萌”。
在此期间,她推广科举却保留“摔跤选官”的传统项目,建孔庙的同时在隔壁修萨满祭坛,还要求官员“上班穿汉服,下班披貂裘”。
她这套“混搭风治国”,让辽国既吸收中原文明,又保持游牧血性,堪称古代版“一国两制”。
史学家摇头感叹:“此女若生在现代,定是跨国集团董事长兼情感博主。”
那么,谁说美女不能玩转地缘政治?
所以,历史给现代人的启示:警惕“美丽的陷阱”。谈判桌上最可怕的不是拍桌子的人,而是笑着给你倒茶的人。
所谓“红颜祸水”,只不过是输家给赢家贴的标签罢了!
假如,下次遇到把成功女性简单归结为“靠脸上位”的言论,请甩出这张历史底牌。
让其明白,一千年前就有女子证明,美貌可以是武器,但智慧才是真正的铠甲。
当开封城的文人,还在写诗哀叹“胡骑难防”时,幽州城头的萧太后已带着孙子看北雁南飞。
她或许不会知道,自己会成为互联网历史博主们最爱讲的“大女主”,也不会预见后世对“澶渊之盟”的百年争议。
但这位把北宋逼到墙角又亲手扶起来的奇女子,确实用一生演绎了什么叫“优雅的强悍”。
毕竟,能同时被《辽史》夸英明、被宋史黑心机、被民间传说封为战神的人,上下五千年也找不出第二人了吧!
来源:高中历史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