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席卷北京城,极端天气频发,普通人如何适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5 17:31 2

摘要:前一天,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关注即将到来的这场大风。外出回来的学生们,拎在手上的塑料袋里,装着为即将到来的大风囤的食物和水。

4月12日8时,许波在登上飞机时,看到只有不到一半的乘客,心大的他,还没有想到两个小时后自己会经历什么。

前一天,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关注即将到来的这场大风。外出回来的学生们,拎在手上的塑料袋里,装着为即将到来的大风囤的食物和水。

4月10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局正式发布大风橙色预警。这是近十年来北京最强的一次风灾预警。当天下午,中央气象台发布了大风橙色预警,这也是全国性大风预警的最高等级。

大风到来的这一天,12日,地图软件上,北京的道路交通罕见地呈现绿色,这座城市的大多数人自觉地待在家中,拍下了被风连根拔起的大树,再眼看着被戴着红头盔的工作人员施工清理运走。

12日20时,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部分区域大风橙色预警,部分地区降级发布大风黄色预警。

经历了一整天的喧嚣后,很多人却生出了一些疑问:似乎这场历史性的大风,不如预警里的如此猛烈?

不过,“树木倒下后压到车”“窗户被风吹掉下楼”“断网超过24小时”……更多发布在社交平台的细节透露出,一场早在预警里的大风,真正影响了城市里普通人原本的平常周末。

气候变化这样的宏大概念,开始渗透到城市、社区和普通人的生活颗粒里。就在这场大风出现的一年前,2024年2月,《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获批。城市韧性,也随着气象灾害和衍生出的不确定性,成为摆在城市面前的课题。

当极端天气逐渐频繁且严重出现,城市如何一次次闯过危机并学得更加“聪明”,城市里生活的普通人已经不可避免被卷入其中,又该如何适应?

租住在天通苑的刘畅收到的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群里更新的当日大风信息。受访者供图

大风吹过北京

在北京生活了32年的李彤彤,第一次因为大风天而囤菜。

但是一天后,对于在西城区长大的李彤彤来说,这场大风的强度并没有自己想象中大。在她的印象中,北京常有大风天,李彤彤家附近又正处风口,她以往就有过在大风天室外艰难行走的经历。

不过,这场风持续的时间,又超出她往常的生活经验,“之前北京的风基本上是一天一天刮的,不会像这样一下预报刮三天。这次感觉预报时间长,而且预警中的严重程度拉得很高。”

在周末来临前,将镜头对准“大风”的直播已经在各个媒体平台开启。11日20时,魏科准时出现在直播间,为网友解释此次大风的形成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在介绍本轮大风的成因时,魏科提到,“北方的春季从来都是多风多沙的季节,每年也会有几次大风天气,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可能前期增温比较厉害。温度对比非常明显,容易产生非常大的风。冷涡从西北向东南走,再把中间的温度对比区域进一步压缩,就会产非常强的大风和降温天气。”

魏科直播时,大风已经来到了北京城,并且逐渐增强。在飞机上经历了目前为止最严重的一场颠簸后,来北京出差的许波比更多人更早了解这场大风的威力。

在乘坐的飞机起飞两小时后,从巡航高度开始下降,许波突然感觉到剧烈的颠簸,“严重到产生了失重感”,许波牢牢抓住了座位两边的扶手,在系紧了安全带的情况下,还是好几次被抛出了座位。

机舱里连连传来多次齐声的惊呼。许波觉得像是坐上了不知道是否安全的过山车,整整持续了一个小时左右。

感觉到飞机已经要贴地了,许波觉得这次落地要稳了,结果飞机又拉了上去,“人都麻了”。直到经历了两次复飞后,这架航班MU5101终于安全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手是软的,腿是抖的。”飞机落地后,许波打开手机,看到一个航班表,才发现这天大多数航班都取消了。

