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极拳中的 “用意不用力” 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意” 是指以意念引导动作的进行,并非空洞的意,它可以理解为理想、想法。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意” 要求每一动作、每一套路都自始至终在其指挥下运行。比如 “起势” 这一简单动作,需在意识轻轻引导下,两臂前平举
太极拳中的 “用意不用力” 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意” 是指以意念引导动作的进行,并非空洞的意,它可以理解为理想、想法。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意” 要求每一动作、每一套路都自始至终在其指挥下运行。比如 “起势” 这一简单动作,需在意识轻轻引导下,两臂前平举,沉肩,放松下沉,屈膝松腰,然后下蹲,以两肘下坠带动两手轻轻下按。可以说,太极拳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让神经系统去做 “意识体操”,得到锻炼。
“不用力” 并非绝对不用力,而是相对的说法。世界上没有完全不用力的动作,动作的完成需要肌肉的收缩。“不用力” 的含义一是不用拙力,二是少用力气,能用 10% 的力可完成的动作,决不用 11% 的力量。在推手及散打讲,不用力是指相互接触时作用力要达到最小。
从具体含义来说,“用意不用力” 是在太极拳套路的习练过程中,习练者要有意识地关注动作的姿态及姿态的变化,而不要有意识地去发力。人体思维中枢对动作的控制可以是主意识直接控制骨骼肌的发力,也可以是潜意识控制骨骼肌的发力,“用意不用力” 说的就是后者,其中的意就是指动作的姿态,而力就是指完成动作的力量。其目的是进行自我心理控制,意义在于动作过程中骨骼肌发出的力量能够恰好完成整个动作,而没有多余的 “过力”。
在太极拳套路的习练过程中,习练者要做到 “用意不用力” 就是要专注于自身的动作姿态,不能有假想敌,不能有向外发力的念头,也不能有意地抻拉自身的肌肉和筋骨。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在习练过程中手指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放松的、分开的,因为在太极拳套路的习练过程中,手指的负重最少。
总之,“用意不用力” 就是要求在太极拳套路的习练过程中保持 “动作的意识” 为主意识,而其它意识只能是潜意识,其中也就包括 “用意不用力” 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存在是实现 “动作的意识” 为主意识的保障,也使得太极拳套路既可以作为导引术来习练,以达到调节身心状态,为静气功的修炼创造有利条件;也可以作为太极格斗技术的基本功来习练,以达到建立腹式呼吸的动作习惯,为 “虚灵顶劲” 的形成创造条件。所以习练太极拳套路的人一定要通过对太极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来建立起 “用意不用力” 的意识。
练拳时头脑中无杂念,想动作要领和轨迹,做到 “先在心,后在身”。在练习太极拳时,应让头脑保持空灵状态,摒弃一切杂念。在动作开始前,用感觉思维去思考动作的要领、方法以及运行轨迹。当一个动作开始后,随着运动的进行,思考下一个动作的起始、发展和结束,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练拳结束。通过这种方式,让意识始终引领动作,真正做到 “先在心,后在身”。
切忌把意识贯注于呼吸或劲力上,防止动作凝滞或僵硬。如果将意识集中在呼吸上,刻意地去控制呼吸,会导致动作变得凝滞,无法达到 “吸则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 的技击效果。而若把意识放在劲力上,有意识地用力,则会造成动作僵硬。太极拳要求用意识蓄养精神来引导动作,而非将意识贯注于呼吸或劲力上,应把动作的方法要领潜藏在脑子里,通过大脑的感觉思维恰如其分地反映到肢体上。
从技击意义来说,要有意识地假设与对方交手,使肢体感觉更灵敏。从技击角度看,意识的存在至关重要。练拳时要有意识地假设与对方准备交手,这样能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皮肤有小虫爬行之感,手指肚微微出汗。这种以意领先的方式能使竞技中肢体的感觉更加灵敏,从而实现 “后人发,先人至”。在推手中,若准备发放者的意识深而远,就能准而狠地将对方发放出丈外。
