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文治先生(1865—1954)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两项重要成就,一是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在他任职期间曾几度变化)校长长达十四年,为中国近代化工学教育体系奠定基础;二是在五四以后第二年(1920),创办私立无锡国专,为保存国学、弘扬传统坚持了三十多年。这两所
唐文治先生(1865—1954)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两项重要成就,一是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在他任职期间曾几度变化)校长长达十四年,为中国近代化工学教育体系奠定基础;二是在五四以后第二年(1920),创办私立无锡国专,为保存国学、弘扬传统坚持了三十多年。这两所学校的致力方向,表面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有内在统一,即发展工业教育是为了国家富强,坚守传统学术是为了保存本国文化,皆出于强烈的爱国热忱。这一切的思想渊源,其实扎根于他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全面考察。
唐文治
唐文治是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曾长期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他平生曾两度走出国门。第一次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随户部右侍郎那桐到日本,为庚子年被杀的日本驻华使馆书记生杉山彬一事致歉,在日本停留一月余,虽然也得到天皇接见,参访各处,重点却是到杉山彬墓前致祭,屈辱得很;第二次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至八月,作为以固山贝子载振为专使英国头等大臣的贺爱德华七世加冕使团的随员,出访英国,更历访欧洲、美国、日本,历时五个月,恰好绕地球转了一圈。唐文治这时的身份是四品衔外务部主事即补员外郎,其间以载振的口气代撰全程行记《英轺日记》,详尽介绍所历各国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国家运作、文化建设,及每日之所见所闻。与二十五年前郭嵩焘赴英国任大使,仅述出发到抵达见闻所写《使西记程》,因对西方文明的称赞而引起满朝文武的谴责和不满不同,唐文治这次出行,因为甲午、庚子的两度惨败,国人对西方的看法已经发生根本变化。载振使团的出访带有外交礼仪性质,论级别不及此前李鸿章的几度出访,也不及此后五大臣的考察宪政,但《英轺日记》所述亲历见闻,涉及对西方文明的深入考察,在当时可称独树高标,流传极广,有必要给以特别的介绍。
《英轺日记两种》
一,出发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位六十四年,于一九〇一年一月二十二日在怀特岛去世。六十岁的威尔士亲王即位,是为爱德华七世。初定次年五月举行加冕典礼,邀请各国政要参加,清廷乃于此年一月二十一日派载振率领使团参加,初定四月出发。
载振(1876—1947),满洲镶蓝旗人。是乾隆帝玄孙,庆亲王奕劻长子。十四岁被赏头品顶戴,十八岁封二等镇国将军。在《辛丑条约》签订过程中,奕劻与列强折冲交涉,最终签订条约,得到各国信任,旋受委派为外务部总理大臣。清廷委派载振出使,并赏加贝子衔,英国亟表支持。消息发布,法国、比利时、美国、日本等国纷纷邀请载振顺道造访。从颁布到出使的三个多月时间内,载振与各国驻京使臣频繁商谈,落实往访的细节安排。这样安排下来,方有此次“经途八万里,为时十七旬”的空前旅程。
