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圈刷广告,请蒋大为代言,曾一年卖出80亿的三株为何跌落神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08:34 2

摘要:在90年代的中国,这一切都真实地发生在了一个名叫吴炳新的山东男人身上。他把三株口服液从无人知晓做到了年销售额80亿,创造了营销神话。

你听说过一夜暴富的故事吗?

你相信仅凭一瓶口服液就能建立一个商业帝国吗?

在90年代的中国,这一切都真实地发生在了一个名叫吴炳新的山东男人身上。他把三株口服液从无人知晓做到了年销售额80亿,创造了营销神话。

而那句“三株口服液,造福全人类”的广告语更是在当时响彻全国,其火爆程度相比当下的那句“遥遥领先”毫不逊色。

然而,这场财富盛宴却如同昙花一现,仅仅一年后,三株帝国就因一起意外事件轰然倒塌,令人唏嘘。

这究竟是商业传奇,还是营销骗局?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此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医疗资源仍相对匮乏,对健康和长寿的渴望日益强烈。

彼时保健品行业如同一个巨大的风口,吸引了无数创业者和资本涌入。行业规范还不成熟,监管也跟不上,导致虚假宣传和夸大效果的问题很多。

消费者缺乏科学的健康知识,容易被广告和营销手段误导,盲目追捧所谓的“神药”。

而创始人吴炳新,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市场机遇,同时也更懂得如何利用时代的红利。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三株口服液横空出世。

吴炳新并非商业科班出身,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坎坷”二字来形容。幼年时丧父丧母,全靠兄长拉扯长大,尝遍了人间疾苦。

尽管年幼时过得并不容易,但却并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变得更加敏锐和坚强。从国企销售员到豆芽小贩,再到保健品代理商赚取到第一桶金,吴炳新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三株口服液。

当时三株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双歧杆菌,在宣传上声称可以改善肠道环境,预防感冒,增强免疫力,甚至对癌症、心脏病等重大疾病都有辅助治疗作用。

这些功效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夸大宣传,但在信息相对闭塞的90年代,却很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那时,各种保健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特别激烈。大部分保健品企业都将目光聚焦在城市市场,而广袤的农村市场却鲜有人问津。这片被忽视的土地,却成为了吴炳新和他的三株口服液的崛起之地。

为了能将三株口服液推广到千家万户,吴炳新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构建起一个覆盖全国农村的金字塔式营销体系。

从村级宣传员到乡镇宣传站,再到县级办事处和地级子公司,销售网络遍布全国,触达每一个角落。

超过15万人的销售大军,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农村的各个角落,将三株口服液的广告刷遍了田间地头,甚至连茅厕墙壁也不放过。

这种地毯式轰炸的宣传方式,辅以洗脑式的广告内容,迅速俘获了广大农民的心。

而在当时热门的电视广告方面,三株口服液也不走寻常路。他们并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砸重金在电视黄金时段投放广告,而是选择了非黄金时段的长篇广告反复播放。这些广告通常长达7-8分钟,内容套路化。

首先塑造爱国企业形象,宣称要振兴民族企业,成为“第一纳税人”,引发民族自豪感。

其次鼓吹专家权威论证,请来穿着白大褂的“专家”,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讲解三株口服液的神奇功效,营造一种科学可信的假象。

最后患者现身说法,通过普通百姓讲述服用三株口服液后神奇痊愈的经历,以情感共鸣打动人心。

此外,吴炳新还深谙农民的消费心理,请来了当时深受人们喜爱的歌唱家蒋大为来做产品形象大使。同时他还让销售人员穿上西装,开着豪华轿车下乡,给农民造成一种“城里人都在喝三株”的错觉。

同时,三株口服液的广告语也朗朗上口,易于传播,例如“三株口服液,造福全人类”、“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等,这些口号简单粗暴,却深入人心。

这种“装X”的营销方式,在当时的确很奏效。

在这一系列营销策略的推动下,三株口服液迅速火遍了全国农村,销售额更是一路飙升,从1994年的1.25亿元到1996年的80亿元,创造了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奇迹。

