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水月雨推出了一条极尽声音真实感的参考级旗舰动圈耳塞——“光”(illumination),4年过去,它的继任者“光辉”illustrious(光2)降临,官方定位是“参考级录音监听旗舰”,售价与前作持平,仍是4999元。
2020年,水月雨推出了一条极尽声音真实感的参考级旗舰动圈耳塞——“光”(illumination),4年过去,它的继任者“光辉”illustrious(光2)降临,官方定位是“参考级录音监听旗舰”,售价与前作持平,仍是4999元。
调音方面,“光辉”延续“光”的风格,依旧坚持不加修饰的低音,以及将高音的平坦延伸作为硬性要求,以满足音乐从业者的高标准。
与前作的主要区别:
外观方面,由之前通体金黄的钛合金+TiN陶瓷镀层,变为镜面银拼金的钛合金+黄铜镀金;
动圈单元部分,由之前LCP球顶+PEEK悬边的双重材质复合,变为LCP镀TAC钻石球顶+聚氨酯悬边的三重材质复合。尺寸不变,仍是φ11mm。
厂商表示,这次在振膜材料、磁路材料和工艺精度上做了升级,并且改进了声学前腔,最终实现了频宽的大幅提升,非线性失真的进一步降低以及中高频响应平滑度的改善。
这里简单参考下外媒测量的频响曲线。蓝色“光辉”,绿色是上一代的“光”。
“光”的低频比较克制,但实际仍有大约2dB的增益,可满足传统烧友对温暖音色或流行乐感的期待。另外在中高频(2kHz到6kHz)区间,它的增益值(约10dB以内)和衰减都很不错,只不过平滑感并不算非常理想,仍有可改进的空间。
我没听过“光”,但从曲线看,它的声场(纵深型)和自然度,我觉得是很难挑出什么毛病。
再看新品“光辉”,它的调音设定是“近乎毫无音染”的真实音色,忠实遵循DF(扩散场)和HRTF(头相关传递函数)的客观平直。其对整个低频(20Hz到250Hz)的衰减,明显比“光”更彻底,基本上去除了极低频的压迫,只保留了50到100Hz这一人耳对低音感知最明显频域的合理沉坠。然后,3kHz隆起的峰在增益值和平滑度上,处理得比“光”更好,理应会有更好一些的声音自然感,再配合“无染”的低频,按说会有更为凝练、饱满和清晰的监听级中频质感。
这款耳机,我其实初听感觉一般,因为它自身风格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欣赏型HIFI耳机,不过,在搭配了几个大推力前端,并对比了多条不同价位的高水平耳机后,我发现“光辉”真就是“百年一遇”,非常值得敬畏和深爱音乐的人去听一听,也许你不会很快被它打动,但你会明白什么是逼近原始的声音。
文章末尾是基于对比的声音描述。下面简单拍几张图。
“光辉”的外观非常亮眼,面板上几个凸起的棱划出了多道光影层次,起到了对双耳的修饰性。
声学结构上,前腔凸起部位的侧面开了个环绕式条形声学泄压口,另外还有个黄铜镀金底座与出音导管连体式的“声学结构件”嵌入其中,如此金银拼色不仅漂亮,按说也有利于声音的通透。
由于结构设计合理,整个腔体尺寸也算是适中,所以它的佩戴稳定性和舒适度都不错。
附送了“多达”四种类型的耳套,这在水月雨的耳机产品线中,还挺罕见的。
实际体验,最符合我听音习惯,且佩戴也比较舒适的,是其中的“清泉套”和“灰色套”。
尤其“灰色套”的舒适度和贴合感最好。
四种耳套下的声音差异并不很明显,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知。但相对来说,白色透明套的低频相对更明显一点,灰色套其次,清泉套再其次。出于对低频质感的追求,我个人更喜欢用“清泉套”。
采用0.78通用可换线设计,标配可换插头高品质耳机线(线芯成分未说明),并附有3.5mm单端和4.4mm平衡可更换插头。
插头做工和品质比前作“光”好了许多。唯独算是可惜的,是这次没有像前作那样再提供2.5mm平衡插头。
镜面工艺水准不俗,细看处理得非常均匀,观感和触感都堪称高级,但摩擦划痕也是在所难免,日常打理需尽量小心。
“光辉”的收纳包和水月雨自家2000元左右的Blessing 3以及DUSK一样,也是大方得体,容量充足设计。
声音相关:
阻抗:25Ω±15%(@1kHz),灵敏度:124dB/Vrms(@1kHz),这两项参数和前作“光”一样 ,也是好出声,好推响的那种。
但是,由于它频响比较特别,即少低频泛音、少高频泛音和高密度,故实际听起来,还是会有一种“吃推力”的感受,而你也可能因此,会把音量开到尽量大。
实际听感,坚韧、结实。略干,但却不涩。声音密度较大,亮度控制合理,通透度很高,整体不会较明亮,且有着还不错的“柔和性”,故久听也不太会有累感(搭配合理的话)。
单端插头下,“泛中频”能量比较凸显,尤其人声形态很饱满,够鲜明。声音背景足够黑(动态/瞬态好),但声场并不算大。
