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有内容是在广泛引用网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专业思考与分析进行撰写的。在资料引用环节,我们始终秉持严谨态度,其中超 80% 的信息来源于权威官媒,同时综合了 2022 - 2025 年的最新行业动态及详实的历史数据,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在观
声明:本文所有内容是在广泛引用网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专业思考与分析进行撰写的。在资料引用环节,我们始终秉持严谨态度,其中超 80% 的信息来源于权威官媒,同时综合了 2022 - 2025 年的最新行业动态及详实的历史数据,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在观点表达上,我们严守中立原则,不偏不倚地呈现事件全貌与分析结论。
4月16日的珠海港口,罗非鱼车队停在冷库门前,车上装满了本应出口美国的“优等生”。
在往年,这些鱼会沿着熟悉的路途运往海外,成为美国超市货架上的“常胜将军”。
可如今高达150%的关税,成为倒逼国联水产“回家”的先头军。
近年来,美国祭出的“倾销”指生生刺在中国罗非鱼的命脉上。
这背后不仅有WTO反倾销条款在法律层面上的被滥用,也有拉美国家在水产业大规模崛起带来的市场挤压。
巴西罗非鱼出口量在2024年狂飙14.3%,厄瓜多尔更是利用其区位优势抢占美国冻虾市场,导致中国水产出海之路步步维艰。
美国的关税叠加机制之严苛,也让人瞠目,25%的基础关税只是起点,随后又追加125%的报复性税,一来二去直接把中国罗非鱼的价格竞争力打到零点。
过去还曾能博得“物美价廉”好口碑的罗非鱼,如今再难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不少出口订单被拦腰斩断。
这样的政治账本,既让人看到关税壁垒的强硬,也让中国水产行业尝到对外依赖的苦果。
一纸关税下来,直接波及的不仅是国联水产这样的大企业,也深深击中无数靠养殖为生的中小养殖户。
广东某位养殖户无奈地抽干了自家鱼塘,原本投入数百万的资金化作泡影,年内亏损高达200万;他苦笑着说:“养鱼真不如去打工。”
这并非个案,更像是珠三角水产经济的群像。
加工厂接不到订单选择停工,冷链仓储甚至出现设备闲置,行业在一瞬间几乎陷入冰点。
央视曾披露行业直接损失高达8亿元,这个数字既抽象又具体,每一分损失都意味着企业的破产与个体的生计断裂。
养殖户的困境同时也时刻提醒行业上游,当外部需求动荡不定,过去只盯着出口的经营方式毫无安全感可言。
珠三角地区曾把罗非鱼当成出口拳头品类,但在关税重锤下,这种“优等生”瞬间变得“低人一等”。
当中国罗非鱼对美出口萎缩时,越南的巴沙鱼却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它对美出口增长达27%,把罗非鱼在美国市场占据的部分份额抢走一大块。
巴西同样不遑多让,迅速跃升为美国罗非鱼片的第二大供应国。
美国的各大零售商如Costco索性把更多订单拆分给拉美和东南亚的水产供应链,中国订单则被砍到只剩下可怜的20%。
在商业角度,这或许是合理的“利润与风险”考量;但对国内水产业者而言,这又像是一记沉重巴掌。
纷至沓来的替代品,将原本属于中国罗非鱼的海外舞台合力拆分。
站在国联的角度,这种关税造成的被动局面既是对企业实力的大考,更是敲响了脆弱外贸模式的警钟。
外贸业务一旦受挫,“回头做内销”看似容易,实则面对大量难以避免的转型成本。
第一重魔咒是标准冲突。
出口包装要配有英文营养成分表、符合美国FDA的检验报告等;回到国内,则需要遵循GB认证,还必须贴合国人饮食习惯和审美期待,一旦包装变动就要重新印刷、设计、走审批流程。
第二重困惑来自渠道费用。
国联要想把罗非鱼大规模铺进国内商超和电商平台,必须准备入场费、上架费、推广费、人员培训费等各种支出。
再加上冷链改造和运输重新布局——许多冻品专门建仓在海港附近,主要对接海外集装箱运输;当改为内销后,一切冷链节点都得重新规划。
这让国联在短期内 遭受了至少15%的额外成本黑洞,但又必须硬着头皮去做。
只有把出口产品顺利消化到国内市场,企业的财务压力才能逐渐减轻,更多养殖户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面对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国联并没有在绝望中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以“闪电战”速度切入各大线上线下渠道。