做放松的意识练习,如语言刺激,达到周身放松。可以进行语言刺激的意识练习,例如甲方对乙方进行诱导性语言刺激,从两脚开立到两目微闭,再到各个身体部位的放松,往返一两次,使乙方进入安静状态,有前后摇晃之感,从而达到周身放松、不偏不倚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声音要柔缓,速度稍慢。通过外界诱导性语言刺激训练,并在练拳中逐渐强化内意识,使其形成 “自动化”,以意识引导动作。
从动静两方面练习,包括桩功和专门性练习。(1)桩功 —— 站桩。站桩是一套固定不动的拳架子,练习时从拳路中拿出一个动作,摆好姿势固定不动,用意念指导动作。如左 “抱七星”,通过想象是否做到上肢松劲、上下贯串一气等,增强意识能力和下肢力量,使盘架子时周身松沉。
(2)专门性练习。每个太极拳动作都有技击意义,在推手或盘架子中,要用意养蓄精神意识来引导动作。初学太极拳时,结合套路中的动作培养意识,在未动之前先想动作,运动之后边做边想下一个动作,把意识与动作结合起来,使意、气、劲三者合而为一。
随着动作熟练,不断深化意识,做到以意运臂。随着动作的熟练,用意逐渐细致,不断使意识深刻化。用意识指导手臂和各个部位的着力点,逐步做到以意运臂。在这个基础上练拳时,结合技击方法用意,像拳谚所说 “有人若无人,无人似有人” 进行假设性练习,根据技击技术原理,用意识引导手臂的着力点转换,全神贯注,以意领先。
在学习太极拳的初期,习练者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打好拳架上。此时,由于初学者对太极拳的动作和要领还不够熟悉,往往容易使用拙力僵力。若过分强调 “用意不用力”,可能会让初学者感到无所适从。因此,这个阶段更应强调松静自然。
初学者在练习时,思想应集中在该打哪一式、姿势是否正确以及路线怎么走等方面,如同初学书法,先从练一横一竖开始,不求深究原理。此时的动作多为机械地模仿,还未能达到用 “意” 来引导动作的境界。练习者应保持安静状态,精神集中,避免心不在焉,以确保能够准确地模仿动作,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习拳者熟练掌握了拳架,动作达到规范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手上会出现麻、热、胀的感觉,这表明有了初步内气。此时,可以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劲力运用方面及有关的想象上。
例如,在运用捋劲时,要有持住人体某一部位的想象;按劲时,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意念活动从机械的动作转变为用意念引导动作。随着 “招熟” 而逐渐 “懂劲”,太极拳方面的技巧也逐渐熟练。这时,拙劲已除,动作变得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合乎拳法。小力能够战胜大力,此阶段可称为 “用意不用力”。
到了更高层次,应是 “不用意不用力”。举手投足之间发人丈外的太极拳家,出手即招,也就无所谓招。“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是习拳者梦寐以求的 “神明” 阶段。
在这个阶段,习练者的动作已经达到了自然而然的境界,无需刻意用意或用力。每一个动作都是身体的自然反应,如同本能一般。此时,习练者已经超越了对技巧和劲力的追求,进入了一种更高的境界,达到了身心合一、随心所欲的状态。
从健身角度看,能锻炼神经系统,调节各个系统功能,达到治病、健身目的。在太极拳运动中,大脑神经集中在动作上,运动神经的兴奋性高,能驱逐和抑制病神经的兴奋性,缩小疾病活动范围。除肢体活动外,太极拳更能锻炼神经系统,其营养机能可调节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营养,增强新陈代谢。意识与动作相结合的练法,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功能性刺激和积极训练,有助于被疾病抑制或衰退的功能重新兴奋,从而调节各个系统功能,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从技击意义来说,能使竞技中肢体感觉更加灵敏,“后人发,先人至” 获得成功。练拳时有意识地假设与对方交手,能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皮肤有小虫爬行之感,手指肚微微出汗,肢体感觉更加灵敏。在推手中,准备发放者意识深而远,就能准而狠地将对方发放出丈外。以意领先能使竞技中肢体(接触点)感觉更加灵敏,实现 “后人发,先人至”。