这一天,北京8条地铁高架线路全线停运,7条地铁区段停运,共涉及106座车站。平时早高峰涌进上万人的天通苑地铁站的大门紧闭,住在地铁站附近亚洲最大社区天通苑的刘畅,从地铁通知停运和新闻不断的推送里,伴随窗外狂风的声音,开始渐渐感知到这场风可能真如预警般猛烈。

直到12日12时20分左右,刘畅发现手机WiFi没了网,本身是技术人员的刘畅,第一时间打开电脑查看路由器后台,显示无法链接网络后,发现小区群聊里和微信公众号上,陆续有天通苑的居民反映宽带网断了。

在这之后的一天里,刘畅只能用手机流量,但网络速度也断断续续。后来,他从房东发的朋友圈得知,风吹倒了一个电线杆,又带倒了另一个,检修公司和吊车赶到现场抢修,但具体什么时候恢复,还不清楚。

刘畅房东在朋友圈发布的电线杆倾倒图片。受访者供图

被大风中断的,还有外卖骑手刘炎配送的一天。恶劣天气来临的时候,刘炎通常会出去判断这天是否还能送餐,如果觉得还能应付,他都会坚持。不跑单的一天,意味着他要少200元左右的收入。

12日一早,他骑着车出门兜了一圈,阵风不断的路上,刘炎的电动车被吹得乱晃,体感比前一天冷了不少。顶着风前行,没有防风眼镜,刘炎的眼睛都睁不开。

风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就是跑不快。“平时正常情况下,两分钟左右跑一公里,今天起码时间翻倍。”

在外面吃了饭,刘炎回家难得休息了一整天。作为众包骑手,刘炎相对自由一些,但也不会有补贴,“今天众包跑单的少,大多都是专送小哥在跑,他们也没有办法。”刘炎说,他们不能请假。

被迫休息的,还有困在酒店的游客赵嘉柚。她不断刷新着社交媒体上有关这场大风的情况,焦虑地询问网友还能做些什么。

这次旅行,是她第一次和父亲来到北京。原本按照计划,这一天,她和父亲应该出现在故宫。但前两天开始,北京各大景点都陆续发布公告,宣布12日闭园。她有些不甘心。

计划是从三月就做好的。为了省心,她选择了报团。报团时,赵嘉柚特意询问了天气情况。销售的客服告诉她,北京的天气很好,没有什么预警。那个时候的她没有注意到,从3月中旬开始,北京市气象局多次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和黄色预警,一直到4月10日上午,发布了大风橙色预警。

4月11日,圆明园大水法旁,一棵粗壮的大杨树被砍去树枝。张凌云 摄

大风来临前

在大风来临前的这一天,骑手刘炎从早上八九点出门,一直跑到了晚上九点多回家,一共跑了26单。这一天他的订单,主要都是客户们囤的菜和水。

周五晚,各个平台的蔬菜肉类都被疯抢,刘畅没能抢到。直到周六早上,准备连续居家两天的他发现平台上的物资充足,顺利地订到需要的食物,“早上风不大,十二点前就送到了家。”

他所在的西三南社区群里,社区工作人员不断地在群里更新天通苑所在昌平区的极大风图和北京极大风图。

社区为了这次极端天气的安全巡查工作简报,也发布在了群里。宅在家的刘畅得知,小区里有工作人员在巡逻时发现树木出现了倒伏,紧急通知了车主挪车。

魏科的手机上,从几天前开始,就不断收到来自运营商、应急办、森林消防等不同部门发来的预警短信。春天的大风,对于长期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每到春天遇到沙尘暴,家里会给李彤彤备一块透光但是织得很密的纱巾,上下学时,她都用纱巾把脑袋包着走。

但这一次,紧张的气氛,比喧嚣的大风更早吹进了北京市民的生活里。

一座超大城市要在大风天后快速恢复原有的秩序,一个个城市细胞开始提前反应:原本即将在周末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宣布延期或取消,其中包括了备受关注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提前对4800余株风险树木进行修剪和加固,同时加强巡查;延庆区提前对近1400块大型广告牌完成抗风检测,拆除了30块悬空广告牌;奥运村街道协调辖区商场、楼宇,开放了2100个免费停车位。