在电商板块,华东盒马率先开辟了“外贸转内销”专区,三天之内,罗非鱼的销量就破千万。
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而言,这些原本要远渡重洋的高标准罗非鱼片,如今在国内却能以美国售价三分之一的价格购买到,划算程度令人眼前一亮。
直播带货也发挥了强劲带动作用。
一些行业大佬在深夜“吃播”罗非鱼,把其甜美口感和富含蛋白质的优势介绍给广大家庭主妇与年轻白领。
直播间里的转化率往往是传统线下渠道的数倍,为国联一度饱和的库存带来快速清空的希望。
金融链反哺自救除了市场端的求变,国联还在金融端开启了自救式筹措。
企业将手上积压的8万吨库存申请“库存质押融资”,获得银行的紧急授信。
这笔资金迅速解决了现金流断裂的燃眉之急,让生产线切换得以勉力维持;更重要的是,国联也相应披露了“未来三年内将把30%出口产能转向国内市场”的计划,并尝试开发预制菜等高附加值新品,让罗非鱼不仅局限于整鱼或冷冻鱼片的初级供给。
尽管过程艰辛,但这一步之于国联、之于罗非鱼行业,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观念洗牌。
大企业可以烧钱转型,因为其规模、更完备的金融资源以及品牌影响力能够一定程度上抵御冲击;但对那些中小水产加工厂和养殖户来说,“外贸转内销” 往往意味着“转不起”。
湛江某加工厂老板一边忧心如焚地看着堆积如山的冻品库存,一边感慨,“没有外销订单,我连最基本的认证费200万都出不起。”
最终,他只能痛苦地宣布停工,厂里员工遣散大半,手上库存甚至产生烂尾风险。
这些中小企业在庞大的中国水产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却也最容易受到外部风吹草动的冲击。
在重税打击和疫情后全球经济回暖不及预期的背景下,行业洗牌已经悄然进行,“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显现。
如国联这般取得BAP四星认证的大厂,因为拥有先进的质量管理和国际品牌背书,愿意给它开绿灯的高端商超还有不少。
反观一些小厂,只能在质量和价格的双重竞争中挣扎。
它们没有能力快速升级产品和供应链,最终被埋没在国内鱼市的“价格厮杀”之中。
与此同时,不同区域也在加速分化。
华东市场依托完善的电商供应链,率先建立了“外转内”专用销售专区,一口气吸纳了12家企业的产品,从而形成某种“抱团取暖”的新生态。
而在珠三角地区,更多的小型养殖户选择退场或缩小规模,挺不过来只得割肉止损。
曾几何时,中国罗非鱼的年产量高达160万吨,而其中60%以上都是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内销份额甚至不足40%。
尽管外向型发展带来了外汇收益,却也埋下了过度依赖的风险。
如今,在美国150%关税的高压下,原本专注出口的企业不得不把眼光转回国内,重新审视“内需”这片市场的广阔与多样性。
国联的案例表明,这种“倒逼回家”不仅是一种不得已的防守,更可能成为主动升级的契机。
从“全球买、全球卖”到“内外双循环”,这是企业战略的纠偏,也是一种消费者意识的回归。
过去,我们或许过于依赖外部市场的红利,却忽视了国内庞大的消费人口和日益升温的水产品需求。
现在,商务部等部门也在不断呼吁或指导企业加快出口转内销;但最终能否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归根结底还要看企业能否建立属于自己的渠道护城河,靠产品品质和品牌实力赢得消费者。
2025年的这一场“关税大棒”,砸碎了旧订单,也敲碎了原本平稳的水产出口模型。
可在这片未知的废墟上,却也正在生长一条更自主、更韧性的产业链。
国联只是先行者,已经有12家水产企业在电商专区崛起中找到了生机。
在外循环受阻、贸易壁垒高筑的当下,内需市场完全能成为托底的力量,而企业也在这场博弈中明白,放下“出口至上”的执念,才能抓住更多市场机会。
或许鱼塘仍未恢复昔日的欢腾景象,但只要脚下稳健,产业之路依然可期。
这正是中国制造的韧性所在,也是罗非鱼再次腾飞的希望所在。
参考资料:
小管说2025-04-16美单突封、库存爆仓,国联水产紧急自救,罗非鱼砸价惠民转内销!
来源:医生郭主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