注意力集中,保持安静状态。在练习太极拳时,注意力的集中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要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太极拳的动作上,排除外界的干扰和杂念。保持安静状态,让自己的身心都沉浸在太极拳的世界里。就像在一个宁静的湖泊中,只有自己和太极拳的动作存在。可以通过调整呼吸,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从而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当我们全神贯注于太极拳时,能够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要领和节奏。
放松,不用拙力,使身体关节舒展圆活。放松是太极拳的关键之一。不用拙力,意味着摒弃日常生活中习惯的僵硬用力方式。要让身体的关节舒展圆活,如同画大圈练太极拳一样,从画大圈到画中圈再到画小圈,逐步将身体内的重要骨环、关节画开、画活,达到身肢放长的目的。懂得太极拳中三节的道理,人体全身有根节、中节、梢节三节之分,在练拳画圈的时候,一定要三节依次运动,通过久而久之有意识的练习,就能达到节节贯通,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松活流畅。同时,懂得无处不缠丝的道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练功方式,也是化掉身上僵劲产生太极拳弹性掤劲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身体各部位的螺旋运动,沟通周身经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解三焦,和平阴阳,内壮五脏,而又柔活骨节、肌腱、筋韧,外强筋骨。此外,要做到放松,还需注意肌肉、骨骼、筋、臂、腿、腰等各个部位的放松方法。例如,肌肉的放松要如同棉絮状轻轻附在骨骼上;骨骼的放松要感觉骨关节处有明显缝隙,如同脱节,骨内之髓细如蚕丝,身体除骨之外别无一物,通体透空;筋短就紧,筋长就松,要通过拉伸幅度的增大来提高松的幅度;
松臂先松肩,肩松开后,臂就如 “秋千” 一样会自由摆动,然后再松肘、腕;松腿先松胯,松胯就是先松腹股沟,然后再松膝、踝,腿的各个关节如同 “铁链” 一环套一环;腰的放松要脊椎骨根据生理正常姿态竖起,有意识地向下松垂,不可故意后屈或前挺,还要有意识地放松胸肋和腹部肌肉,感觉 “腰隙” 间好像有轴承,腰椎好像是弹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 “柔腰百折若无骨”,全身放松,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全身各个关节松开,肌肉全部放松,达到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其中” 的境界。
掌握技巧,力与巧相结合,达到刚柔相济、四两拨千斤。对于太极拳来说,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力与巧相结合,不能偏废。学拳时,要有合乎太极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挥肢体按太极拳套路的法来进行学习锻炼,掌握运用,而不用拙力。并且通过持久锻炼产生合理的巧与力来,这就是缠丝劲,或内劲。平时学拳要求姿势正确,就是使学拳、练拳、用拳的形式与时间、方向配合好。比如,采、挒、捋实际都是随对方来劲向自身左右两方引进落空的方法。只有把技巧练好,才能达到刚柔相济,进而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
在太极推手中,要切实贯彻 “舍己从人” 这一战略思想,不想动、不主动、不妄动、随人而动,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做到静观其变、乘虚而入、以弱胜强。切实采用 “引进落空” 这一战术思想,对方进攻哪里,哪里就让位出来,引其进入,毫不费力使其扑空,或者稍加旋转,使其力沿切线滑掉。熟练运用 “不顶不丢” 这一基本原则,对方进攻时,不在对方进攻的点上顶着阻挡其前进,也不退得过快或过慢而离开对方,始终与其连随,像蝇虫落在人身上一样,黏贴在接点上随人而动。做到接劲就走,无抵抗之意,也无本能反应的顶抗之力,让对方感觉空洞无物。
同时,在太极拳中,要学会借力,顺着对方来势从侧面施加力量使其改变方向,在对方强弩之末之际再施加小巧之力将其重心平衡打破,从而达到击倒对手。要学会画 “圆”,处处走圆弧,含胸拔背,圆档,转膝旋跌,腰如车轴,牢记 “轴轮原理”,自己走车轴,对方走 “车轮”,以短击长、以慢制快,后发先至。要稳住 “根”,保持身架端正、重心恰当,不偏不倚,不断调整重心位置,让对方打来的每一拳都落在重心之外,无法真正击中我们,通过旋转化解对方的力量,从而达到借力打力的效果。
来源:大夜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