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指由于关节软骨退化、磨损及骨质增生等原因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关节退行性病变,其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活动不利,或僵硬,或肿大变形等。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指由于关节软骨退化、磨损及骨质增生等原因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关节退行性病变,其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活动不利,或僵硬,或肿大变形等。
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症状性KOA的患病率达到8.1%,小于50岁患病人群为5.2%,而大于60岁患病人群已达到11%,女性的要明显高于男性。
内侧间室型KOA在KOA发病中又最为常见。其主要症状(静息痛、活动痛、压痛等)位于膝关节内侧,主要由于下肢力线内移增高内侧间室压力所致,好发于年龄较年轻的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内侧间室型KOA主要包括两种治疗方式:保守治疗(理疗,NSAIDs、阿片类、中药等药物对症治疗)及手术治疗。对经保守治疗无明显疗效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可改善症状及功能。
过往的手术大多为胫骨高位截骨术、单髁置换术及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但以上手术存在创伤大、费用高、技术要求高、术后并发症较多等缺点。
2010年医生在临床中应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30例内侧间室型KOA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当时作用机理不甚清楚,尚无强大理论支撑。
2014年张英泽教授等把土木工程学中的“不均匀沉降理论”运用于内侧间室型关节炎中。它为腓骨截骨术治疗早、中期内侧间室型KOA提供了良好理论依据。
根据该理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早中期内侧间室型KOA,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腰腿痛”、“骨痹”、“膝痹”范围,多认为由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或夹杂风寒湿痹或因劳损或因外伤所致。
其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行痹(风痹)、着痹(湿痹)、痛痹(寒痹)、热痹、尪痹(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
然而膝骨关节炎是长期性的渐变的病变过程,根据中医证候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其证型并非单一出现,而是同时伴有多证型综合的复合证型。
膝骨关节炎具有病因多样,病机复杂的特点,基于病因、病机特点及临床客观现实,单一治法恐已难以满足临床需要,迫切需要多种治法的联合应用。
以“祛风湿,止痹痛”为标,“补肝肾、益气血”为本,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独活寄生汤作为中医的一个名方,兼具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止痹痛之效。
现代研究表明,独活寄生汤具有抗炎、镇痛、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免疫调节及改变滑膜组织病理形态等作用。
近年来,它常用于治疗多系统、多脏腑疾病,骨科常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方剂中祛风湿和活血化瘀药的合理搭配可以达到协同效应,可以多点、多途径治疗骨关节炎。
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早、中期内侧间室型KOA具有切口小,操作简单,恢复快,成本低等优点。然而,它也有其局限性,因为膝关节退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机制复杂。
目前临床试验证据支持腓骨截骨术近期可以缓解早中、期内侧间室KOA症状,但对膝关节其他部位效果不甚理想,且缺乏长效观察。
目前腓骨截骨术治疗KOA的理论支撑表明:其症状及功能的改善是由于生物力学方面的改变所致,并没有对膝关节的炎性因子、软骨产生直接影响,也没有证据证明其可以终止关节退变。
据现代研究,独活寄生汤具有以下临床优势特色:①治疗KOA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
②缓解软骨细胞变性,调节Wnt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保护关节软骨,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③不良反应少,可减轻西药毒副反应,发挥“减毒增效”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医骨伤一直都遵循内外兼治的原则。
如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既有“相度损处”“仙正散热蒸”等外治法,也有“壮筋骨、活经络、生气血”的内治原则。
新时代中医骨伤科的治疗中,通常骨折采用损伤三期(初期:下法,消法,清法;中期:和法,续法;后期:补法,舒法)辩证服用中药配合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制动,练功等疗法达以达到骨愈筋续之目的。
筋伤采用三期辩证服用中药配合中药外敷,理筋手法以达到治病疗伤、正复愈伤之目的;骨病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口服中药及对症治疗服用西药配合针灸、物理疗法、手术等治疗以达到气血调和、机体康复的功效。
