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山村来了个小媳妇 村里人都不待见 三年后洪水来袭她救全村老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10:31 3

摘要:我是板桥村的李满海,今年五十有六,在村委会当个闲职,兼着村里的广播员。以前算个会说话的人,总爱评论村里的大事小情,可自从三年前杏花村的那个”疯婆娘”搬来,到去年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之后,我嘴皮子利索了大半辈子,突然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

我是板桥村的李满海,今年五十有六,在村委会当个闲职,兼着村里的广播员。以前算个会说话的人,总爱评论村里的大事小情,可自从三年前杏花村的那个”疯婆娘”搬来,到去年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之后,我嘴皮子利索了大半辈子,突然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

三年前的夏天,杏花村嫁来了个姓李的小媳妇,叫李小芬。说是嫁过来,其实是她花了一万八买下了杏花村边上王老瘸子的破草房。那房子歪歪扭扭的,我看着都担心哪天一阵风就给掀了。

“谁家闺女娶不进好人家,非要自个儿花钱买个破屋,图啥呢?”村口杨大娘掐着腰,看着从村道上经过的李小芬。

李小芬个子不高,有点微胖,皮肤黝黑,看着三十出头的样子。别人跟她打招呼,她就低着头走过去,偶尔点点头,从不多说一句话。就这样,村里给她安了个”疯婆娘”的外号。

我老伴儿说:“满海,你那广播喇叭放着有啥用,帮忙打听打听,这不明不白的女人,会不会是逃犯啊?”

我那会儿也半信半疑,趁着去镇上开会的机会,找了派出所的小王打听了一下。回来就跟全村人说:小芬是个孤儿,在城里打工攒了点钱,觉得城里压力大,想回农村过日子。

“城里人咋想不开要回农村受罪?”村里人议论纷纷,这反而让大家更加看不懂她了。

李小芬不像一般人家的媳妇那样爱往村里人家串门。她每天早出晚归,背着个旧书包,里面不知道装了啥。村里的娃娃们起初还好奇,跟在她后面,她也不恼,只是掏出几颗水果糖,然后继续赶路。久而久之,娃娃们没了新鲜劲儿,大人们也懒得理她了。

那年中秋,我给全村喊话,说是县里下发资金,要在河堤边修个观景台,需要村民投工投劳。李小芬竟然第一个跑来报名。

“她一个女的,能干啥活?添乱吧。”村长老张撇了撇嘴。

结果让大伙儿跌破眼镜的是,李小芬不仅能搬砖,还会看施工图纸。村里老石匠看了她指点的地方,又惊又喜:“这娘们儿懂行啊,这地基打得确实比图上的稳当。”

但即便如此,村里人还是不愿意跟她一块吃饭。干活时,大家聚在一起,她就自个儿蹲在角落,打开饭盒,里面总是一样的咸菜配米饭。

有一回,我路过她屋子,看她在后院挖坑。好奇心驱使我问了一句:“小芬,挖这么深的坑干啥用啊?”

她愣了一下,低声说:“存水用。”

“咱村就在河边,水都快漫到脚面了,还用存水?”我笑着问。

她没回答,只是往坑里放了几块石头,又铺了一层沙子。后来我才知道,那叫”过滤层”。

去年夏天的那场暴雨,把我们几个村子都给淹了。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听见外面有人拍门。

“满海叔!快起来!洪水来了!”是李小芬的声音。

我一开门,只见她浑身湿透,手里抱着一摞塑料袋:“快把重要东西装好,带上老人孩子,往山上走。”

我还没反应过来:“啥洪水?昨晚下雨是大了点,但…”

她打断我:“上游水库泄洪了!镇上电话打不通,我刚从河边回来,水位已经涨了两米多!”

我半信半疑,但还是喊醒了老伴儿。等我再出门时,已经看到李小芬在隔壁王大爷家敲门。那王大爷耳朵不好使,平常都是我们用广播喊了几遍他才听得见。

“你先去通知别人,这老头子我来想办法。”我对她说。

我顺着村道跑了一段,突然想起村委会有大喇叭。跑到办公室,开了紧急广播:“各位乡亲们注意!河水暴涨!上游水库泄洪!请带上老人孩子,立即往山上转移!”