载振受命后,奏调了一批才学俱佳的参随和翻译人员,其中有参议官梁诚,参赞官汪大燮、唐文治、陶大均、李经楚(李鸿章之侄)等,以及翻译吴应科、刘式训。他希望随员不仅要协助完成各项外交事务,更要用心“考求各国政治、学术、律令、典章,旁逮商务、工艺”,这一记游述事的责任,交由唐文治来执笔,他更坚持“是书所纪各国章程、条例,一切均从各本国访求译录”(均见《英轺日记·凡例》)。
载振一行,于一九〇二年四月十一日离京,十四日抵达上海,停留八日。载振乘便与各国驻沪领事及工商人士多有接洽。唐文治是太仓人,也得便与众多亲友见面告别。二十二日,由吴淞口出海,二十五日到香港地区,稍停即出发,过琼州海峡,沿越南海岸,经西贡,五月一日到新加坡。那时香港地区、新加坡皆为英国属地,故安排迎送皆极庄重。复穿马六甲海峡,八日抵锡兰科伦坡。十日,沿印度海岸西行途中,唐文治作《四月初三夜雨思亲二首》:“客行已是乱愁生,况复凄其听雨声。今夜高堂知健饭,梦魂乍越海千程。”“故园种遍竹千竿,飞出文禽刷羽翰。博得老人开口笑,天涯游子总平安。”那时他父母都健在,身在天涯倍思亲,感怀在心,所幸平安。次日,船在印度洋风急浪高,舟船簸甚,他再作《有所思四首》,每首皆以“极目洪波有所思”为首句,录第一首:“极目洪波有所思,九重阊阖欲陈词。玉关羌笛声声怨,太息灵修浩荡时。”他知道此行肩负为国结好异邦的使命,与古人之西戍阳关意义相同,虽然历经艰难,但报国热忱未尝稍懈。十九日,船经苏伊士运河。二十一日入地中海,船上举行舞会,“男女杂沓,笑语喧阗”,唐文治虽觉与中华民俗有别,但也乐于欣赏,作长歌《跳舞曲》以述见闻。最后说:“吾闻乡傩本古义,况是搜神尚瑰异。”他在此一立场加以理解。二十五日,抵达法国马赛,由驻法国大使接待登陆。改乘法英间的火车,其中英吉利海峡是坐“都华小轮”渡过,二十九日抵达伦敦。从上海出发,凡历时三十七天方到达。
二,在英国
载振使团从法国加来渡海,到达英国东南港口,英外交部参赞费乃奉英王命来迎,双方互致颂词,清方由梁诚代载振致词,谓“本届贵国君主举行加冕大典,我中国皇太后、皇上良深欣悦,是以特简本爵大臣专使致贺,以表邦交亲密之据。贵国文明制度,本爵大臣曾于书中习见,耳中习闻,夙深嘉佩。深愿此次逐一亲历目验,随时默识不忘,冀于中国有裨”。这里,可以看到清臣在外交方面有所进步,对英国制度文明,且表达深入了解之姿态。礼毕,登上英君派来的宫廷火车,傍晚到达伦敦。
六月二日,英王接见载振一行,仅有梁诚、汪大燮参加,唐文治似未随入宫。《英轺日记》所记英王接见详情,似为入宫数人叙述,唐文治加以记录。说到递国书时,“英主亲手捧授,喜形于色,致谢中朝遣使厚意,旋握手成礼”。此次似为集体接见来贺使团,当天接见者达千余人,与中国使臣的见面简约而尽礼。四日,载振拜会英王储乔治(即后之乔治五世)。此后二十天,使团接受英方安排,在各处参观访问。到二十三日,方知英王因患肠痈及老年气血衰颓,推迟了原定于二十六日举行加冕典礼的安排。尽管如此,当天仍由英王后在白金汉宫举行大宴,招待各国来宾。二十四日,载振会见德国、日本和美国专使,次日商量下一步行程。经英方同意,于三十日离开英国,前往比利时。到七月二十五日,方接英国外交部咨询,加冕典礼即将举行,问中方是否能返回英国参加。使团内部对此有很大的争议,最后决定不参加。
以上大略叙述载振使团在英国参访之始末,其中大多没有出现唐文治的身影,他作为事实上的书记官,只是从载振的立场加以叙述。如果仅此而已,这部《英轺日记》不过是一部记录出使过程的流水账。《英轺日记》特别之处在于,在记录每日行程中,对欧洲与英国社会制度的各重大事项,都有详尽的罗列与分析,使这部行记在清末出使日记中,特立翘楚,卓识不凡。就我的阅读感受,《英轺日记》并非当时一稿写就,而是有参观与阅读文献后的大量系统梳理和深度分析,做过大量后期加工。
《唐文治经学论著集》