它可以非常忠实而又清晰地描绘出每一种声音的核心和轮廓,基本可以让每一个频域的每一种声音都能有那种因对焦精准而产生的“坚实”感。这一特点,让我想起2009年的浮雕版索尼EX1000,它们都有这种“刻画”细节的能力,而通常的HIFI小耳机更擅长写意层面的“描画”,难以高密度和足量厚度的形式呈现逼真的声音纹理。
平衡插头下,“光辉”的平衡性和声场会比单端更为理想,特别是在较大推力的较高级前端下,你会感受到它声音中无与伦比的“权威”气质。听久了这种声音,再听其它耳机,你可能会很快察觉其它耳机的“音染”频域,并带着落寞怀疑自己的“发烧”人生……
单动圈耳机要想做好,从工程师角度来说,难度很大,至少比多单元耳机难度大。那“光辉”值4999元的价么?出于习惯,还是像以往一样,找几个参考竞品和它PK下,以此感知它的价值和特征。
这图只是简单示意一下。实际用于参考的耳机,还有好几个。
包括水月雨自家的KADENZ(999元)和DUSK(2499元)、拓品监听耳塞“羽”(799元)、JVC FW10000(9999元)。这里面,除了DUSK是多单元混合结构,其余都单动圈。
最先对比的是DUSK,它的频响曲线很好看,全频亮度适中,柔和度很高,耐听,自然,低频有适度的量感起伏,可以烘托出些许流行味道。
先听DUSK,感觉它已经很不错了。低频到高频,是要啥有啥。硬挑毛病,也就只是音色偏淡,以及凝聚力略微欠点火候而已。
然而放下它,再戴上“光辉”,我是立马就服了。其实,原本我还觉得“光辉”没低频,也没高频,可能会略输给DUSK。然而真正对比了,才意识到“光辉”的信息量和密度有多彪悍。它有一种从点到线,再到面,所有细节都扎扎实实,凝聚到位的感觉。而这种碾压式的饱满和明晰,也会瞬间让你明白4000多元的耳机到底牛在哪。
此外,你也会明白啥叫“结像”。因为它确实可以把“声音”凝结成一个类似“块儿”的东西。而且,不论那首歌中的某个声音多么微弱,抑或是某个高频的泛音多么轻盈,它都能给你还原出一个边缘清晰,还略带些许重量感的“实体”形态,而这也促成了“临场感”,会让人难忘。
对比KADENZ:虽说KADENZ相对其前身KATO,已经有了更进一步也更科学的高频衰减,而这一点也正如“光辉”相对于“光”所做的那样。但无奈的是KADENZ低频仍旧偏多,故而,在限定的“能量”内,它的拥堵感就比较明显了,也就是人声厚度和低频量感都相对偏大,高频空间却相对不足,显得重心比较靠下,影响“均衡”。
相对而言,同样是衰减高频(6kHz后),“光辉”却在“中高频”给了更多一点的能量,并在极低频部分做了更科学的压制,如此一来,均衡感、通透性和厅堂感就都回归了。
其实,若只谈声音密度,同样拥有TAC钻石镀层的KADENZ和“光辉”甚至不相上下,但细究各频域的自然度和解析度,它就比后者差不少了。终究是声音太浓厚,化不开所致。
对比拓品“羽”:“羽”的硬素质略逊于水月雨前千元旗舰KATO(800元),但它的可调音物理开关,却在某种层面上,扳回一局。听感上,羽很柔和,结像细腻,但细节形态和声场规模均略小。面对“光辉”,同样都是“监听”,后者声音的“权威感”堪称碾压,所有细节都像是完全展开那样,铺展在你的脑海。且基本不会受“低、高频”制造的“假声场”影响或限制。所以,“光辉”的声音尽显通透和真实。两者对比,“羽”就很像是小家碧玉,音色也会有种“玩具”感,而“光辉”就明显“专业”,音色大气舒展,气质冷峻严谨。
对比JVC FW10000:FW10000我断断续续听了几年,最初一两年都不觉得多好,直到今年才觉得它珍贵。它声音特通透,有着干净、明亮、中性的音色,但总体仍是一款偏音乐欣赏用的耳机。频响曲线方面,其低频的衰减比水月雨“光辉”更极致,加之高耸入“云”的中高频,又进一步提升了它中、下盘的纯净。两者对比,“光辉”的低频竟然偶尔还会显得偏多,偏肉了些,但是,如果你本就喜欢低频的沉坠感,那“光辉”在这次的对比中,肯定是好过FW10000的。
然后其他频域,若非要从还原真实的角度出发,我感觉FW10000也是输了,因为它从2kHz到4kHz的增益都超出10dB,虽说这会增强声场的维度,但也间接影响了人声的厚度和温和。尤其两者对比,很明显FW10000的人声因被高音稀释而有稀薄感,没有“光辉”那么饱满醇厚。这令我讶异,因为平时感受不太出来,我也并不在意。所以,除非写“评测”,否则没事最好别对比。
结语:
“光辉”是个纯纯的实力派,有着非常高的自然度和清晰度。如果你好奇某些声音的真实音色,那借助它,是有可能逼近最佳答案的。
另外,由于它的调音非常“专业”和“质朴”,也会很容易将一些你听过的音乐欣赏型耳机反衬出“华而不实”的一面。而这可能会让一些老烧陷入某种“抑郁”情绪。
总得来说,我很喜欢“光辉”。虽说它少了点音乐性,但由于调音不干涩,结像又相当扎实,故整体仍是“好听”的。至少比传奇经典EX1000鲜活好听。
而如果你是动圈耳机爱好者,那它的收藏价值也是足够的。绝对配得上无音染的“动圈之王”称号。
来源:音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