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旅行地,第一眼就让人震撼惊叹;而有的旅行地,则是后知后觉的美好,初见不觉得惊艳,回来后却忍不住一遍遍回味。
有的旅行地,第一眼就让人震撼惊叹;而有的旅行地,则是后知后觉的美好,初见不觉得惊艳,回来后却忍不住一遍遍回味。
我想马来西亚是后一种。
如果用一种人格来比喻,马来西亚一定是一位快乐的极繁主义者,繁复却不纷乱,有美感有规律,和谐又统一。
在同一条街上,你能看到不同的肤色、种族、穿着;能同时听到英语、马来语、粤语、闽南语、客家话;还能尝到各种印度咖喱、娘惹菜、以及充满镬气的中餐……
它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既有殖民时期的建筑,又有现代的摩天大楼,既有热带雨林,又有碧海蓝天。
视、听、味觉的环绕式沉浸式体验,注定了这趟马来西亚之旅将目不暇接。
旅行信息
Travel information
签证
入境免签,但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①持有效期6个月以上护照
②酒店预订单
③往返机票行程单
④提前三天填写马来西亚入境卡
入境卡网址:
行程路线
Day1:抵达吉隆坡
Day2:前往马六甲—鸡场街—荷兰红屋—马六甲河—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
Day3:游览黑风洞—怡保—太平—十八丁—前往槟城
Day5:槟城壁画街—龙山堂邱公司—巴都丁宜海滩—新关仔角夜市
Day6:返回吉隆坡—双子塔—阿罗街
吉隆坡景点分布
马六甲景点分布
01.
高饱和度的历史小城
马六甲
第一次知道“马六甲”,是中学地理课本里的“马六甲海峡”,但当时的印象也只是白纸黑字上的几句描述,没有色彩、没有生命。
直到这次亲身踏上这片土地,那些记忆里的画面才变得鲜活具体起来。
马六甲城区不大,却囊括了本土的马来风俗、欧洲殖民的印记、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华裔文明……
目光所及皆文化。
鸡场街是当地的唐人街,清晨时分并没有太多游客,联排的双层民居很有特色,几乎每户有中式牌匾,门前还挂着两个大红灯笼。
一部分老宅一楼改装成了特色的书店、咖啡店、手工品店,浓浓的老南洋风情,有种嗜睡慵懒的气质。
荷兰红屋是曾经的荷兰殖民者留下的印记,如今成为了马六甲的地标性建筑,浓烈的红色搭配门前的花坛,在日光映射下十分惹眼。
这边还有种彩色卡通版的人力观光三轮车,不但造型浮夸魔幻,还自带炸街音响,司机的歌单自由切换,你是哪国人就给你播哪国的歌,坐上立马成为这条街最靓的显眼包。
马六甲还是一个初见念浅、越念越深的地方。
峇峇娘惹文化的起源就来自于此,当初郑和下西洋途径马六甲时有一部分人留在了当地。
这些中国人与马来西亚当地妇女通婚生下的孩子男性称为峇峇,女性则称为娘惹。
马六甲当地有一处土生华人家的老别墅,从1861年就开始居住了他们家族四代,后面在1985年改成了博物馆供人参观,展示峇峇娘惹文化。
在百余年的来来往往与颠沛流离中,他们虽然远离中国本土,但仍保留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房屋装潢华丽,旧时的器物到现在依然保存完好。
我们眯缝着眼,用现代的目光去观察,或许更能拼凑出马六甲历史的原貌,也在谈笑间窥见我们中国人曾经的模样。
02.
旧时光里的烟火人间
槟城
槟城是马来西亚的十三个联邦州之一,曾被《孤独星球》评为“2016年最佳旅行地之一”,乔治市整座城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有人说到槟城一定要准备好两样东西——“一颗懒散的心”和“一个坚强的胃”。
和很多东南亚城镇不同,槟城没有密密麻麻的摩托车大军、没有令人窒息的车尾气、也没有千丝万缕布满全城的电线。
走在乔治市街头,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老旧但有年代味的街铺、中英混合的招牌、文艺十足的壁画……
有点分不清是不是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
槟城的特色是各种题材的壁画艺术,每幅画的面积不大但互动性很强,像彩蛋一样分布在各街小巷,用citywalk的方式来了解它最适合不过了。
据当地人说,槟城是大马华人分布最多的区域,其中福建人和广东潮汕人居多,因此大街上的中文、中餐馆、祠堂、佛庙都会比其他地方多一些。
傍晚时分,巴都丁宜海滩是槟城绝佳的落日观赏点,太阳西沉,天空灿金,身穿阿根廷球服的女孩踏着浪,像是生命源泉里分出来的一股新力量。
到了晚上,新关仔角夜市集合了各色各样的槟城小吃,蚝煎、福建虾面、四果汤、牛杂、云吞面……
以及随处可见的炒粿条,就炒粿条在槟城的密集程度来说,很难不让人怀疑炒粿条就是槟城人民的三餐主食。
10马币左右,就能得到一大份美味满足。
在走得飞快的世界里,槟城是那座藏在时间缝隙里的小城,让人得以喘息。
03.
行走的文化熔炉
这一趟大马之旅终于让我明白,为什么很多人说明明去了马来西亚,但又不相信自己去的是马来西亚。
首先因为它有复杂的自然环境。
英式风格的槟城植物园有着超大草坪和热带植物,随处可见蜥蜴和猴子;
十八丁拥有西马半岛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以及各种渔村、炭窑、龙香、造船厂和奇妙的乘船喂鹰体验;
巴都丁宜海滩丰富多彩的水上活动足以为慵懒的假期增添别样滋味……
其次它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一样复杂,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文化熔炉。
马来西亚本地居民主要是马来人、印度人和华人,三个种族三足鼎立,各自有不同的信仰,在同一片土地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所以我们能在同一条街上同时看到清真寺、印度寺庙和佛教庙宇,他们各自兴旺,从不交叠,似乎形同陌路就是最理想的状态。
一路上我们遇到很多大马华人,他们的祖辈是移民去马来西亚的中国人,他们则已经是第三或四或五代。
虽然生于大马、长于大马,但他们仍会亲切地介绍自己来自广东或福建地区,也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有的甚至会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好几种地区方言,就连很多地方的过年氛围都比国内还浓。
他们似乎在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打心眼里认为自己的根依然在遥远的、几千公里之外的中国故乡。
对于他们来说,移民不代表“分离”,而是另一种羁绊更深的“关联”。
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对马来西亚的印象瞬间具体了起来,它不再是一个走马观花的东南亚旅游国,这片土地上还有一些和我们愿景相同的部分。
或许,这就是值得我们为之体验的地方。
有三个栏目陪你看世界
来源:北石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