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区“法理情”相融解决10名老人赡养难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14:56 2

摘要: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赡养问题成为基层治理重要议题。浦口区司法局聚焦老年群体权益保障,秉持“应援尽援、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信条,通过“法、理、情”相容共促,近3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87件,成功帮助10名老人解决赡养难题,提供老年人免费法律咨询服务386人次,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赡养问题成为基层治理重要议题。浦口区司法局聚焦老年群体权益保障,秉持“应援尽援、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信条,通过“法、理、情”相容共促,近3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87件,成功帮助10名老人解决赡养难题,提供老年人免费法律咨询服务386人次,守护每一位老年人晚年幸福。

“法”槌定强音,筑牢权益保障基石

依法提升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质效,组织名优律师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针对涉及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的案件开展质量同行评估和全面核查复查工作,确保有效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

2024年,浦口区某73岁老人罹患癌症后经济窘迫,要求儿子林某向其支付10年的赡养费合计6万元。林某称,父子二人已于2023年签订“断绝父子关系协议”,协议中声明二人“老死不相往来”,不再承担赡养义务。接到援助申请后,律师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向林某阐释法理,告知其子女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其他理由而拒绝履行,父子二人签订的协议因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而无效。最终,林某支付了拖欠的赡养费6万元,并于此后每月向其父支付赡养费300元。

“理”义谱基调,重聚家庭亲情纽

持续推进“法援惠民生”行动,对赡养类法律援助案件开通“绿色通道”,可在免予经济审查的情况下启动“容缺受理”机制,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电话预约”“上门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法律需求。

92岁的老人刘某自大儿子生病去世后,一直靠小儿子打零工维系生计。她的晚年生活并不平静,身患疾病且生活无法自理,二儿子对赡养问题漠不关心,一度陷入困境。小儿子无力一人赡养母亲,代其母申请法律援助,要求二儿子履行赡养义务。工作人员依据“法援惠民生·拓展工程”要求,对其免予经济审查并提供上门服务。经沟通,发现本案焦点在于二儿子胡某少年离家,与同母异父的弟弟关系淡漠,认为刘某未对自己尽过抚养义务,因此拒绝赡养母亲。承办律师始终耐心劝说、晓之以理,为其分析法律风险与道德义务,历时4个月,经过6次调查取证、2次外地走访、4次会面、2次开庭,最终引导二儿子胡某重新审视亲情责任,每月向母亲支付1200元赡养费,为农村高龄老人维权的法律援助案件画上了圆满句号。

“情”意颂暖歌,守护桑梓安宁晚景

以普惠之心优化服务细节,在区、街、村三级法律服务站均为老年群体提供无障碍通道,配备老花镜、大字版宣传材料,并设置老年人接待专窗。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引导公职律师、普法志愿者、人民调解员在化解涉老纠纷、开展法治宣传工作中融入孝道文化,引导群众在生活中多关心关爱老人,承担更多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义务。

黄某和张某是再婚家庭的2名子女,因赡养老人问题产生争议。公职律师通过“背靠背”方式分别向2名当事人释明,由于继父母在继子女未成年时存在抚养教育,因此继父母生活困难时,就有要求成年继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最终成功激发其对父母的感情,每月支付相应数额赡养费。近日,工作人员在走访过程中询问一对老夫妻张某和刘某的生活状况,他们声泪俱下地诉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况。经过3个多小时的耐心沟通,工作人员意识到老人的心结并不在索要赡养费,而在于子女对其精神陪伴需求的漠视。工作人员从“孝”字出发,与其子女多次沟通并引发情感共鸣,最终老夫妻在女儿家长居,与儿子关系也得到修复,主动撤回申请。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