1958年方先之、尚天裕等编著《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教材,将内外兼治原则作为骨伤科四大治疗原则之一,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骨伤科疾病损害所表现的症状可能主要在局部,但也可引起机体气血、脏腑、经络及阴阳的失调。
内外兼治原则秉承中医整体观念从整体调节机体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其在骨伤科疾病治疗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内外兼治,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两者不可偏废。
因此,在内外兼治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提出腓骨近端截骨术联合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早中期内侧间室KOA,从生物力学、生理、病理学方面多方面治疗,以提高其疗效。
但其联合应用效果尚缺少完整、大量、有效临床研究数据证实。内侧间室型KOA在膝关节炎中比较常见,目前针对其手术治疗多种多样且大多有效。
有学者通过研究腓骨截骨术、UKA(单髁置换术)、TKA(全膝置换术)三种术式治疗内侧间室型KOA发现:
腓骨截骨术和UKA(单髁置换术)、TKA(全膝置换术)在治疗内侧间室型KOA在近期能取得类似效果,且腓骨截骨术具有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该手术为关节外手术,甚至可在局麻下完成手术。它不会影响将来的膝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早下地、恢复快、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此外,据研究体内白细胞介素-17水平能出现一定程度下降。
据近几年研究显示,腓骨截骨术已成为内侧间室型KOA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也成为了KOA阶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
独活寄生汤出自“药王”孙思邈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原方由独活3两,桑寄生2两,秦艽2两,防风2两,杜仲2两,牛膝2两,人参2两,细辛2两,茯苓2两,川芎2两,肉桂心2两,当归2两,干地黄2两,芍药2两,甘草2两15味中药构成。
其主要治疗风、寒、湿等闭阻经络日久,累及肝肾、耗伤气血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风、寒、湿等邪气痹阻于膝部,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膝部疼痛,痛处固定或游走(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肿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
肝主筋,肾主骨,痹症日久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或者平素肝肾亏虚,复感风、寒、湿等邪气者,所以膝部绵绵作痛(筋骨失养,不荣则痛)。
膝为筋之府,腰为骨之府,肝肾亏虚,故伴腰腿酸痛无力,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即《素问》所谓:“血虚则痛”,《医宗金鉴》所云:“肝肾之气伤也”。
舌淡苔白或微腻,或有瘀斑,脉弦细为邪实正虚,虚实夹杂之像。该证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所以针对此证补虚与祛邪同时存在,调补肝肾,补益气血,祛除风寒湿邪,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正复邪自去。
本方重用独活为君药,其味辛、苦,性微温,善治少阴伏风,善入血分,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痹痛之功效。
秦艽、防风、细辛、肉桂心共为臣药,秦艽具有祛风湿、清湿热、利关节、止痹痛之功效;防风为“除风去湿之仙药”,善祛一身风湿,治一身骨节痛,具有祛风、除湿、止痹痛之功效;
细辛性温,入少阴肾经,善疏散上下之风邪,散寒止痛,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肉桂心补火助阳、温经通脉、散寒止痛,所有臣药搭配,共助君药祛风、散寒止痛。
由于痹症日久致肝肾亏虚,或者平素肝肾亏虚,合用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况且桑寄生还具有祛风除湿之功效,牛膝兼具逐瘀通经,引血下行之效;
川芎、当归、干地黄、芍药四味药相当于后世的四物汤,具有补血、活血之效,补血与活血相配,补调结合,动静相伍,起到“补血不滞血,行血不伤血”之功效;
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上述药物合用补肝肾,益气血。芍药、甘草酸甘化阴,有调和肝脾,柔筋止痛之效。牛膝、川芎、肉桂、当归都具有活血通脉之效,蕴含“治风先治血”之意。
甘草兼具使药之职,调和诸药。纵观本方兼具标本兼治,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正复邪自去之特征。
独活寄生汤现代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OA、RA、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骨质增生症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证型的骨科疾病,并相应都取得了良好疗效。
中医对于膝痹的治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治法方药不断完善,疗效确切可靠,存在副作用小、费用低的优势。
腓骨截骨术是一种保膝微创手术,目前已证实短期疗效较好。因此,两者有机结合,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一定会把内侧间室型KOA的治疗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来源:Mr王医学科普