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有哪些治疗方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13:33 4

摘要: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DM)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超越肾小球肾炎成为导致中国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原因,同时也是全球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DM)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超越肾小球肾炎成为导致中国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原因,同时也是全球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21年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来看,预计到2030年全球约有6.43亿成年糖尿病患者,到2045年预计上升到7.83亿人,中国是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到2045年预计有1.74亿成年糖尿病患者,届时DKD人群也会增多。

DKD具有发病隐匿、病程长、并发症多、治疗花费高昂、发病率高、控制率低、死亡率高的特点。

目前DK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无药物能完全阻断或治愈DKD,西医主要是通过控制血糖血压、减少尿蛋白、控制并发症等方法来延缓肾脏病进展,但控制血糖血压目前被证实无法阻止DKD进展到ESRD,也无法降低DKD相关的死亡率。

虽然现已研发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新型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奈利酮等药物能够有效的保护心肾,提高存活率,但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及使用禁忌,并非适用于所有DKD人群。

由于个体差异,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也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疗效,故中医药的作用逐渐凸显。

中药能够改善患者内环境,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

中药汤剂治疗DKD是大多数患者的选择,药方是否有效取决于中药的剂量和配伍。

仲景经方理法独特、组方配伍严谨巧妙、用药精巧、剂量准确、剂型丰富,具有药少而专、简便效廉的特点。

中医认为糖尿病肾脏病归属于“消渴肾病”、“水肿”、“尿浊”、“虚劳”、“关格”等。其发病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异常、劳欲过度、素体虚劳等有关。

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包含气阴两虚、脾肾亏虚、阴阳两虚等,标实则有湿、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积聚。

糖尿病肾脏病由消渴病发展而来,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在糖尿病肾脏病初期患者常表现为阴虚燥热之象,以阳明胃肠表现为主,可见消谷善饥、口干、小便频多、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阴虚日久则见血虚、津液亏虚,血为气之母,故气虚之象也显现出现气阴两虚的局面,气虚固摄之力减弱,则可见乏力、气短、泡沫尿等症。

疾病进一步发展出现脾肾阳虚之象,可见畏寒肢冷、纳差、腹泻、水肿、腰膝酸软等症。

湿、痰、瘀、毒这些病理产物贯穿疾病全过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脾虚太阴运化能力减弱,水湿、痰饮积聚,则出现水肿,同时脾气不升,导致水谷精微物质不能通达全身而向下经小便而出。

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加之痰湿阻碍,则出现血瘀,瘀血阻滞同时也加重气虚形成恶性循环;正虚无法御邪,浊毒等侵入人体,导致五脏气血阴阳的衰败。

故临床上糖尿病肾脏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应标本兼治,补虚泻实。“经方”一词首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与“时方”相比,经方更强调经验性与有效性。

仲景经方饱受医家青睐,有“药少力专”之称,对其的研究包含单味药物的使用经验、药对配伍规律、剂量剂型选择、治疗内科杂病的实践经验、仲景思想的传承发展创新、借助现代科技发掘仲景经方内涵等方面,其中以经方治疗各科疾病的实践经验最为多见。

《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治疗,首创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为后世大部分病种的辨证治疗提供了思路。

后世医家对其研究包含了经方治疗五官病、肺病、心病、脾胃系疾病、肝病、肾系疾病、血液病、神志疾病、皮肤病、妇科病、癌病等诸多方面,愈发说明仲景经方的临床实践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仲景经方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DKD发病率显著增加,进展为ESRD及发生急性心脑血管意外导致死亡的的风险越来越高,患者及国家的经济负担重。

单纯西医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疗效,中医药可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疗效,减轻西药毒副作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黄芪桂枝五物汤属温里剂之中的温经散寒剂,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适用于DKD阳虚寒凝证。

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失于温煦,血液等精微物质运行缓慢,无法到达四肢末梢而出现肢体麻木等症状。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保护心脑血管、抗炎镇痛、增强免疫、止痒等作用。

