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一系列非凡航天成就背后是无数航天家庭的无私付出,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标注下生动的家庭注脚。
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一系列非凡航天成就背后是无数航天家庭的无私付出,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标注下生动的家庭注脚。
55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奏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激昂序曲,从那一刻起,中国航天人便踏上了漫漫征途,披荆斩棘,成果斐然。
当长征火箭第500次划破天际,空间站实现关键器件100%国产化,航天员乘组在太空完成历史性会师,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600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完成,嫦娥五号成功带回月壤,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国印记……中国航天正以举世瞩目的姿态书写着星辰大海的传奇,而传奇背后,是无数航天家庭的默默付出与坚守。
刀尖上,两代航天人血脉传承
4月的西安和风拂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7416厂的车间里,徐立平半跪在金属壳体前,手中的刀具精准削切着推进剂。“生命就在我们手里的这把整形刀上,一旦摩擦过度或者碰到哪个地方,就会发生燃烧事故,连一丁点逃生的机会都没有,必须精准。”这位“大国工匠”“时代楷模”讲起自己38年与死神共舞的岁月,眼神里尽是果敢坚毅。
徐立平是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完全国两会回到西安,就一边忙着自己的老本行,一边见缝插针宣讲两会精神。“这次参会最大的感受是,科技强国既要靠尖端技术突破,更要投资于人,靠人才培养。就像‘雕刻火药’,再先进的设备也离不开工匠的手。”
徐立平成长在一个航天家庭,家里10余口人,除了还在读书的孩子,8口都是航天职工。“当年我们一家响应国家号召,从内蒙古辗转到陕西深山,最后扎根西安。”徐立平说,他的父亲原先是一名航天车辆驾驶员,专门运输航天物品,后来改开了小型轿车。“我父亲当年每天不管工作多晚,出车回来后都会把车从头到尾认真检修一遍,车身内外都保持得格外干净,他的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从小就潜移默化影响着我。”徐立平的母亲也是我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一批员工,她时常念叨:国家哪里需要就应该出现在哪里。
徐立平夫妻俩同在四院7416厂从事航天型号产品生产,妻子梁远珍不但在岗位上独当一面,成为班组中唯一一位女国家技师,而且不遗余力地在背后默默支持丈夫的工作。她把餐厅改造成丈夫的工作室,让徐立平在家也能搞研究、改进设计。如果徐立平加班忘了告诉她,她一定会赶到徐立平的岗位悄悄看上一眼,才放心回家。有一年,工友意外牺牲,徐立平强忍悲痛,依然加班加点在工作一线,同时不断摸索自动化操作,来提升本质安全,梁远珍则包揽起全部家务,默默支持。更令人动容的是,一次,老人生病,她白天在家护理,晚上还要辅导孩子功课,从未让丈夫请过一天假。“他在前方打仗,我就得守好后方。”梁远珍朴实的话语里,藏着航天家属特有的坚韧。
对待妻子,徐立平总是很愧疚,用他的话说:“家里的事情都是她在操心。”徐立平很少会对妻子说一些深情的话,但他会背着妻子为她买喜欢却嫌贵的茶叶,会在结婚纪念日给她一个深情的拥抱。结婚20多年来,梁远珍早已习惯了徐立平的忙碌。同为航天人,她理解“航天”两个字对徐立平来说意味着什么:“并非他不顾家,也并非他不懂得享受生活,只因为他热爱航天事业,放不下作为航天人的那份誓言和担当。我会一直在背后支持他,并为他骄傲和自豪!”
