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痛风根本不用治,改善的都是误诊了?医生讲出5个真相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09:53 2

摘要:国内外痛风疾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痛风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许多患者听闻"痛风不需要治疗"、"痛风是富贵病"等各种说法,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国内外痛风疾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痛风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许多患者听闻"痛风不需要治疗"、"痛风是富贵病"等各种说法,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作为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面对众多痛风患者的困惑,有必要揭示痛风治疗的真相,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这一疾病。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中引起的炎症反应。

中国痛风患病率近年来急剧上升,已从2000年的0.9%上升至2019年的3.6%,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4.9%

痛风不仅会导致剧烈关节疼痛,还会引发肾脏、心血管等多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第一个真相:痛风绝非"不治自愈"

流传于网络的"痛风不用治疗,会自行好转"说法极其危险。确实,急性痛风发作后,即使不治疗,3-14天内症状也可能自行缓解,这是机体自身抗炎反应的结果。

体内尿酸水平并未下降,尿酸盐结晶仍在持续沉积。未经治疗的痛风患者,60%在首次发作后1年内会再次发作,90%的患者在5年内会再次发作,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会逐渐增加。

中医理论认为,痛风属于"痹证"范畴,与湿热、痰浊、瘀血等因素相关。《黄帝内经》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说明痛风需辨证施治,绝非不治自愈之症。

西医研究也证实,长期高尿酸血症会导致痛风石形成,引起关节变形和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第二个真相:痛风并非"富贵病",与遗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痛风曾被称为"帝王病"或"富贵病",这一认识已经过时。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痛风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多项基因组研究发现,SLC2A9、ABCG2等基因突变与尿酸排泄障碍高度相关。中国医学科学院风湿病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

生活方式也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因素。高嘌呤饮食、过量饮酒、肥胖、代谢综合征都会增加痛风风险。

中医理论认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等均可导致痛风发作。因此,痛风不再是富人专属,普通人群也需警惕。

第三个真相:很多"痛风"其实是误诊,但真痛风必须规范治疗

确实存在"痛风"被误诊的情况。临床上,急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症状与痛风相似,容易造成混淆。

研究显示,基层医疗机构痛风的误诊率约为15%-25%。这也是为何有人认为"痛风不用治疗也会好"的原因之一——他们可能本身就不是痛风。

痛风的确诊需要专业检查,包括血尿酸水平测定、关节液分析、影像学检查等。其中关节液中发现特征性尿酸盐结晶是痛风确诊的金标准。

中医诊断则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别是否属于痛风范畴。真正的痛风必须规范治疗

美国风湿病学会和中国痛风诊疗指南均强调,痛风治疗应包括急性发作期治疗和间歇期尿酸水平控制,目标是将血尿酸维持在360μmol/L以下,这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和随访。

第四个真相:痛风治疗需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最有效

西医治疗痛风的方法主要包括控制炎症和降低尿酸水平。急性发作期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慢性期则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降尿酸药物。

中医治疗痛风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体质不同采用不同方案。急性期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药物包括萆薢、薏苡仁等;慢性期则以健脾益肾、祛风除湿为主,可用独活、桑枝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具有显著优势。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缩短急性发作的恢复时间,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第五个真相:预防胜于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痛风管理的基石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强调痛风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调整生活方式是痛风管理的基石,具体包括:

饮食调整: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控制总热量,保持理想体重。

适度运动:规律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促进尿酸排泄,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组织损伤加重尿酸生成。

充分饮水:每日饮水量应达到2000-3000毫升,有助于尿酸排泄。

情绪管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可诱发痛风发作,应保持心情舒畅。

对既往有痛风发作史的患者,降尿酸治疗不能随意停药。研究显示,痛风患者停药后1年内复发率高达60%,且再次用药难以迅速控制尿酸水平。

痛风不是不治之症,但需要患者与医生共同努力,遵循科学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在控制急性发作的同时,从体质调理入手,全面提高患者健康水平。

同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定期监测、坚持长期治疗是控制痛风的关键。只有遵循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才能真正战胜痛风,实现长期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J]. 中华内科杂志, 2016, 55(11): 892-899.

[2] 李明华, 朱剑, 张奉春, 等. 中国痛风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2, 26(3): 153-159.

[3] 刘湘源, 张卓莉, 王国春.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43(2): 247-25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科普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