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人越多,Keep为何还没扭亏为盈?这届用户太难带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6 23:35 2

摘要: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各种健身博主的“卷王”日常:有人凌晨五点在小区跑步,有人在阳台跟着帕梅拉练马甲线,还有人晒出健身房打卡记录,配文“自律给我自由”。

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各种健身博主的“卷王”日常:有人凌晨五点在小区跑步,有人在阳台跟着帕梅拉练马甲线,还有人晒出健身房打卡记录,配文“自律给我自由”。

但你可能不知道,就在这些健身爱好者疯狂挥汗的同时,有个叫“Keep”的APP却在还在亏损它2024年亏了5个多亿,市值只剩上市时的六分之一。

这届用户明明越来越爱健身,Keep怎么反而越亏越多?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事背后的“反直觉”真相。

一、健身市场“人满为患”,Keep却在“内卷”中挣扎

现象级数据:

现在全国有8700多万健身房会员,平均每人每月去5次以上。Keep的注册用户更是突破4亿,但它的亏损却从2023年的11亿盈利直接“翻绿”,2024年直接亏到5.34亿。

这就像开了一家连锁火锅店,客人越来越多,但账上反而越来越薄,老板只能靠“卖纸巾和饮料”来勉强维持。

核心矛盾:

用户多≠赚钱多。

Keep的“痛点”在于,它既不像线下健身房那样能收年费,又不像短视频平台能靠广告赚钱。

它活成了一个“夹心饼干”:

上层压力: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免费提供健身教程,刘畊宏、周六野这些大V的粉丝数在Keep上可能只有别家的零头;

下层竞争:卖瑜伽垫、运动手环这些“硬件”,它又打不过小米、迪卡侬,连卖蛋白粉都比不上拼多多的百亿补贴。

举个栗子:Keep的运动手环月销量6000个,小米同价位的卖5万个,差了整整8倍。

这就像开奶茶店,隔壁奶茶店用“第二杯半价”吸引人,你却还在卖原价,自然没人来。

二、Keep的“两大支柱”,为啥成了“两座大山”?

Keep的收入主要靠两块:卖健身装备和卖付费课程。但这两块业务,现在都成了“烧钱窟窿”。

1. 卖货:毛利率低,爆款难续

问题1:赚钱太难

Keep的健身装备毛利率只有27.7%,比卖课低一半。换季打折时,有的产品毛利率直接“负增长”,相当于“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类比:就像你卖奶茶,成本10元,定价12元,结果为了清库存打五折,一杯亏8元。

问题2:对手太强

Keep虽然号称“中国瑜伽垫销量第一”,但遇到专业品牌就有点吃不消了。比如运动手表,小米卖5万,Keep卖6000;

运动服饰,李宁、安踏随便出个联名款都能卖爆,Keep却只能靠“健身人专属”标签硬撑。

用户选择太理性:“Keep的瑜伽垫确实便宜,但李宁的同款还送健身包,为啥不买更划算的?”

2. 卖课:用户不买单,成本太高

获客成本比会员费还高

Keep的会员年费才12.8元,但拉一个新用户要花473元!这相当于“花500元请人吃顿火锅,结果他只付了13元”。

用户“三天打鱼”

会员留存率不到一半,很多人买课后只坚持一周就放弃。华泰证券的数据更扎心:2024年Keep付费课程收入暴跌,连联名奖牌的“情怀营销”都不管用了。

真实案例:2022年Keep和Hello Kitty联名卖奖牌,用户为了“集齐全套”狂刷步数,结果两年后这招失效,用户说:“奖牌放抽屉吃灰,不如直接看抖音免费教程。”

三、AI救星还是烧钱黑洞?

Keep把希望寄托在AI上,喊出“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但现在的进展,更像是“用新债还旧债”。

AI的“表面繁荣”

数据亮点:

Keep的AI课程占比14%,海外APP甚至100%靠AI生成内容。他们还推出“AI教练卡卡”,号称能根据你的体能生成训练计划。

现实问题:

用户对AI课程的接受度低,很多人觉得“AI教的不如刘畊宏直播带感”。更关键的是,AI开发成本飙升,2024年销售费用涨了33%,多花的1.7亿砸进广告里,效果却像“往大海里扔石头”。

用户反馈:“AI教练让我练平板支撑,但我连标准姿势都做不好,它只会说‘再坚持一下’。”

AI的“隐藏成本”

Keep CEO说:“AI投入是‘替换式’的,不是新增成本。”但财报显示,光是AI数据库和云计算的费用就增加了500万到800万。

这就像开奶茶店突然要买全自动机器,虽然省人工,但机器钱、电费、维护费都得算进去。

四、用户“用脚投票”,平台陷入“囚徒困境”

Keep的困境,本质是用户和平台的“双输游戏”。

1. 用户:免费资源太香,何必付费?

短视频的冲击:抖音、B站上有海量免费教程,帕梅拉、周六野这些大V在Keep上开课,但粉丝却在别家平台追更。

“懒人经济”崛起:用户更愿意花10元买蛋白粉,也不愿花12.8元买课程。

真实对话:

“朋友:‘Keep的帕梅拉课程要钱,但抖音能看免费版。’

我:‘那我干嘛不直接去看短视频?’”

2. 平台:内容同质化,差异化难

Keep的课程库有4万节,但用户抱怨“和小红书上的教程一模一样”。更尴尬的是,他们花大钱签约的健身博主,转身就去抖音直播带货。

行业现状:

2024年健身软件付费用户1.2亿,但付费率不升反降,用户宁愿“用脚投票”也不愿掏钱。

Keep的会员渗透率只有10.6%,相当于4亿用户中,只有300多万愿意付钱。

五、Keep的未来:自救还是被收购?

面对困境,Keep的“解药”是“AI+供应链优化”,但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

1. 短期策略:砍成本,押宝AI

砍营销:2025年销售费用会更谨慎,但用户增长可能进一步放缓。

AI商业化:计划用AI生成个性化训练计划,但用户是否买单还是个问号。

供应链升级:运动服装增长16%,但和李宁、安踏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2. 长期出路:找到“护城河”

定位转型:从“健身社区”变成“专业工具”?比如开发体脂监测、运动数据分析等硬核功能。

线下合作:和健身房合作,但乐刻、超级猩猩等对手已经占了先机。

被收购?市值只剩25亿港元,或许会被巨头收编,成为“腾讯系”或“字节系”的健身板块。

健身是门“反人性”的生意

Keep的困境,其实暴露了健身行业的本质:“健身本身是反人性的,而赚钱更反人性。”

用户需要“自律”,但更爱“躺平”;

平台需要“坚持”,但不得不“求生”。

Keep的未来,或许要学学隔壁“小绿鸟”(Peloton):靠高端单车+订阅制,把用户当“付费会员”而非“消费者”。但在中国市场,这条路能走通吗?

至少现在,Keep还在“跑步机”上挣扎前行。至于你我,下次想健身,是打开Keep,还是点开短视频?答案,可能就在你手机的屏幕里。

(全文完)

来源:修罗陛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