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4年末以来,猪流行性腹泻(PED)疫情的持续发酵,尤其是G2c毒株的快速扩散,为2025年春季的仔猪市场埋下了伏笔。进入4月,全国仔猪价格飙升至580-800元/头的高位,部分区域甚至出现“有价无市”的极端现象。这一轮价格狂潮的背后,既是疫情冲击下供应
自2024年末以来,猪流行性腹泻(PED)疫情的持续发酵,尤其是G2c毒株的快速扩散,为2025年春季的仔猪市场埋下了伏笔。进入4月,全国仔猪价格飙升至580-800元/头的高位,部分区域甚至出现“有价无市”的极端现象。这一轮价格狂潮的背后,既是疫情冲击下供应端收缩的直接反映,也是行业结构性矛盾与市场情绪共振的结果。
疫情肆虐:G2c毒株加剧供应缺口
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PEDV场家阳性率从42%攀升至54.39%,其中G2c毒株占比高达71.71%。这一变异毒株不仅导致新生仔猪死亡率激增,还首次出现母猪流产现象,流产比例达1%-4%,且集中在孕龄20-70天的关键阶段。疫情传播的主要风险来自车辆(占比45%)、猪源(28%)和空气(15%),而集团猪场因“快进快出”模式中后备母猪比例过高、免疫程序不规范,成为疫情重灾区。
同时,农业农村部数据也显示,2025年1月,全国共报告仔猪流行性腹泻27472例,死亡3528例,比2024年同期上涨80%和10%。2025年2月,全国共报告仔猪流行性腹泻21778例,死亡3365例,比2024年同期上涨47%和3%。
一些头部养猪集团自去年11月疫情爆发以来,部分场区至今未恢复稳定生产,仔猪出栏量锐减。这一缺口在传统补栏旺季(3-4月)被急剧放大。集团猪企虽在1-2月通过预售策略实现仔猪销量同比激增1600%,但实际可外销的断奶仔猪数量有限。加之腹泻疫情导致育肥场“无仔可抓”,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15公斤仔猪价格在4月突破800元/头,较年初涨幅超30%。
高价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并非“真缺猪”
尽管仔猪价格高企,但行业产能并未实质性短缺。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0.8%,新生仔猪数量自2024年3月起持续增长,规模场月度供应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市场“缺猪”表象的背后,实为供应结构的深度调整。
非瘟后,散户自繁自养比例大幅下降,集团猪企凭借规模化优势掌控仔猪定价权。即便在传统淡季,集团场仍可通过控制外销节奏维持高价。头部集团猪企其断奶仔猪成本仅为250-280元/头,当前销售利润高达200-300元/头。此外,部分企业为降低育肥成本,已暂停外销转向内部投苗,进一步压缩市场流通量。仔猪高价更多是集团场策略性销售与市场情绪叠加的结果,而非产能危机。
成本攀升与风险隐现:养殖户的“两难”抉择
4月仔猪价格冲高的同时,养殖端成本压力同步加剧。豆粕价格虽一度跌至3240元/吨,但饲料企业自4月初陆续上调全价料价格50-100元/吨,乳猪料成本增幅尤为明显。以当前仔猪价格测算,外购仔猪育肥出栏成本已超15元/公斤,若下半年猪价涨幅不足4%,养殖户将面临亏损。
更值得警惕的是,市场对后市预期存在严重分化。一方面,二次育肥热情在4月再度升温,标猪价格小幅反弹至14.7元/公斤,部分养殖户押注5-6月行情;另一方面,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超正常保有量4.1%,集团场2025年出栏目标同比提升,下半年供应过剩风险高企。农业农村部专家预警:“全年猪价或窄幅震荡,均价略低于2024年。”在此背景下,以700元/头高价补栏的养殖户,需直面“成本锁死、利润微薄”的经营困局。
猪场未来关注:疫情、成本与市场
对于专业养殖户而言,2025年二季度的核心关注点集中于三个方面
PED疫情发展:G2c毒株的变异趋势、疫苗免疫效果及生物安全措施落地情况,将直接决定仔猪供应稳定性。若疫情持续蔓延,集团场复产进度可能再度推迟,加剧区域性供应紧张。
饲料成本波动:国际局势对豆粕等原料价格的影响尚未明朗,饲料企业涨价周期可能延长,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盈利关键。
市场情绪与政策导向:二次育肥对短期猪价的支撑作用有限,需警惕4月下旬补栏旺季结束后仔猪价格回落风险。此外,关税调整、环保政策等外部变量亦可能冲击行业节奏。
仔猪价格的高位运行,既是疫情冲击的应激反应,也是行业转型期的阵痛缩影。对养殖户而言,盲目追涨补栏可能放大经营风险,理性评估产能、成本与市场预期的平衡点,方能在波动中守住生存底线。未来数月,猪价走势或将进一步验证:这场“高价游戏”中,谁在裸泳,谁又能穿浪而行。
来源:兜说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