不慕浮华,甘于寂寞,精益求精。载人航天、固体运载等数不清的急难险重药面整形任务,徐立平都被指定为唯一操作者。“把航天事业干到底”,这个将生命与火药融为一体的航天世家,用两代人的坚守诠释着:真正的星辰大海,永远镌刻在代代相传的血脉里。
焊枪下,“航天侠侣”眺望星辰大海
“我爸妈是造星星的人,他们虽然很少陪我,但每次看到夜空中的卫星,我都觉得那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礼物。”这是“航天侠侣”唐仁杰和黄薇薇10岁的大女儿在作文里写的一段话,读到此处,年轻的夫妻俩红了眼眶:“平时就是太忙了,陪孩子的时间有限。”
唐仁杰和黄薇薇都是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的职工,两人因航天结缘。“我第一次见到唐仁杰是在电子装联车间里,他当时正专注地用焊枪在电路板上划出优美的弧线,焊锡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精准地落在0.5毫米间距的引脚上。他工作时的眼神特别亮,像星星一样。”这个来自四川南充农村的小伙子踏实、勤劳,很快赢得了黄薇薇的芳心。两人经常在下班后留在车间,唐仁杰教黄薇薇识别电子元件,黄薇薇帮唐仁杰整理技术笔记。2010年,一份用焊枪制作的特殊情书成为他们婚姻的见证。
唐仁杰是公司电装车间的电子装调工兼工艺员,每天与密密麻麻、成千上万的焊点打交道。他熟练掌握了多项高难度元器件装焊技术,还取得了用于提高效率、确保质量的创新成果30多项,获9项专利授权。“唐仁杰在我眼里是高手,再难的焊接任务他都能完美实现。”黄薇薇骄傲地说。
然而,随着唐仁杰在技术领域的突破,家庭生活却逐渐被“航天时差”填满。作为卫星产品主管工艺师、创新工作室领衔人,他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七点半准时出现在车间,深夜十一二点还在实验室调试设备。有次女儿半夜发起高烧,黄薇薇抱着孩子打车去医院,看着熟睡的女儿,她拍了体温计照片发给丈夫,凌晨两点才得到回复:“辛苦你了,我马上结束试验。”
2023年6月的一个夜晚,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北斗卫星发射直播。当火箭腾空而起的瞬间,小女儿突然指着屏幕惊呼:“爸爸,那是你做的卫星吗?”唐仁杰笑着点头。“太厉害了!”那一刻,黄薇薇感到无比欣慰,她深知,自己的付出和牺牲都是值得的。去年,唐仁杰作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赴清华大学学习,黄薇薇还特意带着孩子们录制视频:“爸爸放心,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等你把新本领带回来,造更多的星星!”
如今,唐仁杰领衔的工匠工作室已攻克12项关键技术。而黄薇薇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把一双女儿教养得谦逊有礼。每当有人问起他们的家庭和乐秘诀,这对航天夫妻总会相视一笑:“我们就像电路板上的电容和电阻,虽然功能不同,但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让整个系统正常运转。”
银箭外,党员家庭是那颗最亮的星
初春的北京乍暖还寒,清晨的风依然刺骨,地铁“火箭万源站”外,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研究员吴浩步履匆匆走向单位。这是记者第三次约访她,前两次都因突发任务被推迟。“实在对不住,昨天又工作到凌晨。”早出晚归、通宵达旦是吴浩的工作常态,尤其是在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关键时期。“新型火箭会全方位迭代升级,简单来说就是材料轻、速度快、成本低。”
吴浩一直奋战在运载火箭结构系统研究的最前线。在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升空成功背后,她曾连续72小时守在实验室,用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结构精细化强度分析技术,为火箭穿上“金钟罩”。“运载火箭的进步很大程度体现在结构的进步上,因此必须攻克结构关键技术,才能够实现更轻更快的运载火箭。”她说话时习惯性地用手比划出火箭的形状,仿佛那枚承载梦想的银箭正从掌心腾空而起。面对极端飞行环境下火箭结构出现的罕见问题,她一次次扎进技术攻关第一线,最长的一次持续了九个月。她的努力不仅为我国空间站的全面建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填补了多项航天技术空白。
吴浩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理解与支持。2014年8月,吴浩的女儿出生,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她在单位奋战到了预产期前三天。孩子出生后,公婆帮忙照看。“我公婆很理解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从不抱怨我的工作繁忙,总是尽全力‘配合’我,我和丈夫都很感激。”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火箭医生”的手机相册里,存着近百张女儿熟睡的照片。为了兼顾工作与家庭,吴浩与丈夫实行“错峰陪伴”:她凌晨下班时,丈夫已做好早餐;周末她常带着女儿去单位,女儿在楼上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她就在办公室里加班。“有次她指着火箭模型说‘妈妈造的星星房子好漂亮’,那一刻,所有的艰辛都转化为甘甜。”“我当然希望女儿将来也能加入我国航天人的队伍当中。”2023年,女儿学校的老师邀请吴浩给学生们科普航天知识,她就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精心制作了一份PPT,还自己制作了航天科普材料,讲座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开始我以为只有我女儿所在一个班的学生,没想到那天竟来了5个班200多人,孩子们都非常活跃。”“阿姨,火箭会不会疼?”“火箭是不是像变形金刚一样会变身?”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提问,吴浩掏出随身携带的便签纸,当场画出火箭从垂直总装到星箭分离的全过程。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孩子们对航天的兴趣,传承航天精神。充满童趣的科普活动,也让她成为家长群里口口相传的“航天导师”。
“我的妈妈是‘火箭医生’,她让星星住在新房子里”“爸爸说党员就是要做最亮的星星”……这样的话经常出现在女儿的作文本上。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火箭发射塔时,吴浩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她知道,城市的其他角落,无数个像她这样的家庭正在用各自的方式托举着中国航天的梦想。银箭升空的壮美背后,是千万个普通家庭默默付出的温暖星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航天最坚实的底座。
来源:中国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