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对它掉以轻心,认为反正没症状就不用管。但你知道吗?一旦它开始“作怪”,可能意味着胃已经在悄悄走向危险的边缘。
幽门螺旋杆菌,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又遥远,但其实它可能就在我们的胃里“潜伏”。
很多人都对它掉以轻心,认为反正没症状就不用管。但你知道吗?一旦它开始“作怪”,可能意味着胃已经在悄悄走向危险的边缘。
而当某些症状出现时,已经不是“观察观察就好”那么简单了。
如果你也经常觉得胃不舒服,那你一定要认真看完这篇文章。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ylori)是一种喜欢生活在胃黏膜里的细菌。
它“狡猾”的地方在于,能在强酸环境下生存,还能通过分泌酶来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总体感染率约为50%到60%。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个人感染了它。
而且它通过食物、餐具传播,甚至家庭成员之间共用筷子、亲密接触都有可能让它“溜”进你的胃。
很多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后没有明显症状,但当它开始恶化时,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这5个症状,千万别忽视:
第一,饭后上腹胀痛。
不是普通的“吃撑了”,而是一种吃得不多却感觉胃胀、胃痛,尤其是饭后1小时左右更明显。这是胃黏膜受到炎症刺激的表现。
第二,反复打嗝、口臭。
这不是“消化不好”那么简单。幽门螺旋杆菌会影响胃酸分泌,导致食物在胃里滞留时间变长,产生气体和异味。
第三,恶心、食欲减退。
你可能会以为是压力大或情绪不好造成的食欲不振,但如果持续一两周以上,特别是伴有轻微的恶心感,就要提高警惕。
第四,黑便或大便发黏发黑。
这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很多人以为只是吃了某些深色食物,但如果排便颜色持续异常,要尽快就医。
第五,体重莫名下降。
当胃功能被持续破坏,营养吸收受阻,体重就会慢慢下降。这种变化通常是长期的,但却容易被忽视。
这些症状不是简单的“胃不好”,而是可能提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已经在加重,甚至发展到了胃炎、胃溃疡,甚至更严重的病变阶段。
你可能会问,既然知道了感染,为啥不能直接把它“杀掉”?答案是:它太适应“环境”了。
幽门螺旋杆菌能分泌一种叫“尿素酶”的物质,能中和胃酸,让它在胃里“如鱼得水”。
而且它的螺旋形状、鞭毛结构让它可以在胃壁上钻来钻去,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更让人头疼的是,它还具备抗药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对常用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甲硝唑等的耐药率逐年上升。
这意味着,即便开始使用“三联”或“四联”疗法治疗,也不一定一次就能彻底清除。
很多人以为幽门螺旋杆菌只是引起胃炎、胃溃疡,其实它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
研究发现,胃癌的发生和幽门螺旋杆菌有明确相关性。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4年就将它列为Ⅰ类致癌原。
也就是说,它和吸烟、石棉、黄曲霉素并列,是真真正正的“癌前因素”。
它还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甚至有研究指出,它可能与某些心血管疾病、皮肤病的发作有关。
这个看似“只呆在胃里”的微生物,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中国,很多家庭仍有“合餐”的饮食习惯,一家人围坐一起夹菜、共用餐具。这种看似温馨的传统,却给幽门螺旋杆菌创造了传播的温床。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即便知道感染,也因为“没感觉”、“怕吃药”、“懒得去医院”而选择拖延。
这种“等等看”的心理,反而让病情一步步加重。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因医疗资源有限、卫生条件差,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甚至高达七八成。
而一旦感染率高,家庭内的“循环感染”就难以避免。
如果你出现了前面提到的任一症状,不要再犹豫。去医院做一个简单的呼气试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10分钟就能知道结果。
这是目前最安全、准确的检测方法之一。
确诊感染后,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开具抗菌药物联合治疗方案。
现在比较常见的是“铋剂+抗生素+抑酸药”的四联疗法,一般需要持续服药10到14天。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治疗期间务必要按时按量服药,不要自行停药。
否则不但治疗失败,还可能让幽门螺旋杆菌对药物产生抗性,下一次治疗就更难了。
饮食上,也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腌制品,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日常生活中,使用公筷、分餐、避免共饮等简单的改变,就能大大减少传播风险。
很多严重的胃病,其实一开始都是“看起来不严重的小毛病”。
但胃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它不会像心脏一样立刻报警,而是慢慢地、悄悄地被侵蚀,直到你真正感觉不对劲时,可能已经来不及。
如果你经常胃胀胃痛、口臭打嗝、食欲不振,那就别再拿“熬一熬就好了”来安慰自己。
也许,这就是幽门螺旋杆菌在提醒你,它已经不再“安分”了。
听懂身体的信号,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别再拖下去了,现在就行动起来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林国乐,吴开俊,孙运锋,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3,50(07):362-367.
[2]李志勇,陈红,刘红霞,等.幽门螺杆菌治疗现状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24,44(03):177-182.
[3]张丽,赵志刚,许建峰,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2,36(01):98-102.
来源:唐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