4月10日晚上,李彤彤在微信群看到了社区通知,提醒居民大风期间,非必要不出行,建议11日上午采购好未来两天的生活必需品,尽可能减少外出次数。在收到通知之前,看到新闻里的大风预报,李彤彤母亲已经在当天中午购买了不少菜品回家。

4月11日中午,北京朝阳区一家超市内,居民们正在排队为菜品称重。王倩 摄

在朝阳区芍药居的臻鲜生活市集里,女收银员发现从11日7点半上货开始,来买菜的顾客就络绎不绝。不到中午12点,位于市集较后位置的叶菜区和豆制品区域的货物已经销售一空。一位阿姨拿着一把豆角抱怨着没有买到绿叶菜,女收银员笑着劝慰,“您回家把豆角切细点,当叶子菜吃。”

在城市另一边,李彤彤出门时发现,小区的物业和保洁正准备用装石头的方式加固垃圾桶,以防刮风时垃圾桶被掀飞。走到家附近的新街口外大街,她留意到不少行道树的树枝,被提前砍下。

在通州区的一户农村小院,小悦正忙着给院里的两簇郁金香做防风方案。去年12月,小悦第一次种养郁金香,盛开期正好赶上了这次大风,“不想这么美的花受大风影响,一直很担心。”12日中午下班后,小悦和丈夫用塑料膜在竹竿撑起的三角外,围了一圈,把郁金香包在中间。晚上下班后,她还是不放心,又用院子里的铁桶灶和大锅把一簇花罩起来。起风前,她为另一簇郁金香改了方案,家人拉来砖头在郁金香外砌出临时小围墙,小悦又在上面扣了一个纸箱。

小悦为郁金香不断升级的防风措施。受访者供图

更早的时候,一条圆明园工作人员将文物收回仓库的视频广泛传播在互联网上。在天心水面景区,一批在玻璃保护罩内放置的文物,安放在几十棵树下,园方将这些文物小心翼翼拆除玻璃罩,将文物转移到安全地点。

11日下午,在圆明园大水法旁,一棵粗壮的大杨树,被砍去了树枝,树枝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棵杨树树干几乎已经被蛀空,如果被强风刮倒,很有可能伤及一旁的文物。去年5月30日的一场大风,让这座园子损失了300多棵大树。除了关照树木,记者在园内看到,不少指示牌已经被提前放倒,有的还被石块压住。

大风过境,一些北京居民像沿海遭遇台风时那样,给窗户贴上“米字”胶带用来加固。有二十年门窗从业经验孙全,在社交媒体上浏览北京大风的不少视频后,忍不住发了一条帖子提醒,在大风天窗户可能存在的隐患:窗框固定不牢靠;窗户四周结构胶开裂失去和墙贴的粘结;老旧塑钢推拉窗开扇搭接量不足有掉落风险……不少为自家窗户牢固性忧虑的网友留言问他,已发现问题要怎么解决。孙全只能建议,暂时远离窗户,等风走后再处理。

城市韧性

一天后,城市也在渐渐恢复。13日起,北京多条地铁线恢复运营。这天一早6点,赵嘉柚就醒了,一直在搜索北京各大景点是否还开门,是否还有余票。

这一天,所在区降级为黄色预警的北京部分景区发布了恢复开放的通告。不停刷新社交平台的赵嘉柚,终于在十点多买到了天坛下午的联票。

13日早上,李彤彤感觉窗外风力逐渐减小,她又听到院子里传来“收油烟机收冰箱、磨剪子磨刀”的叫喊声。李彤彤记得,那个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的男人一天会来小区两次,但前一天因为大风没有出现。小悦还没有打开郁金香的保护装置,她准备等待大风过后,再看看花的养护状态。

13日中午,李彤彤出门为母亲买生日蛋糕的路上见到的被大风吹倒的共享单车。受访者供图

刘炎一早又出去送餐了。但阵风并不比前一天小,从十点到接近一点,刘炎只跑了45元。车子在阵风下依然跑不快,刘炎不敢接蛋糕单,“如果风把蛋糕从踏板上吹下去,挣的还不够赔的。”