说其大端。进入法国,即述欧洲各国虽列国十数,“然而有一善政,则列国环而效之;有一善教,则举洲随而效之”。虽然也因“强弱异势,风土异宜”,有各种猜忌仇怨,但于国计民生有益之举措,“如历法也,学堂也,兵制也,轮船也,铁路也,银行也,商务也,邮政也,皆其同焉者也”。他并指出:“历法纪年始于罗马,学堂程课、铁路置轨始于英吉利,汽船行海、舟师出征始于美利坚,银行规制始于荷兰,航海通商始于葡萄牙,邮递印票始于法兰西,一国为之倡,而各国相继效法,精益求精。”这里揭出欧洲各国总体繁荣的根本原因,即不固步自守,而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从马赛到巴黎,从巴黎到加来,他看到“所经市井村落,屋宇整齐,道路平治,虽土坡山麓,无不周以长垣,靡望清洁”。看到欧洲繁荣之城乡差别很小,富裕在任何角落中皆可得到体会。
到伦敦,他记录二百年前伦敦全市不过七十万人,至此已达六百万,虽有人满为患之感,当局乃“穴隧置屋”“累建岑楼”,即向地下与高层空间发展,使“得八九倍伦敦之地”。这里已经看到欧洲城市化发展及其解决之道。
有关英国学校之盛,云到一八九七年,全国有大学六十七所,中小学三万一千五百三十九所,教习十四万多人,大学生三万多人,中小学生五百五十五万人。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资助教育,更立法规定,孩子七岁不入学校,则罪其父母。其中仅伦敦一地,就有学堂四百九十八所,学生五十七万多人。此外,还提到师范学堂、聋学堂、瞎学堂、残疾学堂、脑病学堂及工艺学堂的设置,“至于烹调、洗浣、操作及寻常手艺,皆别有学堂以教之”。这一大段对英国教育的总体观察,不仅揭示了英国国力强大的根本所在,也可知他后来有机会主持上海交大、无锡国专教育的思想渊源。
在叙述英王世系后,有一节叙述英国上下议院之设置。他写道:“国中有议院二,一为爵绅议政之所,爵位贵人及耶稣教督处之;一为民绅议政之所,民间才德过人者处之。有大事,君主谕首相,相告爵绅院,聚众共议,参决可否,然后咨之民绅院,必与情相洽,始布之政。”即立法行政之具体流程之揭示。更说到当时的主要政党,“曰保党,以自守为宗旨;曰公党,以大同为宗旨;曰合党,则以英伦、阿尔兰合一为宗旨”,虽互有相争,“必视民情为胜负”。这是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认识和评价。更进一步说,则理解英国“虽称君民共主之国,然实民权为重,君权为轻”,君主、议会、政府在权力运作中,皆有一整套规则,因此政府“办理国是有所舛误,则国人皆归罪于执政,不闻咎及君主”“民权虽重,不至启犯上之渐也”。虚君立宪的实质,是维护了君权,当时可称卓识。
此外,他们还曾参观上议院、小学堂、牛津大学、法院、医院、银行、博物院、跑马场、兵工厂、动物园等,也都留下详尽记录。其中六月十四日参观格禄司博物院,应即今大英博物馆,发现其中书架累计长三十二英里(按,1英里=1.61公里),藏各国今古图籍三百余万种,“东方书籍分中、日两大部,中国典坟虽不尽备,然亦十得七八”(《茹经先生自定年谱》)。陪同的翻译有些得意地问唐文治:“中国素号文明,今先生来游是邦,见欧洲识字人多乎,抑中国识字人多乎?”唐随即应之,认为中国人识字“贵在躬行实践”,避免了尴尬。
参观牛津大学,恰巧遇到考试日,他看到学生皆“静默覃思”,不闻喧闹,参观了各处,皆井然有序。遇华学教习柏乐客,了解其学制为先习普通学,有所成再进为专门学,即今所云本科与研究生之区别。归途中,载振与唐文治、汪大燮谈及观感,以为“学问之事,支派虽出万途,而其要在于求乐”“苟不知求乐,而自溺于苦境,则智慧日窒,学术废而事业隳矣”。这是宋儒探讨孔孟乐处的老话题,也是后来唐办教育的致力方向。
有不少对英国政制的了解,也来自报刊。如述英国户部(即财政部)的财务预算,是先确认明后年的进款数额,据以制定预算,更说明其原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理解所任官者,“乃为百姓分理庶务之人,即为百姓总司经济之人也”。他们当时看到英国全年的进款列表和出款列表,理解了英国的经济运作。对英国军队的设置与责任,海军部之设置与造战舰之情形,也都叙述详尽。对英国的商业管理,则认为“英国势勃兴,一意振顿商务,遂为欧洲之冠”。政府除征收商税外,“凡一切贸迁生计,皆听民所自谋”。这里揭示市场经济的原则,即政府不参与、不干涉商业活动。几年后,唐文治任农工商部侍郎,制定中国第一部商法,其基本设想也导源于此次考察。
