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有三不随”,别管好不好意思,这四种礼不要去,没有任何意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6 07:41 2

摘要:"老李,我儿子下周结婚,特意请你来喝杯喜酒。"她满脸笑意,站在门口,身后的楼道飘来饭菜香。

"家里来客了?"老陈探头问我,脸上堆满笑。

我摆摆手:"没,就收拾收拾。"

回到小城安定居住已经半年了。手头这套房子是单位分的,八十年代的老楼,三室一厅,够宽敞。

大半辈子辗转各地,终于回到出生地定居,心里踏实。

那天,我正整理书柜,社区主任赵大妈敲门进来,手里捏着个红色请柬。

"老李,我儿子下周结婚,特意请你来喝杯喜酒。"她满脸笑意,站在门口,身后的楼道飘来饭菜香。

我放下手中的《红楼梦》线装本,擦了擦手上的灰。

"恭喜恭喜,小赵成家了。"我客气地说。

赵大妈眼睛在我家客厅扫了一圈,目光落在墙上那幅字画上,那是我退休时同事们送的"淡泊明志"四字。

"这字不错啊,谁写的?"赵大妈问。

"单位老王的,他老爹是书法家。"我笑笑,给她倒了杯菊花茶。

赵大妈顺势坐下,搓了搓手:"现在物价高,婚宴定在国际大酒店,一桌两千八。"

她压低声音,带着几分炫耀:"我们这次排场大,请了十五桌,还请了市里电视台的主持人。你是大学老教授,领导退下来的,随个大红包吧!"

窗外,天空飘起小雨,打在老式铁窗框上,发出零零碎碎的声响。我心里微微叹气,这场雨,像是我心中泛起的涟漪。

"赵大姐,实在不好意思,我有个规矩,婚丧嫁娶的礼不随。"我犹豫片刻,还是把请柬还给了她。

赵大妈的表情像是晴天被浇了盆冷水:"这是什么规矩?城里人都这样?"

我摇摇头:"不是城里乡下的区别,是我个人原则。攀比随礼没意义,这份人情越欠越重,我看不惯这风气。"

赵大妈脸色一下变了,从茶几上拿起那杯没动过的菊花茶,喝了一口,又放下。

"李教授,大家都知道您有学问,在大学当了一辈子老师,但也不能不懂人情世故吧?"她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悦,"我儿子结婚,整个小区都来捧场,就您例外?"

"赵大姐,真不是我故意刁难。"我看向窗外,雨水顺着玻璃流下,就像我脑海中的往事,"我自己有苦衷。"

"什么苦衷能大过邻里情分?"赵大妈站起身,拿起请柬,冷笑道,"听说您资助了老孙的孙子上大学,那可是几千块!对邻居的娃倒是大方,对我们的喜事却不施舍半点情面。"

送走赵大妈后,我坐在窗前的藤椅上,望着楼下孩子们踩着水坑打闹。雨后的阳光斜照,给积水的地面染上一层金色。

老式收音机里传来《渴望》的主题曲,是邻居老张家传出来的。那熟悉的旋律,带我回到了九十年代初。

想起当年,我也是一腔热血的青年,哪知人到中年,最怕的就是这些随礼应酬。

我打开老橱柜,从最底层翻出一个旧皮箱,锁扣已经生锈,打开时发出"吱呀"一声,像是岁月的叹息。里面有一摞发黄的存折和记账本,还有一叠老照片。

照片上的女儿穿着八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裤,扎着高高的马尾辫,笑容灿烂。那时她刚上高中,是班里的尖子生,我和妻子盼着她能考上北京或上海的名牌大学。

一九九三年,女儿高考那年,我们住在单位分的筒子楼,冬天屋里冷得能看见白气,烧煤球炉子的烟经常呛得直咳嗽。

我翻开那本发黄的记账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那年的开支:王老师女儿结婚,随礼300元;刘科长母亲过世,随礼200元;李主任儿子满月,随礼100元……一年下来,随了十二份礼,几乎掏空了家底。

那年月,我月工资才两百出头,妻子在纺织厂打工,每月一百多点。一年随的礼,差不多花了我们半年的收入。

结果女儿差两分没考上重点大学,我们连复读的钱都拿不出来。

她最后去了本地的师范学院,学了中文,毕业后分配到了县城中学。虽说工作不错,但看到她偶尔望着远方发呆的样子,我心里总有一种亏欠。

回忆的苦涩化在舌尖,我拿起冷掉的茶,一饮而尽。

第二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在小区花园晨练,遇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

"李教授,早啊!"老王打着太极,远远地喊我。

我点点头:"老王,早上好。"

"李教授,你这人真是怪,连赵主任的面子都不给?"穿红背心的王阿姨凑过来,阴阳怪气地说,"人家儿子结婚,大喜事,你这老同志不随礼,像话吗?"

我只是笑笑,继续做我的广播体操。

"可不是嘛,听说赵主任儿子对象可是医院的护士长,家里条件可好了,"旁边的刘大妈接茬,"到时候他们请的可是水晶大厅,一桌酒席两千八!李教授,你得随个大红包,少说也得五百起步啊!"