三株的成功,是营销的胜利,也是时代的产物。它抓住了90年代中国保健品市场的特殊机遇,利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和对健康的强烈需求,迅速崛起。

然而,这种建立在虚假宣传和夸大功效基础上的商业模式,注定难以长久。繁荣的表面下,危机正在悄悄积累。

危机四伏,信任崩塌

1996年,三株口服液达到了巅峰,吴炳新也因此登上了《财富》杂志,成了中国最富有的人。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带领三株走向更辉煌的未来时,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却让这个商业帝国瞬间崩塌。

1996年6月,湖南常德退休工人陈伯顺因患有老年性尿频症,听信了三株口服液“包治百病”的宣传,于是花428元购买了10瓶。

服用初期,陈伯顺感觉症状有所缓解,但随着服用量的增加,他开始出现全身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最终在喝完第8瓶后,陈伯顺病情恶化,全身溃烂,于9月3日不幸去世。

陈伯顺的家人将三株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法院鉴定发现,三株口服液中不仅没有其宣传的双歧杆菌,同时还在小鼠试验中显示出毒性,导致心肺肝脾肾等脏器出现病理改变。

法院的判决认定陈伯顺的去世和服用三株口服液有关,要求三株公司赔偿29.8万元。

虽然这笔赔偿金额对财大气粗的三株来说微不足道,但这起事件却如同导火索,瞬间引爆了舆论。

“三株口服液喝死人”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议论,让三株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消费者越来越担心三株口服液的安全问题,曾经的“神药”现在被当作了“毒药”。

消费者开始质疑三株口服液的安全性,销量断崖式下跌,从每月1亿元骤降到不足1000万元。各地的三株销售点也相继关闭,价值7个多亿的产品被堆积在仓库中。

曾经庞大的15万销售团队也几乎全部解散,遭此变故的吴炳新一病不起,住院治疗时还收到了病危通知书。

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快速扩张,三株向银行借了大量资金。现在销量大幅度下滑,公司连债务都还不起,甚至申请破产都没通过。

虽然1999年三株公司在二审中胜诉,证明了在陈伯顺事件中没有过错,但这一切已经太晚了。

公司的形象已经严重受损,消费者的信任荡然无存,曾经辉煌的三株帝国,在短短一年内就灰飞烟灭。

三株口服液的兴衰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商业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商业环境和消费观念。

三株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准的营销策略。它抓住了当时农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对保健品的盲目追捧,利用低成本的广告宣传和极具煽动性的营销手段,迅速打开了市场。

然而,营销并非万能的。三株的失败也正是因为太看重营销,花了太多心思在宣传和推广上,却没怎么关注产品的实际效果和安全性。

这种“重营销、轻产品”的做法,最终导致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也为企业的倒闭埋下了伏笔。

此外,三株事件也反映了当时保健品市场管理的漏洞。那时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虚假宣传和夸大效果的事情经常发生。监管的缺位使得一些不良企业有机可乘,最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三株事件也反映了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90年代时,信息不那么流通,大家更容易被广告影响,对保健品的效果也缺乏合理的判断。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因此在选择产品时更加理智了。

三株的倒下,给整个保健品行业提了个醒。商业成功不能仅仅依靠营销手段,更需要以产品质量为基础,以消费者权益为核心。

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结语

2020年,82岁高龄的吴炳新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推出了一款名为“五株王”的新产品。这款产品的包装和宣传语跟当年的三株口服液很像,依然强调调节肠道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然而,时代已经变了。现在的消费者不像20年前那么容易被夸张的广告所蒙蔽,他们更看重产品的实际效果和安全。

结果,“五株王”没能重现三株口服液的辉煌,市场反应一般。

吴炳新的执念,或许源于他对三株帝国的无限怀念,也或许是他对保健品市场依然抱有幻想。但无论如何,三株口服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来源:情感大师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