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撒个尿也能发论文?写论文也太简单了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16:47 2

摘要:魏茨曼研究所的Tabea・Dreyer等人就对这个有趣的现象展开了研究。他们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搬家对决”,让蚂蚁和人类分别搬运一个工字形物件穿越迷宫。

今天,就带你见识见识那些让人惊掉下巴的奇葩科研论文,它们的脑洞之大,结论之奇特,超乎你的想象!

蚂蚁与人,究竟谁才是搬家大师?

你一定见过蚂蚁搬家的忙碌场景,也经历过人类搬家的各种状况。但你可曾想过,蚂蚁不会说话,它们是如何默契合作搬东西的呢?

魏茨曼研究所的Tabea・Dreyer等人就对这个有趣的现象展开了研究。他们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搬家对决”,让蚂蚁和人类分别搬运一个工字形物件穿越迷宫。

而且,为了公平起见,人类参与者需要戴上口罩和墨镜,不能说话,也不许打手势,只能靠肢体动作来完成搬运。

在一对一的较量中,一只蚂蚁搬运时显得跌跌撞撞,仿佛脑子都转不过弯来。而人类则轻轻松松,不费吹灰之力。但当数量增加,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

蚂蚁们瞬间变得热血沸腾,它们不断尝试各种方法,好似“CPU”都快冒烟了,最终成功设计出最优策略,顺利完成搬家。反观人类组,大家七手八脚,乱成一团,有时候甚至还不如一群蚂蚁

用博士作者的总结来说,蚂蚁个体虽然简单,但数量一多就能涌现出更强的智能;人类个体聪明但都有个性,合作起来反而宛如“智障”。想想你平时做小组展示时的情景,是不是感同身受呢?文章于2025年1月发表在PNAS上面,影响因子9.4。

当杏鲍菇成为机器人的“大脑”,这是什么神奇组合?

你有没有幻想过“机械飞升”,将各种奇特的东西植入身体?别以为这只是天方夜谭,康奈尔大学的谢泼德教授就成功创造出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生物混合机器人——利用杏鲍菇菌丝体来驱动机器人。

他们在机器人中安装了用杏鲍菇菌丝体制成的线路。杏鲍菇有个特别的习性,它极其讨厌光照,一旦用紫外线照射菌丝体,就会产生一个“讨厌的”电信号。

谢泼德教授设定机器人接受这个电信号就会向前走,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机器人真的就这么走起来了!这种生物混合机器人有着独特的优势。人类虽然强大复杂,但却金贵又脆弱。而真菌在高盐、高酸、极地辐射等极端环境下都能存活。

杏鲍菇不仅长得快、无毒还好吃,用来制作机器人,简直是“干净又卫生”。不过,谢泼德教授也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杏鲍菇机器人的电信号开始越来越弱,机器人都走不动了。

这大概率是因为杏鲍菇被“虐死”了吧!真不敢想象这种技术推广后,云南会变成什么样(毕竟云南可是菌类的天堂)。这篇充满创意的文章发表在2024年8月的《Science Robotic》上,影响因子高达26.17。

被雷劈时,湿头皮还是干头皮更安全?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水能导电,湿手千万别摸电器。但你知道吗?经常受电刑的朋友(当然,咱可别好奇去尝试哈)发现,头上顶一块湿海绵反而会让痛苦减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德国的马克思教授首次严谨地研究了皮肤干和湿时雷击对脑子伤害程度的差异。经过多次用电批头模拟电击实验后,他发现如果在头上抹一层水,头皮的电流会暴增,但直接经过脑子的电流反而会减少。

也就是说,被雷劈时,头皮湿的存活率比头皮干的存活率要更高。因为水的电阻小,头上湿的时候,电流就从头皮流走了,而不会进入脑子,相当于用头皮的痛苦救下了脑子。

假如你不幸被雷劈中,你是选择头发烧光但保留聪明的脑子,还是选择脑子烧掉但保留帅气的头发呢?如果你是一位准备“渡劫”的“道友”,可千万别打伞,不仅不帅,脑袋太干的话,千年修为可能就付之一炬了。

这篇看似无厘头却又很有科学价值的文章发表在2024年2月的《Scientific Reports》上,影响因子3.8。

踩蛇四千余次,就为研究蛇为啥咬人?这研究太“狠”了!

蛇,常常与邪恶联系在一起,毒蛇的毒液更是让人闻风丧胆。但巴西圣保罗的几位科学家却开展了一项让人瞠目结舌的研究——为了研究蛇为啥会咬人,他们找来了南美地区最致命的毒蛇之一矛头蝮,总共116条。

然后,科学家们竟然和蛇进入“决斗场”进行一对一的“大战”,方式就是科学家去踩蛇,看蛇会不会受不了而咬人。

这操作简直让人直呼“好家伙”!你能想象吗?冷血动物都快被踩热乎了。在总共踩了蛇四万多次,大概被咬了几千次之后,他们得出了结论:小蛇比成年蛇更爱咬人,踩到蛇的头比踩身子和尾巴让蛇更爱咬人,温度越高蛇越爱咬人。

这科研成果,同行想要复现可太难了。文章于2024年5月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面。然而,故事还没完,2025年2月,这篇凝结了“狠活与汗水”的文章竟然被撤稿了。

原因不是审稿人复现实验发现数据有问题,而是动物伦理委员会觉得踩蛇有虐待动物的嫌疑。看来,科研不仅要有创新,还得符合伦理道德啊。

亚马逊河豚的“空中尿尿大赛”!

很多人小时候都参加过尿尿比赛,站成一排看谁尿得高、尿得远。但你能想象,雄性亚马逊河豚也会有类似的“奇葩”玩法吗?加拿大的车拉李亚娜等人发现,雄性亚马逊河豚会互相玩着“空中排尿”的游戏。

从他们拍摄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尿柱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时而照到同伴的嘴边,时而又消失不见,简直就是真正的“Air Drop”。

从2014至2018年,实验团队在巴西中部的托山尼斯河沿岸蹲守了218.9个小时,总共发现了36例这种空中排尿事件,其中67%都有另外一只河豚在追着玩。这亚马逊河豚可真是有点“amazing”在身上。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河豚们可不是单纯的“变态”。由于它们的嗅觉退化严重,而嘴上的刷毛可以检测出尿流里的化学物质,所以这种互相尿尿追着尿玩的行为,可能是它们“以尿会友”的独特方式。

但大家可千万别在游泳池模仿哦。这篇充满趣味的文章发表在2025年2月的《Behavioral Processes》上面,影响因子1.3。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分享的5篇奇葩科研论文。你最喜欢哪一篇呢?赶紧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吧。记得给这篇文章点个赞,我们下期再见,继续探索那些有趣的科研世界!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