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16个农村老物件,见过九个正常,七八十岁农村老人也认不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11:34 2

摘要:这些浸润着岁月温度的老物件,记录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智慧。来看看你认识几样?

这些浸润着岁月温度的老物件,记录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智慧。来看看你认识几样?

蒸锅盖

用玉米叶、麦秆、茴草编的锅盖,直径约50厘米,厚度3-5厘米。吸水透气,比木锅盖多锁住15%蒸汽,尤其适合蒸大馍。

北方农村,至今还有老人,用这种锅盖做饭。

二踢脚制作工具(赶櫈)

木头和铁件组装的土工具,专门用来卷鞭炮纸筒。70年代初期(1970-1975年),生产队集体制作鞭炮时,常用它做“二踢脚”炮筒。

当时农村很多家庭作坊靠这个谋生,但技术落后,事故频发,进入80年代逐渐被淘汰。

老式纺车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土布,都是靠这种纺车生产。

1斤棉花先弹成棉絮,再搓成20厘米长的棉条,最后纺出800-1000米棉线。

当时每人每天最多纺4两线,织布需再耗时7天,做一件衣服,前后得花半个月。

△手动推子

不用电就能理发,就是容易夹到头发

拨浪锤(纺线陀螺)

东北叫拨浪锤,河北称“线陀”,江浙叫“纺坠”。

把羊毛/棉花搓成线时,陀螺转速可达每分钟200转,比手搓效率提高5倍。

△老式洗脸盆架

过去在南方农村,很是常见,上层挂毛巾,下层放搪瓷脸盆,中间还有个小抽屉装肥皂。

每天清晨,一家人轮流用它舀水洗脸,毛巾上的水珠,滴滴答答落进铜盆里,非常好听。

北方因气候干燥多用炕柜,而这种带排水设计的架子,正是南方人防潮智慧的体现。

风箱

"呼啦呼啦"的拉风箱声,曾是厨房最动听的节奏。

内部设计很是精妙:推拉杆带动活动木板,让空气从两头活门交替吸入,再从铁皮风管喷向灶膛。

有经验的老人,会根据火候调整力道,文火炖汤时轻缓如摇橹,爆炒青菜时急促似马蹄。

河北蔚县打树花艺人,至今还在用特制风箱,1分钟鼓风60次,能将铁水温度保持在1600℃以上

马灯

灯座储煤油,玻璃罩防风,铁丝箍防摔,挂在马车辕上能扛住颠簸。

点燃后的亮度,相当于10支蜡烛,装满油可照明8小时。50年代供销社售价2.8元(当时工人日均工资约1元),是马车夜行的标配。

2019年嘉德拍卖会上,民国产「飞马牌」马灯拍出1.2万元美元高价。

火柴

70年代每盒2分钱,划火柴时要45度角擦过红磷涂层,听着"嗤"的燃火声,闻着硫磺味,就知道该添柴了。

篦子

"篦梳刮头嘎吱响,虱子跳蚤无处藏"

这种齿密如针的竹篦子,是当年对抗头虱的利器。

70年代卫生条件差,许多人头上都有虱子,一只母虱,能在发根产卵200多颗!

每周用篦子蘸煤油梳头,能刮下成片灰白虫卵。现在卫生条件好了,篦子也渐渐消失不见。

但云南的一些村寨,仍保留着"篦头礼",用祖传雕花篦子为新娘梳头,寓意驱晦纳福。

铁皮手电筒

过去,农村的家用电器很少,旧式手电筒几乎是家家必备的。就像宋丹丹和赵本山的小品里提到的——“家里就只有这么一件家用电器”

那个年代,人们把“二八自行车、暖水瓶、手电筒”当作居家三宝。

这种两千年前就有的农具,直到80年代,仍是北方主要播种设备。三腿木耧重约25公斤,需两头牛牵引,1小时仅能播种1亩多地。

播种时,扶耧人每走10步,就要左右摇动耧柄,确保麦种均匀落入3厘米深的土沟,熟练老农凭手感就能控制每亩下种量,误差不超过5%。

晒垫

粮食收获之后,都有点湿润。如果直接放进库里储存,很容易发霉。

所以,粮食收获都要晒干,有水泥地的,直接把粮食摊在地上就行。附近没有水泥地的,就要放在晒垫上晒了,非常方便。

纺车

那时候,几乎每个女孩子,都会用老式纺车。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式纺车都进了博物馆,已经很少有人会用了。

刮皮刀

这是皮匠的专用刀,用时把用硝泡好的皮子的一角,吊在梁上。

左手把皮子拉紧,右手握住皮刀的上部,右脚套在皮刀下的绳子上。

右手右脚抬高放在皮子上,然后用右脚用力蹬,这样把皮子上的肉刮掉。

△这个看着很眼熟,但实在想不起来,有认识的,请指点一下。

这些老物件串联起来的,不仅是生活智慧,更是一部民间技术进化史!

来源:意想不到的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