喇叭声刚落,我就听到远处”轰隆”一声,大水裹挟着泥沙从拐弯处涌了过来。

那一刻,我才知道李小芬说的是真的。

等我赶回家,想去背我八十多岁的老岳母时,发现李小芬已经在那儿了,她把我岳母背在背上,怀里还抱着隔壁刘寡妇家那个两岁大的娃娃。

“满海叔,你先带着婶子走,我把老人和孩子送去安全地方后就回来帮你。”说完,她就踩着没过小腿的洪水,一步步艰难地往高处走。

我赶紧叫上老伴儿,顺着村道往山上跑。沿路看见好几户人家都在搬东西,有的还在犹豫要不要走。

“来不及了!快走!”我大喊。

水涨得很快,不到半小时,村里的低洼处已经一片汪洋。我们这些年轻力壮的,爬到了山坡上,回头一看,还有几户老人家被困在屋里。

最危险的是住在河边的张大爷一家。老两口腿脚不好,平时都是儿子照顾,可儿子前两天去县城办事还没回来。

“张大爷他们没出来!”有人喊道。

我们眼睁睁看着洪水漫进他们家院子,却没人敢下去。这时候,一个矮小的身影从水里蹚过去,正是李小芬。

“疯了吧?那水都到腰了!”村长老张倒吸一口冷气。

但李小芬就像没听见一样,顶着水流,一步步挪向张大爷家。水漫到她胸口时,她似乎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整个人栽进水里。村里人都惊呼起来。

过了几秒,她又冒出水面,手里多了一根长竹竿,顺着竹竿刺入淤泥,一点点向前挪动。

“聪明!”村里老支书感叹,“用竹竿探路,水下有坑就能知道。”

我们看着她进了张大爷家,过了十多分钟,她扶着一个白发老人从屋里出来,接着又回去扶出另一个。她把两位老人安顿在二楼,又在屋顶上绑了一块红布,向我们这边挥手示意。

“那是求救信号,让救援队知道屋里有人。”有人说道。

那天,她来来回回,救了六七户老人,其中包括平时最看不起她的杨大娘一家。到下午,救援直升机才姗姗来迟。李小芬在张大爷家的二楼,用床单打了个信号弹,指引直升机降落在村委会前的空地。

洪水退去后的第三天,我们才能回村看看。村子一片狼藉,但人员却奇迹般地没有一个伤亡。最神奇的是,李小芬那个破草房居然还立在那儿,就是后院被冲了大半,露出了她之前挖的那些大坑——现在我才明白,那些不是”存水用”,而是排水沟,把洪水引向无人的荒地。

“小芬早就预料到会有洪水?”王老瘸子啧啧称奇。

后来镇里来人调查,才知道李小芬原来是水利局的技术员,因为举报上游违规采砂被调到偏远的乡下办事处,后来索性辞职,买下这处房子定居。她看过地形图,知道这一带历史上曾有过大洪水,就提前做了准备。

“她为啥不早说呢?”我问道。

镇长苦笑:“说了谁信啊?她报告过县里,说这地方防洪有隐患,被领导一顿批,说她危言耸听,影响社会稳定。”

第四天,李小芬在家门口挂了个牌子:水灾自救互助点。每天来找她问问题的人排起了长队。有问房子怎么修的,有问赔偿怎么申请的,甚至还有来问她葡萄架子怎么扶正的。

她开始多说话了,脸上也有了笑容。每天早上,她还会在村口的大榕树下做几套广播体操,村里的老人也跟着一起做。

杨大娘有天对我说:“这闺女挺好的,就是不会打扮,要不给她介绍个对象?”

我笑了笑没答话。前几天我去她家送锅盖(我家的被风刮到她院子里了),看到她桌上放着一张照片,是她和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的合影。照片旁边是个铁盒子,里面放着一块军用手表和一封信。

我没多问,把锅盖放下就走了。出门时,看见她院子里种了一排向日葵,花盘朝着东边,那是杏花村的方向。

这几天,县里来人说要表彰李小芬,给她发个”见义勇为”的奖状。她听了直摆手:“别,别,我就是做了该做的事。”

后来,她用那一万块钱表彰金,在村口修了个小广场,安了几张石凳,给老人们乘凉用。广场中间有块石碑,上面刻着:“风雨同舟,守望相助”。落款不是她的名字,而是”板桥村民”。

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村口的大喇叭响了,是李小芬的声音:“各位乡亲,河堤加固工程明天开始,请有空的乡亲来帮忙…”

醒来后,我想了想,去村委会翻出了尘封多年的”村民议事簿”,在第一页郑重地写下:“建议推选李小芬为村民小组长”。

如今村里再没人叫她”疯婆娘”,大伙儿都亲切地叫她”小芬”,就像她本来就是这村里的人一样。

今年开春,她院子里的那排向日葵又长出新芽了。我听村里人说,她可能要去杏花村相亲。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我知道,无论她去哪儿,都会有人记得她在大水来时的样子——满身泥水,却把那么多老人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这几天下雨,我总觉得河水涨得有点快。晚上睡不着,就想着明天是不是该去看看李小芬院子里的那些排水沟,学着她的样子,给自家后院也挖几条。

毕竟,人这一辈子,要经历的风雨还长着呢。有时候,看不惯的人,可能恰恰是最懂你生活的人。

来源:张富强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