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住内蒙古莫力达瓦达翰尔族自治旗腾克镇额莫尔堤村的敖东辉也在自家的机车库里忙着检修机具,为即将到来的春种提前做着准备。机库里停放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农用机具,大型耕地机、播种机、耙磨机、除草机、收割机应有尽有,有好几台大家伙都是俄罗斯和日本的纯进口货。敖东辉这位憨
清明过后,松辽平原上冰雪开始消融,这片黑土地经过一个漫长冬季的蛰伏,又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村民们纷纷走上田头,为又一年的春耕忙碌开来……
家住内蒙古莫力达瓦达翰尔族自治旗腾克镇额莫尔堤村的敖东辉也在自家的机车库里忙着检修机具,为即将到来的春种提前做着准备。机库里停放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农用机具,大型耕地机、播种机、耙磨机、除草机、收割机应有尽有,有好几台大家伙都是俄罗斯和日本的纯进口货。敖东辉这位憨厚敦实的达翰尔族汉子,今年不到40岁,他在2013年牵头带领5户达斡尔族农户成立了莫尔堤大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大面积承包本村和周边村民的流转土地专业从事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规模化种植。目前合作社拥有各类大型农机具60多台套,价值800多万元,拥有固定的种植土地18000多亩,为村子周边的小农户和家中缺少劳力的家庭代耕土地12000多亩,每年的经营毛收入达到1700多万元。合作社在自身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惠及本村和周边村民120多户,有的农户每年从合作社能领到土地流转费高达100多万元,最少的农户也能拿到2到5万不等的土地流转费。用敖东辉的话说:“这些农户基本啥也不用干,只需和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然后就坐在家里等着数钱就行……”说起创办合作社一事,敖东辉深有感慨:“小时候由于家里孩子多,粮食不够吃,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后来虽然条件改善了,吃饭已经不是问题,可是每当自己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壮年离开村子外出打工而致使村里大片耕地荒废,自己心里就隐隐作痛,总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联合5户农户筹措了150万元创办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谁知这一干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合作社经营的3万亩土地,不仅从春种、夏锄到秋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而且从种子、化肥等农资的选购到粮食的售卖也实现了一条龙集中作业 ,仅此一项就能节约生产成本10%,而合作社采取的土地规模化种植经营模式,在大大提高当地土地的利用率的同时,还极大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为当地农户提供了一条依托土地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图为敖东辉正在检修农机具。
如果说敖东辉的创业史是达斡尔族这个内蒙古“三少民族”融入时代大潮、各民族共荣共存、共同进步的一个缩影,那么,郭萍萍这位土生土长的达斡尔族女干部的成长史则是当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各民族同气连枝、携手共进、共建美好家园的最好见证。
现年43岁的郭萍萍外表看上去给人的感觉显得纤秀文弱,但跟她打过交道的人都清楚,这位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女干部对待工作从来都不含糊,身上有种从不低头服输的狠劲,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郭萍萍2005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当地工作,第二年就因工作表现出色成为中共党员,她先后在3个乡镇、5个机关单位工作。不论是在机关工作,还是在乡镇任职,郭萍萍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回报家乡父老的拳拳之心,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家乡的大地上留下了一处处闪光的足印。特别是她任职库如奇民族乡负责美丽乡村建设期间,为了准确了解各村现状,精准规划各村发展目标,郭萍萍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足迹遍及全乡各个角落,每一家农户家留下了她不倦的身影,每一块条田淌下了她敬业的汗水 。在她的不懈努力和综合协调下,全乡929户危房改造户喜迁新居,各村街巷硬化、安全饮水、便民连锁超市、标准化卫生室等实现全覆盖;在她担任西瓦尔图镇镇长期间,她通过跑资金、寻能人、劝农户、解难题等一系列努力,在当地构筑形成了绿色兴农的有机水稻产业片区、高效农业食用菌生产基地、扶贫生态牧场产业片区,从而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增强了当地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图为郭萍萍(中)与工作人员商讨河道改造方案。
心中有爱,花香自来。 2019年,郭萍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现任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旅局局长的她对曾经走过的历程和获得的荣誉说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我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作为一名党培养多年的干部,我更知身上的责任,我不只是少数民族的一员,更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份子,现在家乡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全旗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国家全力扶持的结果。作为一名党员,我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郭萍萍的话不仅道出了包括达斡尔族在内的草原各族人民血脉相通、荣辱与共、共同期待祖国繁荣昌盛的心声,而且她本人的成长发展经历更是成为达斡尔族人民告别落后历史、摆脱贫穷疾苦、自己当家做主、过上幸福安康生活的真实见证。
达斡尔族是生活在内蒙古的最早原住居民之一,过去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主要以渔猎为生,同时也从事着简单的农业生产。由于生存环境恶劣、生产能力落后、医药条件缺乏,再加之兵燹战争等各种原因,致使该民族长期呈现发展缓慢、人口稀少的状态。有资料表明,1915年,内蒙古地区的达斡尔族人口只有8082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该民族人口也仅有16200多余人。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新中国成立后,党对达斡尔族实行了特殊的民族政策,1956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确认达斡尔人为单一的少数民族,1958年8月,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立。至此,达斡尔族人的命运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在国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人口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1982年全区该民族人口已经达到58600多人,与1947年相比,增长幅度360%;1990年,该民族人口达到71400多人;2000年,人口为77100多人,10年间人口增长速度接近8%,人均寿命也由解放前的不到35岁增长到目前的78岁。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大幅提升的背后凸显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到现在惠及全民的奋进之路。1949年当时的全旗只有2家医疗机构,从业人员18人,目前全旗拥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5家,标准化村卫生室201个。全旗执业医师数达到759人,护士数835人,每千人口医师数和护士数分别达到3.33人和3.66人,床位数1190张,每千人口床位数5.2张,实现了每个乡镇有1所达标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形成了比较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三级网络,群众可就近享有公平可及、连续系统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在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莫力达瓦旗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解放前没有一所像样的中学发展到目前拥有高中2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12多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仅尼尔基第一中学现在每年就有在校生3000多名,每年高考毕业生保持在1000名以上,考生的高考录取率也一直保持在50%以上,少数民族考生占到20%以上。对此,尼尔基第一中学副校长郭冬冬说到:“我们中学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包括达斡尔族在内的所有学生从高一一入学,大家就在一起同住同吃同学习,平时也不分彼此你我,大家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些年考入985、211高校的少数民族孩子不在少数,有的孩子甚至在国外留学深造……”
图为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伊兰广场一景。 蒋希武 摄
岁月不居,春华秋实。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达斡尔族这个历史上长期深居密林、种系单薄、人丁稀少,几乎被历史尘埃所掩蔽的民族终于化茧成蝶,一个百业兴盛、祥和安宁、守望相助的达斡尔族全新面貌正呈现在世人面前。(乔建平 王志军)
图为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新建的水利枢纽站。 蒋希武 摄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