三,在比利时和法国
六月三十日,载振使团从英国出发,前往比利时,当天午后到达。当时比利时国王恰在海边行宫,因此次日就接见了中国使团。唐文治晚年回忆:“谒见比王,年已七十矣。步行答拜,见余尤极殷勤。导观其起居书室,共楼五大楹,图书满架。问余中国学术,研求精细,君主而不脱书生气,亦罕觏矣。”这位国王是利奥波德二世(1835—1909),那一年六十八岁,在位已经三十七年。唐文治看到他的博学儒雅,看到他的待人平等,后来颇有感慨,即清廷对于大臣,虽恩礼稠迭,但以仆隶人视之,没有起码的尊重。看到欧洲君主的待人,他的内心确有不小的波澜。
七月三日,载振使团将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利奥波德二世订舟中茗叙以送别,并告:“髦年精力差逊,案牍劳形,每苦疲苶,驰马击球,乘风挹爽,皆卫生要术也。”可见这位君主的养生之道。对比利时的政府设置和社会繁荣,也有较详的记录。盘桓十日,参观了学堂、铁厂、枪厂、煤矿,对其兵制、学堂、税务,也有所考察。比利时是小国,与其他各国大体类似,在此不述。
七月十日,抵达法国首都巴黎。前一次是先赴英伦,取道法国,这次在法国停留二十多天,得以充分考察此西欧大国。
十一日日记述法国立国大略,从高卢时期讲到法国大革命,及帝制与共和之几度反复。
十二日,载振使团拜见法国总统。这时的总统是卢贝(1838—1929),实在是一位很好客的主人,对远方来的中国人,多次接见宴请,并安排各种文化活动。
十四日,恰好是法国国庆节,使团也受邀观看国庆阅兵式。其地在演武厅,“操场宽阔,马、步、炮队约万余人,有总兵七人,率亲兵持大纛,至阶前立。总统出功牌,亲手悬旗上,遂鸣鼓整旅而行。先步队,次马队,次炮队,但观步伐,并不演战阵事,殆即古人观兵之意也”。法国每年国庆阅兵的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一百二十多年前的这次阅兵,大约是中国政府代表团首次观摩,记录特别有意义。
十六日,法国总统更邀请载振使团观剧。日记载:“清讴为多,闻所演系史乘中忠孝节烈之事,惜不达语言,无由稔知其事也。”其实就是歌剧,可惜没有人为之翻译,看了个稀里糊涂。
十八日,参观拿破仑庙,庙之仿罗马教堂式,极其闳敞。对拿破仑平生功业,也有详尽叙述。既说“法人之于拿破仑,可谓不忘矣”,又说他“用兵如神,然终以好战败,与项羽垓下之围如出一辙”,是从中国人历史观对拿破仑的评价。
十九日,赴法国总统宫内大宴。
二十一日,游艾菲尔铁塔。唐文治晚年回忆:“塔占地数亩,支铁为四足,下广上锐……俯视齐烟九点,衢路如罫,盖极欧洲最高处也。”应该说,是当时欧洲人工建筑的最高处。
《唐文治年谱长编》(全二册)
此外,在法国期间日记,对法国第三共和国的设官分职,议会制度、议事章程、财政运作、税课章程、杂税项目、外交部官制、兵役制度、海疆管理及海军状况、兵船军械厂、鼓励商务的举措、农政举措、地税制度、盐税制度、电政制度、矿务管理、铁路制度、学堂制度、大中学校选拔教师的办法,皆有很详尽的叙述。
法国和英国,虽然一为共和制,一为君主制,但就国家制度和政在养民方面,其实有许多相似处。
四,在美国和加拿大
八月四日,载振使团搭英国山博而轮船,离开法国,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其间唐文治想到离家已经四个月,乃作《思亲诗四首》。九日,抵达美国纽约,由驻美大使伍廷芳负责接待,并联络谒见美国总统。时美国总统是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本是纽约人,此时也恰在纽约长岛湾的别墅,载振与梁诚、汪大燮等前往谒见,唐文治没有参加。十二日,载振使团宴请美国国务卿及纽约州长和市长后,参观了纽约唐人街,当晚即乘火车离开纽约,前往温哥华。此度横穿美国,车行六日,行程过万里,十七日抵达。其间仅稍作停留,十八日即换乘英国轮船日本皇后号,启程前往日本。
