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接管、脱手等词被禁用?车企发布会以后还怎么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12:11 2

摘要: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些年,那些在汽车关键技术领域毫无建树的所谓新势力,通过拉踩、夸大宣传、频繁的创造新名词,收割了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些年,那些在汽车关键技术领域毫无建树的所谓新势力,通过拉踩、夸大宣传、频繁的创造新名词,收割了一批又一批的消费者。

不管是曾经做面包车的,还是三轮车的,或者是老头乐的,在一批接一批的新名词中,他们都翻身一跃,不仅在声量上干趴了BBA等百年车企,也在销量、和售价方面让BBA们喘不过气。

甚至有人车企高管在发布会上直言,对于新的汽车体验,只知道奔驰奥迪,在他们口里津津乐道,我不能说叫无知,这些落后的东西……

甚至劳斯莱斯迈巴赫,也一时间,被摁在地上摩擦……尤其在一些车企的发布会上,被虐得体无完肤。

关于什么遥遥领先、远远超越、100万内最好、500万内最好,1000万内最好,超越别人两代、三代之类的那就更不用多说。

小柴每每看这些新势力车企的发布会,发布会上那些演讲的老总的嘴,就像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脱缰的野马,带着1.8万匹马力肆意崩腾……

甚至,他们创造出了一种超出物理科学的新理论体系,两片1500兆帕,加一块就是3000兆帕,这像极了50°的水,加50°的水就变成一百度一样的离谱。

当然,有些新能源车企,突破科学界限还不够,还伸出了上帝之手。开了我们这车可以给你延寿三十年,小柴没记错的话,当年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找阎王给寇洪延寿,才12年。

上述吹破天的言论,在吹智驾方面那简直是弟弟。比如现在车企的发布会,大篇幅都在谈智驾,在这些发布会中,他们不仅强调智驾牛到一塌糊涂。

为了在气势方面力压友商,又创造出所谓的高阶智驾,甚至连自动驾驶字眼都能上。但是说破天,都是L2.

而在发布会之外,汽车的高管们,为了彰显自己的智驾多么牛,更是身体力行的告诉用户,我们这车,可以解放人类了

比如有车企高管早在四五年前,为了宣传自家智驾,把自己脱手开车的视频放上网,炫耀自己边开车边吃早饭。

类似的还有直播开车,强调智驾可以让他打盹睡觉……咱们不知道这个老板是谁……

再比如什么开上我们的智驾,想撞都难这样的离谱言论,那更是一搜一大把。

关于多少公里0接管,也成了车企们肆意宣传智驾的常规操作,比如前几天,某车企还在到处发通稿:「某某车企智驾长测,7000公里0接管……」

类似的还有某大佬公开发微博表示:我从老家开车到深圳,全程1314公里15个小时,使用高阶智驾,全程0接管,施工路段、紧急换道、急刹车、转弯等复杂路况。从容应对……

甚至各大车企的高管、老板,更是排着队的直播智驾开车,宣扬就算脱手也很安全。

类似这样的案例,非常非常多,柴油们也一定见识过,小柴保命,也就不多举例了。

也在造车新势力这些年的吹吹打打中,尤其对辅助驾驶的吹吹打打,加上用大量的资本,收买流量,疯狂的利用这些离谱的虚假宣传塑造出来的用户认知。

我们不知道造成了多少不可挽回的交通事故,也不知道让多少人丧了命。

眼看着,无数人的生命,正在被新势力们用各种新词堆起来的泡沫,高高举起,成了这场资本游戏的小白鼠,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监管的的重剑终于出鞘了。

大概是,车圈传出一张图,这张图信息量巨大,核心表达的意思是,官方下场,给当下吹出天际的所谓「智驾」进行物理刹车。

根据这张图透露的消息,最近装备一司、汽车审查处,邀请19家车企,加一个赋能型的品牌,开了一场会。

这场会的重点是智驾,我们一一来看,首先是公测这件事,有了硬性要求,千人团和万人团都得走公告。划重点:「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

大家都知道,汽车作为直接和生命安全挂钩的产品,按照常理,各种测试、验证要经过很长的周期,而如今,我们的造车似乎走偏了。

在技术高频迭代加内卷的竞争环境中,车企为了争夺红利,一款车从立项到交到用户手里的时间越来越短了,显然,中间很多的测试、验证环节都被省去了,而用户则成了这场内卷战争的小白鼠。

「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这一要求一出,车企们似乎都得掂量掂量了。

除此之外,这些年,车企的辅助驾驶,都在疯狂的强调接管,然而,大家都知道,L2级别的辅助驾驶,硬性要求是不能脱手的,那也就不存在接管一说。

但在车企的宣传中,0接管这一词,却成了高频词,此次会议强调,「L2」级别的辅助驾驶,不能再用「接管」这样的词,因为只有L3才能用这个词。

我们再接着往下看,除了接管这个词不能在L2级别辅助驾驶中出现,自动、智驾、高阶智驾都不能在宣传中出现,而是建议用组合辅助驾驶。

那么小柴好奇,当智驾、高阶智驾等词汇不能出现后,车企以后的发布会还能怎么吹开?