13日下午,宽带网断了24小时后,刘畅再一次发布了一条帖子,评论区有同小区的网友提醒他网络恢复了。刘畅后来得知,是大风导致的天通苑部分住户使用的运营商断网。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从11日就开始等风来,在久等不至的期盼和焦虑中,终于在12日等到了如期而至的大风。但不少北京人还是感受到了和预警中“大风”的落差。

面对这种“落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强调,需要对风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对大范围的风,更需要关注阵风,和风的不均匀性,“有些地方风很强,有些地方并不是很强。”而在防范上,也需要注意,“不是这阵没有风就安全了,很可能下一阵风来了又大了,更需要注意风险。”

针对气象预报里出现的播报概念,魏科介绍到,阵风和平均风计算方法有很大差别。阵风也就是瞬时极大风,风杯计算过程中每秒有四个数据,极大风通常为3秒内风速的平均值,就是这个地方的最大风速;而相对来说,平均风,需要计算2分钟或者10分钟的平均数据,这是一定观测时段内的风速平均值。

而魏科也强调,这次预报里提到的13级大风,也是意味着短时间内冲高到一个数值,并不是一直持续在13级,但在城市里建筑非常多的地方,短时间出现13级风也是非常有破坏性的。

“应对灾害,不能全靠天气预报,整个社会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做在平时的。”近几年,面对公众做气象科普的魏科,最初想要做这些,是因为多年的一场暴雨。他看到那个因为城市内涝而失去生命的年轻人,跟自己年龄相仿,“如果他的风险意识强一些,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遗憾”。魏科觉得,在不断变化的气候背景下,做气候科普,让更多人能够提高的风险意识,规避灾害可能带来的问题。

魏科提到去年北京的一场暴雨,他发现开车必经的一段涵洞低洼地区,从早到晚都有人在打着伞值守,“随时准备在积水高到一定程度时封路。”

“动员起来的社会,和不动员的社会差别完全不一样,过去几年,在预警早就发布的情况下,北京经常会出现等风、等雨的状态。”在魏科看来,这是把灾害预警前置,对于政府、社会和个人来说也非常必要。

在风持续刮向北京的第二天,一条讨论预警必要性的帖子下,宅在家的网友发现,风给这座城市带来的破坏没有以为的严重,是“预警做到位了,树砍了,车尽量挪地库了,这是超大城市治理能力的表现”。

而这次的风,影响到的也不仅是北京。从4月11日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黄淮、江淮西部、江南北部以及四川东北部、湖北等地出现大风沙尘天气,阵风风力普遍在8级以上,部分地区11-13级北京门头沟等地局地超过14级。

“最近几年,三四月份都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这些都是极端天气越来越多的表现。”在魏科看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将会越来越频繁,且越来越严重。他也强调,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不会放过地球上任何一个区域。

普通人生活的城市天气,也会越来越不“按常理出牌”。不仅仅是可能成灾的大风,还有越来越多的暴雨、高温、干旱等等极端天气。十几年前,魏科就做过全球的高温分布研究,当时的北京,一年在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日数最多在20多天,平均也在个位数字。而最近这几年,每年的高温日数已经达到了40多天。而每年的几次暴雨带来的内涝,也成为城市最大的风险之一。

在气象领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气候韧性的概念,而城市如何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魏科介绍了两种应对思路,除了通过碳减排来减缓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强度,另外一点是适应,通过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等等,来增强城市的韧性,“或者可以把它理解为恢复力”。

如何应对已经超越了个人,但目前,“确实没有全球性或者全国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短期内无法解决的话,就得提高城市的韧性,魏科说,“就像北京这样的大风,如果没有全社会的动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完全不一样了。”未雨绸缪,同样的伤害,就能把损失降到最小。

一个周末后,14日,北京轨道交通全线恢复正常运营。北京人的生活,又逐渐回到正轨。这场大风,即将在周一下午停下。

来源:正面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