载振使团在美国与加拿大均属匆忙赶路,停留参观的机会不多。但在乘车横穿北美大陆,和太平洋船行的漫漫路途中,却留下大量观察思考的记录。
唐文治所书对联
八月十日,考录美国国政,特别是“华盛顿创国以后定制”。其中说到“退位总统与齐民无异”“凡公选公举,权不由上而由下”。还说当时“国政分为两党,一则尽心保护国政,其宗旨时与各邦违异,名曰护国政党;一则惧国权过重,常以阻抑总统及总议院之权为心,名曰护邦政党”。
十三日,日记记载华盛顿创建美国之功业,说到他在总统任满以后,“解职,野服萧闲,与渔樵伍。尝言:‘帝王世及,不问贤否,是私天下也,大为民害,宜革之。’”最后说:“观美邦百余年来,民主相承,日臻富庶,岂偶然哉!”给以由衷礼赞。
十四日,述美国南北战争,充分肯定林肯与格兰特的历史功业。
十五日,述美国职官制度,谓行政分八部,为国务院、财政部、陆军部、海军部、法务部、邮政部、内政部和农业部。对官员之遴择与职守,也都记录详尽。
十六日,述美国库务部(当即财政部)的职官制度。
十七日、十八日,述美国陆军部职官制度及军队管理。
十九日,述美国海军职官制度及水师学堂规制。
二十日,述美国司法部职官制度。
二十一日,述美国邮政部职官制度。
二十二日,述美国内务部职官制度。
二十三日,述美国农业部职官制度。
二十四日,述美国奖劝工商之法及最近五年进出口概况。
二十五日,述美国总理本国各省通商局、劳工局、胥吏局、国家刊印局、渔务局、地舆局等六局之设。
二十六日,述美国议会制度。
二十八日,述美国学校章程。
二十九日,述美国三权分立中之行政运作。
三十日,述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及其对劝商扩大市场之异议。
以上所述近一个月的日记,涉及美国国政的几乎所有方面,且大多写于舟车道途之中。大约使团在经停美国时,请使馆人员购置了大量政制方面的典籍,于路逐一译出,形成考察报告。
五,再到日本
前一年唐文治到日本,是在长崎上岸,辗转到东京,曾游日光山,复往京都、大阪,曾游岚山,仍取道长崎归国,前后在日本约月余。他代那桐所撰《奉使日本记》,收入唐文治本人文集。
九月一日,抵达日本横滨港,寻乘车抵东京,住上野精养轩。一年前唐文治曾到日本,再到不免有所感怀,作诗云:“悠悠沧海昔曾经,圆峤方壶今又临。碧树参天荷半沼,盛衰我欲问山灵。”“每从奎斗望中华,砥柱狂澜孰起元。太息辽东正龙战,几人相助固藩垣。”这里“圆峤方壶”指海上仙山,即代日本。“盛衰我欲问山灵”,是感慨日本在施行新政后国力强盛,与大清恰成明显对比。第二首说在日本仰看北斗而望中华,看到举世惊涛骇浪,有什么人能砥柱中原?最后两句指辽东正在激战中的日俄战争。“藩垣”指国家的边界,日本以换取在华权益的方式,助大清驱逐俄国人,但真能有效吗?他的担心不无道理。
二日,明治天皇接见载振使团,所有随员都参加了,且在宫内举行大宴。此日日记记载日本古今地名和明治废藩设府县的规制。
三日,载振使团受小松宫亲王之约,游后乐园,此园为明末渡海遗民朱舜水流寓日本隐居之地。朱本是明末大儒,尤倡尊王攘夷之说,到日本后遁居不出,刻伯夷、叔齐像以明其志。他的学术在日本开水户学派,并成为明治维新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唐文治作《游后乐园》一首:“胜国遗踪暂住车,唐门未许碧云遮(自注:园门颜曰唐门)。采薇独抱黄农志,赢得清名海外夸。”“谁将忧乐细评量,率意孤行亦可伤。二百余年兴替感,几回把酒对斜阳。”这里“胜国”指被清王朝战胜的明朝,在海外意外见到前明遗迹。“采薇”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以充饥,赞咏朱舜水的遗民耿介。事隔二百多年,日本还保留有关遗迹,他的学术也在日本赢得很高声誉。两首诗中,流露出唐文治的历史沧桑之感。
唐文治还随使团参观了击剑和马球表演,也皆有诗加以歌咏。