此外,还有一个对车主非常利好的消息,就是要求车企要做好版本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再上车,对频繁OTA的企业要重点审查。

这真是大快人心啊!有些车企这些年为了多卖车,一些技术功能像挤牙膏一样,OTA一次,更一次,甚至有些车企,车更新的频率比手机还快了,一年三更,背刺老车主,被老车主围攻总部。

事件原因是,不少车主吐槽去年,该车企一年同款车型发布了三次,每次更新一点点,刚提车就被变老款,因此被车主吐槽,「你可以在2024年买到23款、24款、25款,三款某车同型号,一年三代同堂……」‍‍

同时,会议还强调,车企应该从技术层面禁止驾驶员脱离,比如利用组合辅助驾驶辅助的人脸识别、禁止座椅调节和平躺等手段。

此外,关于公告审查共性问题,特别指出,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词,规范化用词尽量用中文全称,出现英文,要有全称说明。

除此之外,禁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词,也不能穿脱手、脱眼等描述,同时,不能确保驾驶员在环和运行过程中的安全,该类功能禁止申报。

看完整张截图,小柴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字字不提某品牌,字字都在说某品牌啊!

而冷静下来仔细观摩,并回想此前车企的发布会,这要求如果真落实,以前三小时的发布会,这半小时就能说完了啊!

尤其不能提智驾、高阶智驾等词后,那些动不动几十万的溢价,该怎么溢?某些车企内心OS:妈妈呀,天塌了!

尤其上海的车展要来了,这车企们准备的PPT,可不得重新写了啊,心疼各大车企写PPT的市场公关人员几秒钟。

那么话说回来,这张图,内容真实性如何呢?小柴随后去查了下官方网站。

昨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在工信部官网上真发布了一条标题为《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的公告。

展开内容是这样的: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深刻领会《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虽然没有细则,但根据公告描述来看,上述网传的会议纪要截图内容八九不离十,同时,同公告也可以看出,所谓的「智驾」,也被组合辅助驾驶等词替代,和会议纪要中内容吻合。

而据多家媒体采访参会企业确认该会议纪要是否与现场内容一样,多位车企表示与会议内容一致。

此外,还有一条重磅消息是,前几天,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由该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已被批准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新规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强制性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那么在这些新规落地后,以后除了事故,还车企们,还能怎么洗?还能拿出什么高压水枪洗?

而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这段时间,车企老板清空社媒内容似乎也成了新风气,比如极石汽车、哪吒汽车前CEO,纷纷清空或隐藏微博等平台内容,难道这是巧合?

新势力这些年,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们冷静下来想,用户为何会选择新势力的车?除了电比油省钱,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车企各种见缝插针的宣传智能驾驶体验。

换句话说,大多数人为新势力买单,买的就是他们宣传中的智能化体验。而巧的是,每次因为智驾出事故,车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盖布,扣车标,然后强调是开车的人的问题,车没有一点问题。

接下来就是全网投诉删帖,法务威胁警告,阻止相关内容的传播。然后操控舆论,让整个车圈,逐渐的宗教化。

而最终的结果是那句气得人牙痒痒的话:人都要为自己的认知买单!可从没人仔细想过,如今消费者对智驾的认知,到底是谁处心积虑塑造出来的呢?

那些车企宣传智驾、高阶智驾、如何如何牛逼,以及那些高管宣扬想撞都难,在出现事故后都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但他们真能这么独善其身?事实上,这世界就是一个回旋镖。

站在车企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些新规落实,也意味着,车企们当年处心积虑为消费者塑造认知的苦果,今天要让整个汽车产业吞下了……这无疑将拖累整个智能驾驶领域进化的脚步。

只是可惜了那些因智驾枉死的冤魂……他们拿着生命为所谓的不知道谁处心积虑塑造出来的认知买了单……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叁号

编辑|谭松

来源:柴狗夫斯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