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跟拍14个家庭发现:会相爱的父母,孩子都活成了开挂模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12:01 3

摘要:妈妈的手骨折了,闲得无聊,爸爸把阳台花盆搬来让妈妈把扑克牌放土里。

今日主播 | 宁语

一位博主在社交媒体发布了她父母的相处模式:

爸爸惹妈妈生气以后,在挂面上摆出“别生气了”的字样。

爸爸蹲在一旁一脸歉意,妈妈控诉着自己的不满。

“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这些小把戏,我妈每次都很受用。”

爸妈在认真地下五子棋,棋盘是格子印花的桌布,棋子是香菇和口蘑。

看上去有点离谱,但爸妈的表情都很认真。

妈妈的手骨折了,闲得无聊,爸爸把阳台花盆搬来让妈妈把扑克牌放土里。

妈妈会配合爸爸,用奇奇怪怪的姿势拍照,还把照片当作情侣头像。

爸爸也会配合妈妈涂指甲油,并且表示他是自愿的。

评论里,有人说,灵魂有趣的爸爸,美丽动人的妈妈。

有人说,爸妈相爱的日常,真是人间喜剧。

博主说,“父母对我最好的教育,就是他们相爱。”

所谓爱的教育,不过是父母在烟火日常里教会孩子理解爱、懂得爱、学会爱。

父母如何相爱,孩子就如何去爱

《小巷人家》里,宋莹和林武峰就是一对很典型的例子。

他接受她的火爆脾气,她也支持他温吞性格下藏着的理想抱负。

宋莹因工作摔碗泄愤时,林武峰在一旁默默收拾碎片。

当林武峰被停职,宋莹坚定地站在他身边,说“你去哪我就去哪”。

凌晨早餐摊的油烟气里,两人的相视一笑便是最动人的瞬间。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指出:“孩子不会记住父母说了什么,但会记住他们的相处模式。”

父母的关系,是孩子的第一本“婚姻教科书”。

剧中宋莹和林武峰的儿子林栋哲,他对妻子庄筱婷的爱,也带着父母相爱的影子。

在林栋哲的记忆中,爸爸总是对他说:“你妈高兴了,全家才有好日子过。”

庄筱婷被父亲扇巴掌时,林栋哲下意识阻挡,脸上的淤青疼了半个月。

在艰难的岁月里,林武峰无条件支持宋莹要回单位分配的房子。

成年后的林栋哲,也会排除万难鼓励庄筱婷去上海追梦。

粮票紧缺的时期,林武峰毫不犹豫地用50斤粮票换来了妻子期待很久的电视机。

多年后,林栋哲把公司股份转到庄筱婷名下,只为给她异地恋增加一份安全感。

哈佛大学的家庭代际研究发现,孩子70%的亲密关系模式,在7岁前已经通过观察父母形成。

儿时经常目睹父母冷战的人,容易陷入“情感冻结”,习惯性隐藏真实感受。

经常听到父母互相苛责的孩子,长大后内心也会始终住着一只刺猬,遇事容易攻击或者退缩。

而那些童年真正见过父母相爱模样的人,内心则会承接父母之间流动的爱,柔软又强大。

你是否觉察过:

当你和伴侣意见不合时,会像父母一样冷战回避,还是吵完后依旧一起洗衣做饭?

当你表达爱意时,用的是母亲唠叨里的关心,还是父亲沉默中的守护?

为人父母,我们相处时刻的每一个细节,都在给孩子书写新的“爱情教科书”。

父母互相扶持的默契,能让孩子懂得爱的包容。

而如果童年见过太多指责、抱怨,会让孩子在冲突时习惯攻击或退缩。

你希望孩子记住的,是厨房里的欢笑,还是客厅里的沉默?是拥抱时的温度,还是冷战时的压抑?

正如《小巷人家》里的那句戳心台词:

“我爸宠了我妈一辈子,所以我觉得,疼老婆才是男人该有的样子。”

父母的爱是孩子“安全型依恋”的源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如何表达爱、处理冲突。

这种依恋模式会伴随一生,成为抵御情感创伤的盔甲。

好的家庭模式,会让爱在互动中不断增值,甚至成倍增长,代代传承。

你对待伴侣的样子,

决定了孩子如何对待你

一个家庭里,孩子会复刻父母相爱的模式。

而你们如何对待彼此,也决定了孩子会如何对待你们,父母的互动细节会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随着儿子逐渐长大,朋友小M发现儿子对丈夫越来越“嫌弃”。

明明和妈妈玩得很开心,爸爸靠近想要参与,他就会突然变脸,很用力地把爸爸推开。

爸爸下班回来,想陪儿子好好玩一下,但儿子总是凶巴巴地对爸爸说,“你走开!”“不要过来!”

这样的“嫌弃”还有点似曾相识。

“你没发现吗?儿子对我的态度,就像你对我一样。”一天,丈夫对小M说。

小M才突然惊觉,自己产后的烦躁早已化作日常的刺。

和丈夫说话时,言语间不自觉带着的嫌弃与不耐烦,都被儿子看在了眼里。

孩子是天生的观察家,他们不懂什么是“嫌弃”,只认为这就是爱人的方式。

在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家庭成员之间,有一种自然形成的顺序和位置关系,叫作家庭序位。

家庭序位的本质,是父母用互动告诉孩子,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相爱,什么是亲密关系该有的模样。

父母对待伴侣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教孩子如何理解这个家里的“运行规则”。

健康的家庭序位,是先建立稳定的夫妻关系,再发展成熟的亲子关系。

一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童年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是父母每晚睡前的茶话时间:

爸爸会认真倾听妈妈讲述一天的琐事,哪怕妈妈因为疲惫而语无伦次,他也会说,“你今天辛苦了。”

父母因为装修而有了意见分歧,爸爸会说,“我们都很重视这个家,只是角度不同,我们可以一起找办法。”

如今这位网友的婚姻中,丈夫会在她加班后主动准备温热的牛奶。

她也能在冲突时说出,“我理解你的压力,但我需要被倾听。”

父母在第一序位中展现的平等与共情,这让她懂得,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彼此看见,而非输赢对错。

她又以这样的婚姻观影响着丈夫,一起塑造和父母类似的婚姻模式。

家庭治疗研究表明:当父母以相互尊重的序位相处时,孩子会自然习得关系中的边界感与共情力。

他们会看到父母重视彼此的关系,而不是只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这也是夫妻在亲密关系中,向孩子“呈现”什么叫:尊重、爱、联结。

当这份“呈现”被孩子习得时,他也会用同样的,回向给父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

这种稳定、平衡的家庭关系,它会让家里形成一种“滋养型生态”。

孩子也能因此而获取安全感与自由,既能安心扎根成长,又能满怀勇气地探索未知世界。

父母彼此滋养,孩子才能野蛮生长

在 BBC 纪录片《人生七年》长达 56 年的镜头里,14 个孩子的生命轨迹如同被看不见的丝线牵引。

那些在父母相爱土壤里扎根的孩子,即便出身贫寒,也能在人生风雨中长出韧性。

而父母关系相互消耗的家庭,孩子即便拥有优渥的物质条件,也常被无形的枷锁困住手脚。

其中一个案例,是曾经自卑内向的农场主儿子尼克,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学。

在1964年的黑白胶片中,7岁的尼克赤脚踩在泥泞里,镜头扫过他父母修补篱笆的背影。

父亲用粗糙的手掌托住木桩,母亲跪在地上缠绕铁丝,两人的手臂因常年劳作有着相似的晒痕。

在每一个晨光熹微时,他的父母总是肩并肩走向畜栏。

父亲轻拍母亲肩头,顺手接过她手中的饲料桶,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十足地为牲畜添食加水。

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父母的默契协作让尼克坚信,困难是夫妻的共同课题,重要的是携手渡过难关。

正如他21岁时说的:“我解决问题的方式,总带着父母的影子。”

父母的相濡以沫,让这个小家即便贫寒,也充满了稳定和安全。

这股力量,支撑着尼克在学业的道路上无畏攀登,即便面对牛津严苛的学术挑战,也从未轻言放弃。

反观尼尔,那个曾经自信地背诵莎士比亚、家庭条件优渥的少年,却在充满压抑与冲突的家庭环境中逐渐变样。

尼尔的父亲性格严厉,要求他必须考入牛津大学,成为学者或银行经理。

他的母亲非常情绪化,又鼓励他发展艺术兴趣。

这种互相矛盾的期待导致尼尔在青少年时期承受巨大压力。

他在14岁时说:“我觉得自己像被夹在两本书之间的书签,既不属于父亲的理性世界,也不属于母亲的感性世界。”

尼尔父母的婚姻关系并不和谐,他们经常因为教育理念和生活琐事争吵。

尼尔回忆童年时说:“我们去度假时总是欢声笑语,但返程时车内一片沉默,父母冷战能持续数周。”

这种压抑的家庭氛围使他形成敏感、内向的性格,成年后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成年后的尼尔流浪街头、精神崩溃,他对着镜头苦笑:“我花了一辈子,都在寻找父母从未给过的温暖。”

如果父母的关系像漏风的帐篷,孩子连最基本的安全感都要耗尽心力去拼凑,又怎能有余力舒展生命?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容器父母”:

当父母能彼此包容、互相支持,形成稳定的情感容器,孩子便有了向外探索的底气。

家庭就像孩子情感成长的第一座“银行”,父母每次用积极方式解决矛盾,都是在给孩子的心理韧性“存钱”。

而每一次激烈的争吵,会让孩子感到不安、焦虑,会试图劝解,甚至把父母关系不合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有的孩子,甚至会以为只要父母把精力转移到他身上,就不会再争吵。

于是便有了很多想要“挽救”家庭而被迫变得特别乖巧或叛逆的孩子。

父母相爱的意义,不只是让家里和和气气。

更在于让孩子在父母的相处里,构建起关于“爱”的底层认知 。

让他们相信亲密关系可以是温暖的港湾而非战场,信任与支持的能量可以允许碰撞存在而不至于崩塌。

当父母关系成为稳定的“情感容器”,孩子的成长就有了双重滋养。

结尾

真正的爱,会经由关系被呈现。

我们的心灵会在关系的互动中,被“爱”的体验穿过。所有人体验爱的过程,都是不断被爱穿越,储存爱的过程。

我们目睹父母相爱的模样,就是储存爱的过程。

所以,父母之爱的互动,是所有人底层的人生代码。

如果我们能够经由父母相爱的,觉察自己身体流经过的爱,便可以长出力量。

但如果我们在父母的相处模式中,习得了孤独、悲伤,甚至被伤害,也请你此刻给自己一个深深的看见。

经由这份看见与觉察,逐渐改变我们的回应模式,然后不再把这份伤痛复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当一个家庭代际传承中的爱越多,滋养的力量就会越强。

真诚邀请你参与德芬老师的《3天亲密关系体验营》,我们无法回到童年告诉父母应该如何相爱,但我们可以经由自己的亲密关系,学习爱,体验爱,传递爱。

*本文由马小马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 | 李小豆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宁语

来源:张德芬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