其中九月四日日记,记录各国宪法自由之说,认为宪法应保证国民的各项权利,包括言论、迁徙、信从(信仰)、产业及起诉、鸣愿权利。至于人民应守之义务,则有两点,即赋税与兵役。其中对赋税,则强调四大要,即高额累进比例征税,法律要保护完纳赋税之人。赋税完纳应尽量便于执行,国家应“极意节省冗费”。至于兵役,他比较德国与日本实行之不同,认为“德国所定服役义务与军法裁判等尤为精严”。
九月六日日记,则记从一八五三年克里米亚战争英女士南丁格尔首创战地救护,到一八六三年,建立红十字会条约,规定“凡战地伤者、病者及救护之人,并其房屋、什具,无论是否敌国,彼此一视同仁,均不能加兵侵害,俾可尽其救护之美”。他还记录了在日本皇室倡导下,日本红十字会制定的十九条社则。
九月七日日记,记载日本制乐源流,追溯到奈良、平安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
其间,发生中国留学生学潮,导因于驻日公使蔡钧凌侮学生,激起学生抗议。唐文治建议由载振代为复奏,方得和平解决。
九月九日,再游日光山。主体部分记载日本的内阁制度,及枢密院供天皇“咨询重要国务”,另议会由贵族院与众议院两院组成,以及众议员的名额分布与选举产生办法。
十日,则记日本财政租税分两种,“由国家直接征收者为国税,由地方自治体征收者为地方税”。
十一日,使团返回东京,仍住上野精养轩。此日日记记录日本货币发行始末。他说德川幕府时期各藩皆发行货币,全国多达一千六百多种货币。明治初期,仍采用铸币,分金、银、铜三等。到明治十二年,方创设国家银行,发行纸币。
十二至十五日在参访滨松、京都期间,则叙述日本军政大略、海军制度、刑政制度和地方制度。十六日,赴奈良、神户,更述日本教育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四年,“置文部省”,统辖全国教育之事。十年,建东京大学,设法、理、文、医四学部,又开设各类专科学校。所计全国学校达两万八千所,小学约两万七千所,受教育学生逾一千万人。图书出版,每年平均两万五千部。“民智日开,盖由于此。”
十七日,在大阪。此日日记述日本教育管理。“盖自明治二十三年十月颁诏,西学播行有风行草偃之象,人人惟以启发智识为急,而于德义之方,则与从来异其趣,或云国家主义,或云儒教主义,或云泰西主义,无道德一定之标准,遂于德育之点缺如。”这里看到日本教育的总体趋势,但也看到各异其趣,未能决定道德之准则。
十八日,到广岛。此日日记专论日本外务部官制。十九日,从马关等船归国,二十二日抵达大沽口。在这几天中,他记录日本铁路、矿政、农业、商务及海运诸端实施与运作。
六,结语
一九〇二年载振使团的环球之行,涉历六国,历时近半年,各国接待层级高,涉及各国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据唐文治自述,他在当年底,“为载大臣编《英轺日记》成,进呈御览”。不久,由文明书局出版,天津《大公报》评此书“为从来出洋日记之冠,其文笔尤雅洁可诵”。加上《辛丑条约》以后,清廷确有实施新政的设想,而奕劻、载振父子又深受慈禧信任,这部可以说全面系统介绍西方政制的专书,一时风行,在当时社会引起巨大震动。《绣像小说》甚至连载民间说书体的《京话演说振贝子英轺日记》。
《英轺日记》刊行时,皆署“固山贝子载振”,唐文治作序。吴仰湘序“走向世界丛书”本《英轺日记》,认为全书是将几位出使随员的各种材料加以汇集、编纂而成,不能认为是唐一手代笔而成,是合适的结论。唐文治毕竟是主要执笔者,其中许多细节也有他本人语气的流露,也属事实。唐终其一生,都没有说此书由他执笔,近人用他感念载振提挈之恩来加以解释,也可以说得通。
《英轺日记》所表达的对西方学堂教育、工业繁荣、商业税制、文化建设方面的叙述,可以说深刻影响了唐文治的一生事功,包括他在尚书载振之下担任农工商部侍郎,实行一系列商税立法,担任上海实业学校监督期间,努力建设近代化的工科大学,以及后来创办无锡国专,无不可从《英轺日记》中读到最初所受启发的触机。
本文原刊于《书城》2025年3月号。
来源:米西说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