我擦了擦额头的汗:"各位,我这人有原则,婚丧嫁娶的礼不随,请你们理解。"

"什么原则不原则的,就是小气!"有人在背后嘀咕。

不出所料,赵大妈儿子婚礼那天,小区议论纷纷。早上有人故意在我家门口大声聊天:"今天赵主任家喜事,整个小区都去,就李教授家不去,真是孤僻!"

我关上门,整理多年收集的书籍,打算捐给社区图书室。

书架上的老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九十年代初全家去颐和园的合影,女儿刚上高中,眼睛亮亮的,充满希望。照片旁边是她高考成绩单,594分,距重点线差2分。

那张纸已经泛黄,但分数依然刺眼,每次看到都像扎在心上。

正整理着,敲门声响起。

"谁呀?"我问。

"李教授,是我,老孙。"

我打开门,是楼下的保安老孙,他今年六十出头,一辈子没结婚,一个人带大了弟弟的孩子,后来又带孙子,是小区出了名的苦命人。

"老孙,请进。"我引他坐下。

老孙搓着手,满脸愁容:"李教授,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您。我孙子考上大学了,家里凑学费有点困难..."

我给他倒了杯茶:"恭喜啊,孩子考上哪所学校了?"

"重庆医科大学,想当医生。"提起孙子,老孙眼里有光,"孩子从小没爹妈,跟我长大,爱看书,特别想当医生。"

我点点头:"好专业,就是学费不便宜。"

"是啊,"老孙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像田野里的沟渠,"第一年学费住宿费要一万多,我攒了大半辈子才五千。向亲戚借了一些,还差三千多。"

我起身走向书房,那里有个老式保险柜,是我退休时单位发的。打开柜子,拿出准备好的信封:"老孙,这是八千块,算我借给孩子的,等他毕业工作了再还也不迟。"

老孙惊得站起来,那双干活磨出茧子的手在身前不知所措:"这...这不合适...您儿子女儿都有,这么多钱..."

"没什么不合适的,孩子有志气,就该支持。"我递过信封,沉甸甸的,"我这辈子没做什么大事,但还是想为社会做点贡献。再说,我女儿也上过学,知道求学的不易。"

老孙接过信封,眼眶湿润,谢了又谢,临走时还从兜里掏出一个红本本:"李教授,这是我的存折,您看,我一定会还您钱的。"

我摆摆手:"不急,等孩子学成了再说。"

老孙走后,我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的老榆树。那树有几十年历史了,经历过风吹雨打,却依然挺立。就像人生,历经沧桑,仍要直面风雨。

婚礼过后一周,小区里关于我的议论更多了。有人说我抠门,有人说我架子大,也有人开始猜测我为什么资助老孙的孙子。

我依然每天早起晨练,看书,偶尔去社区图书室整理捐的书籍。面对窃窃私语,我选择沉默。

一天下午,正在阳台给几盆老绣球浇水,门铃响了。

打开门,是赵大妈,手里拎着一篮子水果,脸上表情复杂。

"李教授,打扰了。"她进门,把水果放在茶几上,"这是我儿子婚礼剩的水果,给您尝尝。"

我笑了笑:"赵大姐,不用客气。"

赵大妈看了看我客厅墙上的全家福,那是去年女儿全家来看我时拍的。女儿站在中间,笑得灿烂,旁边是女婿和孙子。

"听说您资助了老孙的孙子上大学?"赵大妈问,语气里带着一丝试探。

我点点头:"孩子争气,想当医生,帮一把是应该的。"

赵大妈坐下,欲言又止:"可您连我儿子婚礼都不来..."

我给她续了杯茶:"赵大姐,你记得九三年吗?"

赵大妈愣住了:"九三年?"

"那年你丈夫得了急性阑尾炎,住院手术,我家里再困难也凑了五百块给你。"

赵大妈愣住了,显然没想到我会提这事。那时候五百块可不是小数目,够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了。

"当时我没开口,你们也不知道我家困难。"我走到书架前,拿出那本记账本,"那年,我因为随了太多礼,家里没钱给女儿复读,她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从那以后,我就立了规矩:婚丧嫁娶的礼不随,但真正需要帮助的,我不会袖手旁观。"

赵大妈看着记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沉默了。

她轻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些..."

我请她坐下,拿出一张珍藏多年的照片:"你看,这是我女儿高考那年,她多想上北京的大学啊。"

照片上的女儿穿着白衬衫,站在学校门口,眼里满是憧憬。

"那年她查分后,哭了一整夜。我和她妈坐在床边,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我把照片放回抽屉,声音有些哽咽,"后来她去了师范,当了中学老师,生活也不错。但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时能给她一次复读的机会,她的人生是不是会不一样?"