其治疗DKD的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的降低、内皮细胞ARG1-NO通路的调控等有关。祛湿剂包含防己黄芪汤、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及栝楼瞿麦丸。

防己黄芪汤、五苓散、猪苓汤属利水渗湿剂。防己黄芪汤具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效,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防己黄芪汤具有调节糖脂代谢、保护肾脏、抗炎镇痛、改善心室重构及心肌纤维化、抗肿瘤的作用。

防己黄芪汤的君药防己—黄芪药对,其主要成分为槲皮素、黄芪甲苷、汉防己甲素,这些物质均已被证实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其治疗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的调节有关。

五苓散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功,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适用于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肿的DKD患者。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五苓散具有利尿、降压、止泻、调节代谢、保护肾脏等作用,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

猪苓汤适用于DKD水热互结伤阴证,具有利尿、抑制肾结石形成、抗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真武汤及栝楼瞿麦丸属温化寒湿剂。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之功,适用于DKD脾肾阳虚水泛证。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真武汤具有改善肾功能、强心、利尿、抗炎等作用。

其治疗机制可能涉及MAPK信号通路、NF-kB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

栝楼瞿麦丸具有润燥化气,利水通淋之功,主治下焦阳虚证,广泛用于生殖系统疾病、糖尿病及糖尿病肾脏病、泌尿系统疾病。

但其降低LDL-C、治疗DKD的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究。理血剂包括桃核承气汤、当归芍药散、大黄蛰虫丸,均具有活血祛瘀之功,适用于伴有瘀血阻滞的DKD患者。

桃核承气汤主治下焦蓄血证,经后世医家临证灵活应用,常用于治疗便秘、慢性肾衰等疾病,其机制复杂,可能与抗炎、氧化磷酸化及介导嘌呤代谢等相关。

当归芍药散具有养血调肝,健脾利湿之效,主治肝脾两虚之证。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当归芍药散具有抗炎、调节免疫、保护血管内皮、保护神经细胞、调控内分泌、调控脂代谢等作用。

其治疗DKD的机制可能与AGE-RAGE信号通路的调节有关。大黄蛰虫丸主治五劳虚极,干血内停证,具有“缓攻”的特点。

现代研究也证实大黄蛰虫丸具有保护足细胞、降低蛋白尿、减轻肾间质纤维化、抗炎、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葛根芩连汤、大柴胡汤属表里双解剂范畴。葛根芩连汤解表清里,若DKD患者下焦湿热症状较重可用此方。

其改善UAER的机制可能与AGEs-RAGE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及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相关。

董佳兴也发现葛根芩连汤可调节DM大鼠肠道代谢物SCFAs的含量,并且发现在葛根芩连汤治疗DKD的过程中GPR43-AMPK是重要蛋白靶点。

大柴胡汤解表功里,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大柴胡汤具有保肝、利胆、抗炎等作用。

若DKD患者表现为胸胁苦满、呕吐、心下痞硬等少阳阳明合病诸证则可用此方治疗。

四逆散、小柴胡汤属和解剂,可通过利枢机、调脾胃等方法平衡内环境,改善DK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四逆散调和肝脾,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气郁证。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四逆散还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炎、抗抑郁、抗肿瘤、保肝等作用,其中抗炎作用最为广泛。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具有解表散热、疏肝解郁之功,主治伤寒少阳证。

药理学研究显示小柴胡汤具有抗菌、增强免疫力、保肝、抗血小板凝集、抗癌、抗衰老等作用。

金匮肾气丸属补益剂。金匮肾气丸具有温补肾阳、化气利水之功,适用于肾阳虚明显的DKD患者。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金匮肾气丸具有抗炎、抗过敏、抗衰老、增强免疫、保护睾丸、促进精子发育成熟等作用。其治疗DKD的机制与氧化应激、细胞化学应激反应等有关。

来源:Mr刘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