赵大妈沉默了好一会儿,最后说:"李教授,我真不知道您有这样的故事。"

"没什么对不起的,"我笑道,"人生在世,与其攀比面子,不如量力而行,真诚相待。礼尚往来本是美德,变成负担就失去了意义。"

赵大妈点点头:"李教授,我明白了。您不是小气,是有原则的人。"

我送她到门口,她突然转身:"李教授,下礼拜我们社区有个座谈会,想请您去说说这事,让大家都明白明白。"

那晚,我坐在书桌前,翻看女儿寄来的信。她在县城教了十几年书,桃李满天下,去年评上了特级教师。她在信中说,虽然没去成名牌大学,但在普通学校里做出了不普通的成绩,也很满足。

信的末尾,她写道:"爸,其实我早就不在乎那两分了。您和妈这些年的教导,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价值。您常说的'礼有三不随',我现在也在实践,把更多的心思和资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看着信,我眼角有些湿润。窗外,初秋的月光洒在老槐树上,树影婆娑,像极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后来的日子,小区里慢慢多了一种风气:谁家有喜事,不再强求随礼;谁家有困难,邻里主动帮忙。

有次社区组织义演,我带着几本民国时期的老书去捐给活动,没想到引来许多爱书人的注意。

"李教授,这《红楼梦》线装本少说也值几千吧?"社区文化站的小张惊讶地问。

"书放在我这儿落灰,不如给喜欢的人看。"我笑着说,"知识是用来传播的。"

那天,我还遇到了老孙和他孙子。那孩子刚放暑假回来,穿着朴素的T恤和牛仔裤,眉眼间透着股聪明劲儿。

"李爷爷,我这学期成绩全班第一!"他兴奋地告诉我,递给我一个笔记本,里面记录了他一学期的学习心得。

我翻看着笔记本,看到一行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感谢李爷爷的帮助,我一定努力学医,将来救死扶伤,回报社会。"

老孙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李教授,多亏了您啊,要不是您帮忙,孩子上不了这么好的学校。"

"孩子有出息,是你们家的福气,也是社会的福气。"我拍拍老孙的肩膀。

去年冬天,老孙的孙子放假回来,特意来感谢我。那个瘦高的大男孩,眼睛里闪着执着的光芒。

他站在我的书房,好奇地看着满墙的书:"李爷爷,您这些书看完了吗?"

我笑了:"有些看了几遍,有些翻过就放下了。知识如大海,哪有看完的时候?"

他点点头:"医学也是,教授说学医的路走到老,学到老。"

听着他的话,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梦想。那时候也想着要改变世界,后来才明白,改变自己,影响身边的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你知道吗?"我对他说,"我年轻时也想过学医,但阴差阳错去了师范。教书育人这些年,看着学生们成长,也是种幸福。"

"李爷爷,我将来一定会当个好医生,不辜负您的期望。"他认真地说。

我笑着摇头:"不用为了我,为了你自己,为了那些将来需要你帮助的人。"

春节前夕,社区组织了一次"理性随礼"倡议活动,让我去讲几句。小区活动室里坐满了人,有老面孔,也有新邻居。

我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突然有些紧张。毕竟退休多年,很少面对这么多人讲话了。

"各位邻居,"我清了清嗓子,"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礼'这个字。"

台下安静下来,都看着我。

"礼,本意是敬重,是心意。可现在的随礼,变成了攀比,变成了负担。"我缓缓说道,"我这辈子立了三条规矩:婚丧嫁娶的礼不随,不是不懂人情,而是不想让人情变味;困难之时的帮助不推,这才是真正的情谊;知识和智慧要分享,让好的思想传递下去。"

台下有人点头,也有人交头接耳。

"记得我的女儿高考那年,因为随了太多礼,家里没钱让她复读,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从那以后,我就决定,把钱和心思用在刀刃上,帮助真正需要的人,而不是用来攀比面子。"

我拿出那本记账本和女儿的照片,放在投影上。记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女儿眼里的失落,让台下的人沉默了。

"礼尚往来本是美德,但如果变成了负担,就失去了意义。与其随份面子上的礼,不如在别人真正需要时伸出援手。这才是我理解的人情。"

讲完后,台下响起掌声。赵大妈第一个站起来:"李教授说得对!我家儿子结婚,收了那么多礼金,最后为了面子,婚礼排场搞得大,钱没剩多少,还欠了一屁股债。早知道不如简办,用钱给孩子买套房子实在。"

台下又是一阵笑声和掌声。

活动结束后,有几个年轻人围着我问问题。其中一个小伙子说:"李教授,我下个月结婚,想简办,可老人非要大操大办,您有什么建议?"

我拍拍他的肩膀:"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仪式感要有,但不必攀比。跟老人好好沟通,把省下的钱用在未来生活上,他们会理解的。"

春节那天,我收到了老孙孙子从学校寄来的贺卡,上面工工整整写着:"李爷爷新年好!我这学期获得了奖学金,准备暑假去医院实习。没有您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会记住您教导的'礼有三不随',把爱心传递下去。"

我把贺卡贴在冰箱上,心里暖暖的。

也是那天,女儿全家来看我,带来了外孙画的画,是一幅全家福,角落里还有我的身影。

"爸,您那套'礼有三不随'的理念,我们全家都在践行。"女儿笑着说,"外孙上学后,班里有个贫困生,他主动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对方。"

我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突然明白:真正的礼数,不在于金钱多寡,而在于人心相通。

或许,这就是我能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东西了。

小城的冬天,阳光依然温暖,照在老旧的小区里,给每一扇窗户都镀上了一层金边。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